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馬 蘭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我國學者一直深入研究我國貧困治理問題,在貧困治理方式、策略、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背后蘊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經驗、制度優勢,對推動全球反貧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結合中國的發展歷程,分析梳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歷程,總結經驗。
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既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理論、實踐、現實科學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推動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不斷發展,能夠確保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取得偉大勝利。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研究勞動和剩余價值理論,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者的立場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實質,提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貧困產生的根源,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生產力,發揮人民群眾主體性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為我國現行標準下實現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取得偉大勝利的秘訣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將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和反貧困治理本土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與生俱來的,古今中外任何一場農民起義、工人革命無不包含著人們對擺脫貧窮的迫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將反貧困斗爭上升到了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一樣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1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反貧困斗爭不是偶然的,是具有內在規律性、必然性的,是我國發展史、奮斗史的必要環節。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基于我國發展現實,靈活開展扶貧工作思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革命實現“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并采取了一系列土改政策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社會現實發生深刻變化,逐步實現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隨著時代發展需要,不斷理清工作思路,擴展內容與形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10,這意味著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三次起來”為節點,將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歷程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主要采取了“制度推動式”扶貧。近代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消滅封建土地私有制,才能徹底擺脫貧困、剝削和壓迫。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分田地、輕徭薄賦,使廣大勞苦農民在政治上獲得了自由,在經濟上分到了土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壯大了中國共產黨隊伍,為取得革命最終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民心支撐。
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主要采取了“救濟式扶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實現了“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面對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眾多,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新民主主義時期反貧困政策,實施土地改革運動、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緊急救濟計劃和救助體系。以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為核心,以改造舊的生產關系入手,實行全國人民共擔風險的傳統式計劃經濟,有效抑制了貧富差距。經過1949年后社會發展,截至1978年中國人均壽命和生育率顯著提升,人均GDP增長率為2.83%。[2]
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主要采取了“發展式扶貧”“開發式扶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開始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3]堅持沿著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制定的總體發展方向不動搖,創造性地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生產力。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市場上各類先進生產要素活力,不斷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健全企業工資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漸把相對集中的貧困地區作為防止“返貧”的主戰場,推進扶貧攻堅任務持續縱向深入發展,促使扶貧開發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有效銜接。我國經濟規模從1978年世界第11位到2010年躍居世界第2位,中國人民從溫飽邁向全面小康。[4]
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主要采取了“精準式扶貧”。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把貧困治理擺在治國理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帶領人民向貧困問題發起最后的攻堅戰,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納入全面反貧困斗爭之中。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導下,目前我國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長期困擾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吃水難、養老難、交通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貧困人口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極大滿足。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5]
2020年11月,隨著貴州省最后一個貧困縣成功“摘帽”,至此全國所有貧困縣實現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我們仍應清晰地認識到,貧困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長期性問題,我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面臨的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嚴峻。回顧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歷程,可以從中總結出許多反貧困斗爭經驗,有助于推動我國反貧困斗爭取得新成就。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勵共產黨人奮勇向前、攻堅克難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反貧困斗爭道路上克服艱難險阻,不斷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6]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中國共產黨人將繼續秉持這一初心使命,自覺投身于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之中,履行好中國共產黨人應盡之責。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7]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開展的,并始終遵循馬克思、毛澤東、鄧小平關于反貧困論述,在不同時期結合時代發展要求不斷注重頂層設計、改進體制機制,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運用好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凝聚反貧困共識。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兩只手”在反貧困中的作用,推進國際社會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減貧故事、傳播好中國減貧聲音,為我國反貧困工作營造良好的國內國際輿論氛圍。
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始終聚焦人民,將貧困者既看作脫貧對象,又看作脫貧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足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除貧困必須重視廣大人民主體性創造性作用,依靠廣大人民團結奮斗、不懈努力,最終實現廣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習近平總書記表明,真正的社會主義是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和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很早就意識到既要解決經濟貧困,又要擺脫精神貧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強調要大力發展教育,增強貧困者自主脫貧能力。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闡述了扶貧首先需要扶志、扶智,從思想觀念入手,幫助貧苦人口解放思想、轉變思想觀念,激發貧困者內生動力,變“要我做”為“我愿做”,特別是要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中國共產黨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強調解決區域性整體性貧困問題時要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要嚴格把控生態環境保護紅線,既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又要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寫入黨章和憲法。主張通過環境保護發展經濟,不斷深化生態保護理念,提高人們多元化認識,為人民群眾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保障貧困地區人民身體健康。倡導廣大黨員干部將生態文明理念全方位融入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之中,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貧困地區保護生態環境與消除貧困統一。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確保貧困地區環境治理成效突出可見,堅定貧困者擺脫貧困信念。
農村是我國發展的根基,農民是我國發展的依靠,農業是我國發展的保障。我國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農村,妥善解決好農村地區、農村人口脫貧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任務。中國共產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鄉村“五位一體”建設,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持續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制度改革,完善支持農村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水平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種植科學化、專業化、機械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高度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成就,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鄉村振興戰略框架下,要進一步加強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努力實現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擺脫貧困、獲得美好生活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通過梳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反貧困斗爭,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為主要時間點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與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是一脈相承的,推動我國反貧困斗爭逐步實現由點到面、由弱到強的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在反貧困斗爭中,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創新貧困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機制,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反貧困斗爭經驗,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鞏固脫貧成果和防止“返貧”等問題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與國際反貧困斗爭是“同根同源”的,我們要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貧困治理展現“中國擔當”,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