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覺”訓練是一種有效聯結身體運動與大腦神經的感知練習方式,被達爾克羅茲運用于體態律動教學中,其作用原理從心理和生理兩個層面共同聯結反映于學習者的音樂認知與體驗過程。對癥當前高師院校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思維相關現狀,凝練“運動覺”訓練參與音樂學習的類型,分析常見教學問題與原則。從大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構建的角度,探索適合我國大學生音樂思維發展的教學策略,為高師音樂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新途徑。
“運動覺”是指“主體辨別自身姿勢和身體某一部位的運動狀態的內部感覺”,通常在體育訓練及醫學治療領域被廣泛運用。首次將“運動覺”感知訓練運用于音樂教學的是瑞士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他在相關教學理論與實踐中認為,運動覺訓練能有效引導學生通過肢體運動將音樂要素外顯,從而進一步感受和體驗音樂。在達爾克羅茲教育理念的傳播下,該方法被諸多研究者應用于舞蹈、戲劇、運動、繪畫人員的訓練,其合理性在音樂治療學、康復治療特殊教育領域都得到了有效論證和實踐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我國音樂教育界的逐步引介和推廣,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者認識到“運動覺”感知訓練對音樂學習者的意義和作用。尤其是,在針對大學生階段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部分學者發現,“運動覺”感知訓練不僅能從心理、生理、認知等角度有效發展學生音樂能力,而且能夠直接促進音樂學科素養的綜合養成。結合高師院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如何將“運動覺”感知訓練融入大學音樂課堂?如何通過運動覺的參與轉變大學生音樂學習思維,在借鑒國外優秀教育理念和方法過程中,避免盲目學習與簡單復制,形成本土化的音樂教學模式?這些思考有助于我們及時洞察當前高校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困境,為探索“如何教”“怎樣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等大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實施提供相應視角和解決策略。
“音樂思維”是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高級認知方式,是一種傾向、期待、規律的把握。這種認知方式包括對音樂各種要素及要素整合的感知、記憶、理解,最終也體現于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判斷上。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埃德溫·戈登認為,音樂思維(Audiation \ Musical think)就是人在學習音樂中的一種音樂潛能和音樂成就的根本所在。我國臺灣學者將這一語匯譯為“音樂聽想”、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博士譯為“音樂思維”、劉沛教授譯為“音樂表象”,其實質就是指“沒有物理作用的情況下在大腦中聆聽和領悟音樂的過程”。它包括八種類型(音樂聆聽、音樂讀譜、樂譜聽寫、音樂回憶、音樂的回響和默寫、音樂創造和即興、音樂的讀譜、創造和即興、音樂的寫作或創造),作為學習的順序之別,伴隨著人的所有音樂感知與體驗過程。作為大學階段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音樂思維是音樂認知的基礎,是衡量大學生基本專業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多年來,隨著高校音樂生源的擴招,各省市入學考試的標準不一,導致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在音樂思維和能力方面相差甚遠。就筆者所擔任院校的生源為例,通過新生開課前的學習狀況摸底數據分析,每年約有20%的學生考前沒有學過《基本樂理》這門課程;約有35%的學生只接觸過簡譜首調唱名法;約有25%的學生只能演唱無升降號的視唱譜例。另外,從每年的新生視唱練耳摸底測試來看,無論是音高聽辨還是和聲音程、和弦性質判斷、節奏聽記等題型,學生考核反映出的能力、水平都是參差不齊。面對這樣的教學群體對象,學生音樂思維的培養將會存在諸多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首先,學生對音樂思維訓練的認識狹隘。長期以來,受藝考音樂專業培訓和考核項目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音樂思維的認識較為偏頗。不少學生片面地將音樂思維訓練簡單等同于音樂聽辨、讀譜寫譜、音樂演奏等方面的學習,對“回想”“即興”“創作”等音樂思維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所對應的課程也就是《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和專業訓練課。所以,進入大學學習階段并不能全方位地對自身的音樂思維進行自我評估,對音樂思維訓練的意義和作用缺乏正確認識,對相關課程內涵和實質要求缺乏足夠的理解。其次,教學模式的固化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在高校,由于缺乏足夠的教學監督和管理,導致部分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欠佳。