孟莎莎 邊 偉
(西京學院學前教育系 陜西 西安 710000)
《幼兒園課程》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本課程是依據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相關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設置的,對本專業面向的公辦及民辦托幼機構、家庭教育咨詢機構、兒童玩具開發機構,以及兒童書籍出版等其他學前教育機構從事學前教育及學前教育相關工作所需要的專業基礎性知識、技能和素質目標的達成起支撐作用。同時對于后續的《學前兒童游戲》《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等專業技能課程學習具有奠基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畢業后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教學工作質量。然而,在《幼兒園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繁多,理論性較強,不適合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教學方式照本宣科,多采用講授法,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差;考核方式單一,采用期末統一試卷命題考核,難度較大,無法合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等等。[1]
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資源實現了高度共享,這對于高等教育產生了強勁的沖擊,要求高??焖俎D變發展思路,在教學領域探索新模式、新方法。[2-3]此時,由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的新型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應運而生,這是一款嵌入powerpoint幻燈片演示即可使用的工具,同時運用手機微信可實現師生教學資源同步共享,為所有的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可以提供給學生實時的學習資源,且可以進行師生實時互動。[4-5]教務部部長陳寶生曾評價雨課堂讓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抬頭的利器”。近年來,雨課堂已被諸多高校引進并投入實際教學中,加之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雨課堂的遠程在線運用更加廣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6-7]在本研究中,將雨課堂應用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課程》這門課程中,并設置對照組,意在探究其對理論性專業課程產生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理論必修課,主要講述組成幼兒園課程體系的四大要素,包括幼兒園課程目標、幼兒園課程內容、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與實施、幼兒園課程評價相關的一些理論基礎知識。除此之外,還針對幼兒園的不同課程類型——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如何設計與指導進行了概述性介紹,為學前教育專業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目前,在西京學院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內容繁多、理論性較強,但是學時安排較少。本門課程選用的教材為張亞軍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概論》,屬于新出版的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規劃教材,共包括八章內容,具體見表1。

表1 《幼兒園課程》章節內容統計表
由表1可知,該門課程內容編排涉及面較廣,但是只有32學時,且全部為理論,不適合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學時與教學內容比例明顯失調;二是教學方式單一,多采用講授法,較為枯燥,加之教學內容偏難,學生學習積極性差;三是考核方式單一,采用期末統一試卷命題考核,難度較大,無法合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四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缺失教育學、中外教育史等大教育類的課程,因此學習《幼兒園課程》這種理論課的基礎較為薄弱,理解更為困難。
通過對《幼兒園課程》教學現狀的剖析,應該認識到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針對雨課堂運用于《幼兒園課程》的教學實踐展開研究。
為了有效評估雨課堂對于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情況,選擇了西京學院2019級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4個班級,分別為1901班、1902班、1903班和1904班,每班學生人數為49人。其中1901班和1902班按照傳統授課模式教學,1903班和1904班運用雨課堂教學。最終將實驗班和對照班對比,以了解教學改革產生的影響。
學生在上課之前的預習是否充分,對于后續課堂教學效果影響較大?!队變簣@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大,加之學時安排較少,因此課前的預習更為重要。但是對傳統的預習,學生多敷衍應付,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雨課堂針對這一問題設計了相應的功能板塊。首先,教師在課前可以制作預習要求和PPT材料,利用雨課堂推送至學生微信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碎片化的學習,將預習便利化,提高效率。其次,可以設置預習完成的截止時間,并通過后臺查看學生的完成進度,及時督促未完成學生盡快完成。最后,學生可以在教師發送的PPT里做標注,分別有“不懂”和“收藏”兩個按鈕,這樣就可以邊看邊記錄疑問及重點。
雨課堂以插件形式存在,打開PPT的同時開啟雨課堂即可。教師可通過手機微信同步控制和切換PPT,學生也可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或輸入課堂暗號進入正在直播的課堂,在手機上同步看到投影下的課件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啟錄音模式,記錄上課的全過程,以便學生課后復習。課上有多種趣味互動方式可供選擇,包括學生限時答題、發紅包獎勵、開啟彈幕討論、隨機點名等,多樣化的功能極大地豐富了課堂互動的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課堂上的PPT內容會自動保存在參與學生的微信里,便于學生的課后復習。于教師而言,雨課堂也會推送上課數據至手機,包括學生到課人數、簽到時間、學生答題排名及用時情況、測試題的答題率、學生對于課件的操作“不懂”和“收藏”情況等等,以上數據均是評判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
在西京學院2019級高職學前教育系1903班和1904班的《幼兒園課程》教學中運用雨課堂教學模式,而1901班和1902班則運用傳統模式進行講授。經過一學期的實驗發現,兩者在以下兩方面出現差距:一是學生的平時表現。1903班和1904班學生的課前預習更加有效和積極,進而提高了上課的效率和學習的效果,學生能良好掌握《幼兒園課程》這樣較枯燥和難理解的學科,并且在課堂參與性、答題積極性、互動討論等各方面表現也較為突出。二是期末考試成績。運用雨課堂教學的1903班和1904班期末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1901班和1902班。(具體數據見表2和表3)

表2 期末考試平均分統計表

表3 期末考試及格率統計表
將雨課堂的教學模式引入《幼兒園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但在此過程中也凸顯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欲開啟雨課堂授課,首先,需在電腦上安裝雨課堂軟件,并保證有流暢的網絡。但大部分高校無法保證教學區域網絡覆蓋,甚至電腦上也未安裝雨課堂,教師想運用雨課堂開展教學,還需自帶筆記本電腦,連接流量熱點,不僅費力而且流量花費較大,這些實際困難會打消教師運用雨課堂的積極性,給雨課堂的推行造成阻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簽到、答題、彈幕、發私信、同步課件等操作均需要良好的網絡支持,學校如果沒有無線網絡覆蓋,學生只能開啟手機流量,這會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因此,高校需加強信息化建設,包括教室電腦安裝雨課堂軟件,覆蓋高速網絡等,為雨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硬件支持。
相比傳統教學,開啟雨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做很多額外的工作,如制作和推送預習課件、插入課中測試題、發布公告、回復學生私信及整理上課全程產生的數據等,這些額外的工作會加重教師的負擔,令很多教師望而卻步。因此,學校為鼓勵更多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應在制度上和經濟上予以支持。
雨課堂作為一款新型教學輔助工具,具有強大多樣的功能,確實為課堂教學帶來新穎且實用的體驗。但是筆者在運用過程中發現,此款軟件存在設計與功能上的一些缺陷:一是交互性存在延遲,在對師生的訪談中很多人提到雨課堂的通知功能存在延遲,導致消息不能得到及時回應。[8]二是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能像有道詞典等工具性軟件一樣,可進行個性化推送或是允許學生自行掌握學習進度。[9]三是雨課堂可以建立習題庫,但是在習題的答案設置和批改時仍存在缺陷,尤其是填空題和主觀題。[10]
《幼兒園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很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然而該門課程的教學安排、教學設計及實際教學過程仍存在較多問題。將雨課堂應用到《幼兒園課程》的教學中,有利于現存問題的解決,如實現了課前預習可控化、實效化,課中簽到信息化、點名隨機化、測試高效新穎化、互動多樣化,等等,這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顯著優化了教學設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并且通過數據化的實時記錄,實現了評價的科學化、客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