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趙春暉
為推動山區村莊發展,激發山區村莊內在活力,需編制科學完善的山區村莊規劃方案,提升各類資源的利用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漸深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陸續開展,為全面促進鄉村發展,需重視偏遠山區規劃工作,整合山區村莊內生態資源、土地資源,在國土空間規劃允許的情況下對山區村莊生產經營用地作出調整,借助適宜的規劃方案,推動山區村莊產業建設。
山區村莊的發展規劃應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指導,按“多規合一”要求建設實用性村莊,突出山區村莊優勢,保護生態資源及文化資源,結合山區村莊實際情況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以此推動山區村莊發展。在實際規劃時,需明確山區村莊資源結構及基礎情況,以規劃為手段對山區村莊產業發展提供指導,合理安排山區村莊生態用地、生產用地、生活用地,以此推動山區村莊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1]。“多規合一”中強調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在現有山區村莊產業結構基礎上促進產業發展,帶動本村群眾就業。為實現實用性山區村莊規劃目標,需統籌生態用地、生產用地、生活用地,對山區村莊用地布局進行優化,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提升山區村莊宜居水平。在本次研究中,為便于開展山區村莊規劃工作,對“三生”用地規劃內容進一步明確,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三生”用地規劃內容
為增強研究實踐價值,選取A山區村莊為研究對象,其用地總面積為3268hm2,其中含有林地和園地面積3.3萬畝、耕地面積不足200畝,共有630戶。從產業結構來看,A山區村莊耕地主要種植蔬菜,園地主要種植茶葉,此外A山區村莊資源豐富,擁有千年古樹、紅色歷史陳列館、流泉飛瀑等自然、水上漂流人文資源。
A山區村莊生態用地主要為林地,在后續發展中需注重保護現有林地資源,維護林地生態,為推動A山區村莊發展,可在保護林地資源的基礎上,將林地開發規劃為“生態涵養區域”,為后續服務奠定基礎。A山區村莊林地內主要為柏樹、松樹,自然資源優異,為進一步推動A山區村莊經濟發展,在規劃林地區域時,提出發展林下經濟思路,與林業共同發展建設。此外,對流泉飛瀑、千年古樹等自然資源加以保護,在周圍設置觀賞圍欄,避免人類行為對自然資源造成破壞,除此之外,依托流泉飛瀑及現有河道開展水上漂流項目,豐富村莊旅游資源。
生產用地規劃效果決定了山區村莊經營發展情況,關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A山區村莊無工廠加工等產業,但自然資源豐富,在“多規合一”指導下,對現有耕地不作調整。此外,茶葉園地為A山區村莊主要生產用地,但存在產業過于單一的問題,為緩解該情況,促進A山區村莊的發展,決定在規劃期間增加毛竹深加工區,兩種產業共同發展。在本次規劃方案中,茶葉園區遍布村莊周圍,沿村莊地形地貌分布,該產業為A山區村莊傳統產業,氣候、地勢等均適合茶葉生長。“毛竹深加工區”位于A山區村莊西北方向,該種植產業為A山區村莊新興產業,故而選擇在A山區村莊平坦的西北方向。
1.住宅用地
住宅用地規劃時應注意提升宜居性,滿足山區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A山區村莊規劃期間,住宅用地運用道路銜接,設置濱河景觀帶,提升A山區村莊風貌,進一步突出A山區村莊自然條件。住宅用地主要規劃為山區民居及庭院空間,其中山區民居為日常居住場所,但A山區村莊原有民居分布較為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且對A山區村莊整體風貌有所影響,因此在本次規劃中,將山區民居順應地形重新布局,將部分存有地質災害隱患的民居拆除重建,并規劃搬遷規劃安置區,為該部分居民提供生活場地,作出該項規劃時,需獲得山區村莊居民的同意與支持。完成民居重建后,將安置區改為庭院空間,為后續開展旅游業、發展民宿農家樂奠定基礎,主要表現為特色民居,山區村莊居民可用以展示家庭魅力,精致打造并通過布置特色農具、種植瓜果蔬菜、設置休閑小品等方式提升空間韻味,展示本土風情。
2.交通用地
A山區村莊在以往發展變遷中,形成了曲折分布形態,不僅造成村莊布局分散,還導致山區村莊內部交通體系混亂,因此在本次A山區村莊規劃方案中,交通用地規劃為重要部分,對道路結構進行梳理,使其有序延伸。根據A山區村莊整體布局情況,將內部主路寬度設置為4~5m,街巷寬高比控制在0.5~2范圍內,同時在道路兩側種植喬木,起到遮陰綠化效果[2]。
3.公共用地
在村莊內部設置接待中心,用以推廣新種植技術,還可用作農產品展示,若村莊后續發展旅游業,還可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考慮到接待中心具有的功能,將其規劃在山區村莊入口處。A山區村莊內含有閑置戲樓,偶爾用于村民休憩,在本次規劃方案中,提出修繕戲樓,后續將該戲樓作為展示村莊文化的平臺,若村莊組織聚會、娛樂等活動,可在該戲樓內進行。在規劃期間,需在方案內標明戲樓修繕原則,為保留原有裝飾風格,延續原有風貌,鋪裝戲樓前廣場空間,種植小葉女貞、海棠等喬灌木。
4.功能用地
考慮到A山區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對村莊內教育空間(小學)進行調整,規劃建設時汲取當地文化元素,將其凝練為建筑建設元素,對A山區村莊內閑置資產進行再規劃,比如將閑置建筑改為特色民宿。此外小學利用率不高,村莊內學生前往其他區域就學,導致小學逐步閑置,在本次規劃中,將小學規劃為鄉村旅游辦事處,為旅游管理人員提供辦公場地。此外,將小學外部操場及活動空間改為山村特色公園,打造景觀小品。
山區村莊資源在規劃期間易發生用地融合情況,如生產用地與生態用地的融合發展、生活用地與生產用地的融合發展。例如,A山區村莊林地生態用地內含豐富的自然資源,在A山區村莊后續發展中,可在生態保護原則下,將林地生態用地打造為旅游景點,以此實現不同用地間的融合。生活用地中的庭院空間可打造為民居,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務,以此實現了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的融合。A山區村莊自然資源豐富,且主要產業為茶葉,可在此基礎上打造農家樂,發展旅游產業。此外,在本次規劃中,將林地區域規劃為生態涵養區,可借鑒“旅游+康養”的發展模式,明確旅游產業定位。同時,A山區村莊含有烈士陵園,在此基礎上規劃紅色歷史陳列館,可打造“旅游+紅色”產業,逐步將其發展為紅色教育基地,感受先烈情懷,以此提升A山區村莊旅游吸引力[3]。A山區村莊在發展期間需突出自身資源優勢,保留山區村莊風俗習慣,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山區鄉村體驗。在規劃期間,需收集A山區村莊村民對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村民同意在規劃方案中設置旅游產業,因此在本次規劃中還設有觀賞平臺、休憩座椅、指示標志等基礎設施。
綜上所述,在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措施指導下,需將山區村莊所有資源考慮在內,從生態用地、生產用地、生活用地三個角度展開科學規劃,立足山區村莊實際情況,尊重村莊差異,保留山區村莊原有特色風貌,將現代化村莊規劃理念融入其中,在促進山區村莊發展建設的同時,對山區村莊生態及特色進行保護,以此確保山區村莊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