例如《視唱練耳》和《基本樂理》課程一直以來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這些課程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技能訓練的扎實有效性。因此,課程的安排是以知識點為邏輯架構,以相對固定的技術訓練內容為基本授課方式,這種立足“以知識為本”的教學模式一旦固化,反而學生會陷入枯燥乏味,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的尷尬境地,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最后,音樂課程缺乏內在關聯,導致學生音樂思維發展呈現間歇、割裂態勢。長期以來,由于大家關注音樂專業性、強調音樂技能訓練,導致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堂較為重視每門課程教學的深度,容易忽略各門課之間的廣度聯系。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看,我們大學音樂課程的開設似乎能夠兼顧教學需求,力求通過通識類、基礎專業、實踐類、專業理論等課程模塊來構架整個人才培養的學習過程。但是,從具體課程實施的角度看,不少教師缺乏一定的“綜合課程觀”,難以關照課程內與課程外知識的有機聯系,尤其是難以立足學生個體能力發展,這就造成了教學過程中知識斷鏈、脫節現象,加劇了課程教學的壁壘,阻礙了學生音樂思維的持續發展。
立足學生本位教學理念,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如何將聆聽、讀譜、寫譜、回想和演奏、作曲和即興創作等音樂思維類型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融通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當前音樂教學質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最早對“運動覺”訓練的相關研究是從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進行內在機理的分析。
(一)生理學角度下的訓練原理分析
“運動覺”也叫動覺(kinesthesis),是位于肌肉、腱和關節內的終末器官所調制的一種感覺,它接受身體運動和張力的刺激,也是運動者對自己身體的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從生理發展角度看,當關節伸屈或肌肉弛縮時,就會刺激這些運動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沿脊髓上行傳導,到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而產生動覺。通過這些動覺,能使人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空間位置、姿勢和身體各部分的運動情況。在隨意運動中,由于肌肉運動的速度和強度等信號不斷傳入大腦,形成反饋信息,才能實現大腦對肌肉運動的神經調節。這些精確的動覺反饋信息,形成了運動的協調,也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各種感覺相互協調、相互驗證的結果。經研究發現,在人的知覺能力發展中,動覺在各種感覺的相互協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瑞士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較早地將這一原理遷移運用于他所創立的“體態律動教學法”當中,并將“運動覺”稱之為一種“遺失的聯系”。他認為不管身體如何運動,都會將這種運動感化為情感,通過神經系統傳達給大腦,再將此種感覺信息按順序轉化為理解。大腦再把情感轉化為感覺信息——有關方向、重力、力量、重音性質、速度、時值等變化。大腦在接受變化信息的過程中,通過神經系統來判斷、處理信息,進而發出指令,從而指揮身體選擇有效方式進行運動。其具體動覺過程可以用以下圖示來總結:

(二)心理認知角度下的關聯分析
將“運動覺”訓練參與音樂學習,其主要途徑是利用心理關聯或神經關聯來實現的。
音樂是人類特有的表達方式,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及其學科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學習者的音樂習得過程,其實質也是人們接受情緒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傳統意義的常規式音樂學習,主要是一種聽覺刺激與反應,通過聽覺系統經由其他神經共同參與再訴諸心理機制,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體驗。而“運動覺”融入音樂感知訓練,是將人們體驗到的音樂通過心理機制與神經系統的轉化,外顯于身體動作,用動作解釋音樂以強化音樂感知與認知體驗。達爾克羅茲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動覺意識打破了傳統的音樂內省體驗方式,將“聽覺刺激”“心理反應”和“動覺參與”三者有機關聯,共同作用于音樂學習。
此外,從音樂心理與認知的角度來看,人類音樂經驗的獲得離不開音樂情感與審美反應這一具體體驗過程。“審美一詞最初的意義是動詞的‘感知。回顧這個意義,我們有理由認為,審美反應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對刺激源的直接感知,是一種感知經驗”(McMullen 1982a,12)。西方音樂心理學研究者認為,這種不斷被激活、喚醒的審美反應過程,其實質就是音樂體驗感知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研究審美與生理的關系中,他們認為音樂引發情緒的生理機制“刺激——反應”模式,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強化培養的,而這種能激發人們美感,表現生命最基本特征的,就是運動。其路徑就是,通過“音樂—動作—情感”這一音樂反應過程的心理發展直接作用于學習者的音樂審美感知體驗。基于以上兩種研究觀點,殊途同歸,一種有效的“運動覺”訓練借助一系列條件反射動作,可以幫助學習者構建音樂的感性認知與藝術理解。不斷變化的音樂聲響刺激,通過聽覺判斷經由大腦指令,形成動作激發和抑制運動覺,再聯結聽覺和身體知覺強化肢體與大腦的相互溝通,促使神經系統和諧發展。其過程所經歷的聆聽、判斷、分析、想象、記憶、即興等學習環節,也正是音樂思維訓練與獲得的必經過程。而作為一種傾向和潛能,音樂思維學習路徑下,學習者在讀譜能力、視聽辨別、表演技能、作曲技能、音樂知覺、批判思維等音樂素養方面可以同時得以綜合培養,最終整體促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見下圖所示:

