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鳳 宮偉
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實驗,他隨機選出一些學生,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預測并寫下一份“最具潛力的學生”名單,還特意叮囑教師不告訴學生本人的前提下注意長期觀察。18個月后,結果顯示:名單上的學生相對之前來說成績確實有所提升,而且興趣、師生關系等方面也有變化,而在低年級這一效果更顯著。其作用原理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通過其態度、表情、行為等傳遞給學生,學生接受了教師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信息后,按照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這種新的行為表現又反饋給教師,使教師原有的期望進一步強化,形成期望效應的良性循環。
“羅森塔爾效應”提出教師期望在師生相互交往中實現,而教師期望的實現有四個過程:
(一)教師期望的形成
“羅森塔爾效應”指出,期望是在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學生的各方面信息例如:成績、年齡、課堂行為、語言特征、作業情況等等,都影響著教師的期望。
在聲樂教學中,學生的嗓音條件、課堂表現等等,都是教師對學生形成期望的來源,例如:當教師要求學生單獨唱歌時,有的學生低著頭不愿開口,教師會推測“他感到很緊張”,有的學生大聲流利地歌唱,教師會推測“他比較自信”,這些表現都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預期。教師對學生的信息接收后進行整合、評價、過濾以形成期望。除學生自身的信息,教師的教學觀、自身的專業能力、師生之間的互動等等,共同影響著期望的形成。
(二)教師期望的傳遞
教師的期望不會自動傳遞給學生,而是通過特定的行為方式才能讓學生感知到教師的期望。期望傳遞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言語行為方式與非言語行為方式。
教師的言語性行為包括教師傳授知識的言語與教師的言語評價。積極的言語評價代表教師對于學生行為的肯定和贊揚,例如“你唱得真棒”等等。在充滿信任與贊賞的情況中,學生容易受到啟發向更好的方向努力,最終取得更好的表現。消極的言語評價則是對學生行為的不認可與否定,例如:“這首歌這么簡單都唱不好嗎”等等,消極的言語評價則會使學生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產生負面心理影響,從而導致教師對于學生的低期望。
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主要有手勢、頭勢、面部表情等等。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使用到非言語行為,他們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身體的某個部位會很自然地發出想要表達的信號,而學生也會通過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感受到教師表達的潛在情感和態度。例如:教師在表達不滿意時會蹙眉或者搖頭,表達認可或者贊同時會點頭、微笑示意,表達贊揚夸獎時會用手拍學生肩膀等。“羅森塔爾效應”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有時會藏在教師偶然的非言語動作中,這種期待會產生一種暗示力量,繼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教師期望的處理
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信息,選擇性吸收信息,對所吸收信息進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推測和判斷。例如:對待唱歌跑調的學生應先練習音準再唱歌、在對待羞澀膽怯不敢開口的學生應先培養他自信等等,教師的期望傳遞方式也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處理。“羅森塔爾效應”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學生對于教師期望的接受程度,同時實現的程度還與學生的自我意識、自信等和教師的傳遞方式、各方面素質等變量有關。
(四)教師期望的實現
教師在接收到學生的反饋后,根據實際情況維持或調整對學生期望,例如:不敢開口唱歌的學生能夠敢于表現自己,教師可以夸贊學生的表現,同時要求他能夠唱得更好。教師的行為激發相應的學生行為,學生接收到教師的鼓勵和表揚,推斷出“老師對我的行為是認可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教師行為的感知和理解各不相同,他們的自我評價、自我期望、實踐中的行為也各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成績和行為逐漸接近和符合教師的最初期望。
(一)6-8歲兒童聲樂學習特點
從心理發展特點來看,6-8歲兒童處在小學低年級段,其年齡特點是:控制力差、模仿力強、活潑好動等等。6-8歲的兒童自我評價能力差,經常以老師、家長的評價為標準。如果兒童在學習、游戲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績并受到教師的獎勵,兒童將以成功、夸獎為榮,養成積極樂觀、勤奮向上的性格。在對待6-8歲兒童聲樂教學中,教師與家長不能忽視積極期望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唱歌時教師的夸獎和認可會讓學生心情愉悅、情緒高昂,這是一種理想的唱歌狀態。除對兒童課內的夸獎外,教師還應將學生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家長對教師的激勵進行補充,增加學生自信心。
(二)“羅森塔爾效應”在6-8歲兒童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羅森塔爾效應”應用于兒童歌唱教學,主要是從心理層面影響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1.建立期望教育觀