可見,運動覺在人的感知、言語、思維過程中,在各種動作技能(包括生產操作、體操、舞蹈等)的形成和運用中,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中的節奏因素和力度因素不僅依賴于聽覺,而且依賴于肌體感覺,用肌體表現音樂可以加強耳朵對音樂的敏感度。將“運動覺”訓練融入音樂教學中,可以使人體成為一個能夠理解音樂、解釋音樂的部分或整體的一種樂器。運動覺參與音樂學習,其感知環節是:聆聽到運動,運動到感受,感受到意識,意識到分析,分析到閱讀,閱讀到寫作,寫作到即興,即興到表達。在實踐教學中,“運動覺”訓練可以從融入課程、豐富方法、完善內容等多種方式,參與大學生音樂思維的培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關注。
(一)“運動覺”訓練參與音樂學習的類型
1.動覺與聆聽訓練
聆聽是形成音樂思維的基礎,也是貫穿音樂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學中,運動覺參與聆聽學習,主要是借助身體律動來表現音樂。一般來說,身體律動是指通過肢體運動、身體各部分打擊的方式來表現音響或體現音樂要素的一種活動形式,達爾克羅茲將身體律動歸納為三個基本元素:時間、空間和力量。為了更好地將身體動作融入聆聽學習,其一,要明確身體律動基本元素與音樂要素表達的對應關系。根據心理機制效應,運動覺通過神經元的反射可以與聽覺產生聯覺,進行對應感知訓練。大致可以參照下圖對應其關系[6]:

以上元素的對照只是一個大概、粗淺的參考模式,可以用來比對具體教學中的音樂素材,在真實教學中,還需要結合不同作品的音樂特點及發展規律進行動作的設計。其二,選定融入課程及內容。這個環節要緊密結合課程目標,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方法的選用。其三,緊密關聯音樂思維訓練目的。在身體動作設計對應體現音樂元素的基礎上,教學中需要不斷回歸具體的音樂聆聽思維練習目標,兼顧音樂教學目標、方法、內容有機統一的教學要求。
2.動覺與內心聽覺訓練
內心聽覺是體驗和表現音樂重要能力之一,是一種不依賴樂器和人聲等物理振動作用,靠內隱想象、回想音樂音響的能力。在音樂思維訓練中,內心聽覺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內化動作和聲響感覺的能力,是音樂聽覺訓練的高層次目標,是通過對所有音樂要素的綜合訓練的結果。實際訓練中,運動覺為內心聽覺提供了肌肉感覺記憶依據,有助于對音樂默會知識的記憶以及音樂回想思維的培養。
3.動覺與即興創作訓練
即興創作是培養學生音樂思維發展的重要學習內容之一,在運用動作材料(節奏)與聲音材料(音高、音階與和聲)上創造出更多靈巧、熟練的音樂表現方式。訓練方法可以通過身體運動及動作輔助記憶,基本遵從的是:聆聽、動作、感受(情感體驗)、感覺、分析、讀譜、寫譜、即興創造、表演,呈現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在不斷循環、刺激、運動、動作的反復訓練中,學生的音樂創作思維逐步提升,并得以加強和完善。
(二)“運動覺”訓練融入課堂常見問題及原則
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理念起源于古希臘時期的“體樂教學”,充分結合了西方社會文化環境下人們習慣運用肢體進行表達的傳統,注重以開放、自然、合作、即興的方式進行音樂實踐。該教學法體系根植于西方傳統文化的土壤,一定程度上從心理層面遵循西方人學習認知規律,其教學理念與實踐既有人文性又符合科學教育特征。
1.教學中常見問題分析
盡管從上20世紀80年代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就不斷被引介并運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但由于學生學習認知水平不同,導致實踐效果不盡如人意,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主要表現為:其一,學生不善于借助肢體動作進行音樂表達。身體動作的展示是一種自信力的表達,是一種展現內心需求、開放式的主動探求的過程,其理念就在于解放自我。而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內含、被動式學習,主動性欠缺,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打開自我,心理層面的慣性形成了整體的不自信。其二,學生動作語匯貧乏,肢體動作僵硬。動作語言是一種直觀的、可視的、運動的表達,需要身體動作協調、流暢發展,才能深入音樂真正展現要素。其三,缺乏對深層次、多聲部音樂感知的敏銳性。運動覺訓練參與學生音樂學習,不僅僅體現于結合音樂要素的簡單再現,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通過身體運動與合作互動方式,構筑對音樂立體、綜合的感知方式,這利于多聲部音樂思維的培養。而現實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的聆聽習慣還停留于對節奏、節拍、力度、速度等元素的關注,在肢體表達上難以呈現音樂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如何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思維的轉換,如何借助體態律動解放自我,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及藝術創新意識,這些都是教學中需要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2.“運動覺”訓練動作設計原則
結合上述教學常見問題,為了讓運動覺訓練更好地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進而有針對性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建議遵循以下動作設計規則。
(1)協調發展大肌肉與小肌肉律動
根據運動覺發展規律以及動作技能習得的角度來看,應從大肌肉律動訓練開始,再逐步協調小肌肉運動。大肌肉律動是大線條呈現,在技能方面易于掌握,當學生聆聽音樂時,選擇從大肌肉動作反應開始,容易放松,在音樂行進中逐步反應、判斷、校正自己的身體動作。當軀體適應運動之后,再逐步增加元素,慢慢融入小肌肉精細動作的發展,才能整體協調動作,在音樂中流暢表達。這種由易到難的動作積累過程,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動作語匯,在音樂聆聽訓練中同時兼顧身體律動和音樂思維的培養。

(2)動作由簡入繁兼顧音樂元素遞進
一首作品在音樂要素構成上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借助身體動作表達音樂要素時,需要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從單項元素表達逐步過渡到綜合元素表達。尤其是在基礎練習階段,為了引導學生聆聽,并能集中注意力關注音樂某一要素的發展變化,就可以從單項元素進行動作設計,例如只針對音樂強弱或高低等要素來進行律動練習。熟練掌握單一律動技能表達之后,再逐步疊加綜合律動,例如律動中既有音樂節奏,又有旋律走向,同時還需體現曲式結構元素等等。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強調音樂聆聽思維的構建,通過單項與綜合律動體驗,促進學生對深層次、多聲部音樂內涵的理解。
(3)動作設計緊密契合音樂要素
借助身體動作表現音樂要素,是運動覺訓練融入音樂課堂教學的目的和宗旨,不能忽視動作設計,需要與音樂要素緊密契合。在實踐活動中,音樂動作設計往往很容易與音樂舞蹈相混淆,認為音樂背景下進行動作練習就是舞蹈。這兩者相同之處在于,同屬于身體語言表達范疇,都需要關注肢體的協調、動作韻律以及整體呼吸等,需要強調運動的美感協調。不同的是,運動覺參與下的身體律動,其動作的形成來源于音樂本體,指向音樂元素,雖然是從動作意識出發,但最后落腳點在于音樂表達和理解。
綜上所述,“運動覺”感知訓練采用一種既符合美學原則又符合運動原則的方式將音樂與身體訓練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敏銳的音樂綜合感知力。這一方法的運用可以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通過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系的媒介,以達到身心和諧、全面發展。我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雙重性,既體現音樂專業素養、音樂能力的掌握,同時也體現教師教育技能的培養。實踐證明,“運動覺”訓練不僅能促進學生音樂思維,而且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音樂學科素養,綜合協調學生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當前,這一教學實踐還僅僅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進一步將“運動覺”訓練模式凝練并系統納入音樂課程體系,使之連貫呈現于教學?如何通過新方法的引入,逐步解放學生個性、激發其創新性音樂素養?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經歷一個長期研究和實踐的過程。只有將這一優秀教育理念真正落地,實施本土化教學,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為高師音樂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和新途徑。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8YJA760076);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課題(YSZY20192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埃利、埃米·拉希金:《音樂教育術語手冊》,劉沛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
[2]周佳樹、張侃:《運動覺、布局無關運動與路徑整合》,《心理科學》,2005年第11期。
[3]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McMullen,P.T.1982a. Connotative? responses? to? musical? stimuli: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71:45-57.
[5]馬克·埃利、埃米·拉希金《音樂教育術語手冊》,劉沛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
[6]陳蓉:《音樂教學法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版。
[7]多納德·霍杰斯(Donald.A.Hodges):《音樂心理學手冊(第二版)》,劉沛、任愷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詹燕君 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