羅森塔爾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潛能,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積極期望下成為可塑之才。建立期望教育觀是發揮期望積極效應的基礎與前提。教師相信學生有成功的可能,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只有相信學生的潛能,才能發掘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天性和創造力。6-8歲兒童處在一個培養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時期,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學生。例如:對于不敢開口唱歌的學生要給予認可和鼓勵,幫其樹立自信心;當學生唱不好時,教師要多鼓勵他們再次嘗試;當學生失誤時,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批評,應給予學生指導。通過教師的賞識和鼓勵,拉近師生關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歌唱并產生興趣。為了讓學生正確地接受自己、認識自己,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相信他們有巨大的潛在能力和發展空間,都有積極向上的美好愿望,讓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2.合理地創建期望
羅森塔爾實驗中,學生認為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學生主觀上會認為目標實現的幾率很大,學生產生信心,發揮自身潛力;如果學生認為目標太遙遠或目標唾手可得,就很難產生興趣,難以發揮興趣。教師期望的創建要根據學生自身現有的水平與潛在的水平不斷變化。6-8歲兒童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應該將目標與要求劃分為一個個層次遞進的要求,保持期望的合理性。教師針對初學者應先訓練氣息和發聲方式,打好基礎再進行歌唱練習,并隨時關注學生的歌唱狀態,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歌唱。在示范中,教師應用啟發和激勵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避免期望的消極效應,教師對學生期望的形成和改變都應建立在學生的水平上,保持期望適合學生。
3.靈活地傳遞期望
積極的期望激發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潛能,但教師要明確期望產生和傳遞的依據,合理、適當地傳遞期望十分有必要。首先,期望的傳遞要有多樣性,比如言語表達可以使用幽默法、暗示法、委婉法等等;非言語的表達方式可以有豎起大拇指表揚、輕拍肩膀以示肯定等等,教師可以選擇多種方式表達期望以避免學生對同一種期望表達方式的反感;其次,教師有效控制期望傳遞,由于6-8歲兒童的好奇心重,他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教師要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把控課堂秩序,建立良好的課堂環境。
4.有效地維持期望
在“羅森塔爾效應”的實現過程中,期望的維持是一個重要和關鍵的環節。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依賴于教師為學生創設的機會、給予積極評價,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直到學生獲得成功,最終實現教師的期望和自我期望。
在兒童聲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除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與表揚之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表演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其次,評價會使期望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在期望實現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成功時,這就需要教師給予他們“鼓勵性評價”肯定他們的進步,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為新的成功不斷努力。
“羅森塔爾效應”從心理層面影響學生,有效地將情感因素融進課堂,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讓教師能夠關注到每個學生。“羅森塔爾效應”應用在歌唱教學中,豐富了教學方法,也證實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因此,“羅森塔爾效應”應用在兒童聲樂教學中有著深遠意義。
教師通過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表達信任、認可和贊許,引發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互動,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造良好的情感氣氛。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下,教師把控著課堂的氣氛、進度走向。學生在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才能以放松的心態進行,當學生自身安全感獲得滿足時,會產生較強的學習動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羅森塔爾效應”應用于6-8歲兒童歌唱教學中,目的就是為了使兒童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向師性等心理特點,幫助學生培養自信心、樹立積極的自我期望目標、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兒童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提升兒童聲樂學習的效果。將“羅森塔爾效應”與兒童聲樂教學相結合不僅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優化課堂教學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系2020年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2020XKT84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羅森塔爾等著,唐曉杰等譯:《課堂里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賀連花:《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少兒聲樂中的運用》,《音樂生活》,2020年第9期。
王承鳳 江蘇師范大學2019級音樂與舞蹈學研究生
宮 偉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