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娟
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也因此而提前到來。創新改革績效管理,是政府創新改革發展的核心內容?,F如今,政府各項行政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傳統體制模式的約束,無論是從工作理念,還是從體系機制,都還遠遠達不到現代化國家的要求,與整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相匹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強化政府績效管理,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現如今,政府相關部門需要著重關注的要點。從實際的發展狀況來看,加強政府績效管理的重點,主要是在于強調“一切為了人民”,將這個理念與政府的公共性責任整合在一起,在開展行政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群眾的滿意程度,注重政府的社會價值。政府工作不僅是社會的“標桿”,更是令老百姓放心、安心的前提與基礎。績效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延伸出來的一種新型企事業單位管理手段, 最早績效管理是被應用于企業管理中的,近些年來,為了能夠更有效的提升政府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績效管理也被逐漸應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了。。當然,加強政府績效管理,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比如說,制度體系的難以破解,價值觀念的沖突,實際社會與理想社會的偏差等等。所以說,政府部門要不斷的創新績效管理的機制體系,真正意義上實現以人民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不斷的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社會主義時代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績效管理概念
績效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在根據日常行政等各項管理工作的情況下,制定一系列對應的業務工作考核指標,對政府公務員某一個時間段的工作內容、工作形式、實際狀況進行評價、分析,通過制定的各項考核指標,更好的反映出公務員實際工作狀況,包括在工作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將這些問題收集起來,進行分析研究,有針對性的得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種考核形式,不僅能夠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還能夠為公務員在之后的工作中,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政府的績效管理,相比于企業而言,要更為公平、公正,所以說,績效管理的創新,不僅能夠提升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還能夠不斷的提升其業務能力、專業水平,促動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政府績效管理的開展,并不只是為了某一個目標,比如說強化政府的社會價值,而是為了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盡可能的滿足群眾的所有需求,實現政府的公共意義與價值。
二、政府加強績效管理的重要性
我國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以國家政府為前提,來實現我國經濟更快速的提升發展,也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重點問題??茖W發展觀,是最適應我國國情的國家戰略政策,對促動我國經濟、文化、社會持續不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無論是科學發展觀的本義,還是政府工作的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的滿足群眾的所需,以人民的利益為一切工作的準則。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最能夠直接觸及到的,就是所在地的政府部門,政府,也是我國最重要的行政管理機構,主要負責處理人民群眾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問題。所以說,政府是否能夠為老百姓辦實事,才是最重要的。政府的工作并不是形式化的,是需要真真正正落在實處的,是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
績效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是比較普遍的,很多企業,都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制定了健全、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機制,定期企業員工進行考核,合格的給予一定獎勵,不合格的則有對應的懲罰措施。績效管理,被應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僅能夠提升公務員的積極性,還能夠更好的監督管理公務員的工作現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應當強化績效管理,對內部公務員定期展開績效考核,目的也是為了檢驗公務員的工作情況,知曉其工作能力,看看是否真正做到了為人民服務。如果說,績效管理一旦徹底融入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那么政府部門的工作就更加“透明化”,公務員想要達到既定的工作標準要求,就必須要盡全力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凡是抱著應付的工作心態,不老老實實為老百姓做實事的公務員,就一定會受到嚴格的懲處。當然,一旦績效管理全面普及,“鐵飯碗”,將不復存在。所以說,公務員只有踏踏實實,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保證自己的前途,其他的思想都是多余的。
三、政府實行績效管理現狀分析
(一)重視度不夠
績效管理,被應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時間并不算長,也就是近幾年才逐漸開始試點應用的,所以說,整個的績效考核模式,還處于一個正在摸索的時期,就實際狀況而言,還未形成健全的政府績效管理考核模式,即使在試點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將績效管理應用了進去,但是實際的實施開展中,好像成效并不是很明顯,整個管理工作的內容、形式,依然還是和傳統的沒什么區別。除此之外,政府部門在開展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動態化的工作模式,所以說,即使是應用了績效管理,也無法將其真真正正的落實到位,沒有辦法針對哪一個公務員去制定考核的標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實際產生上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政府部門,包括公務員,依然還是不夠重視績效管理,甚至覺得“鐵飯碗”永遠都是“鐵飯碗”,不存在其他什么多余的東西。正是由于從思想上就未重視起績效管理,所以行政管理的體制改革,自然沒有辦法順利的開展下去。
(二)績效管理目標不清晰
政府在將績效管理管理應用于,政府日常行政管理中時,由于政府日常的工作涉及到的方面比較廣泛,再加之公務員的工作相對而言也比較分散,所以績效管理的開展,有可能會導致占用公務員大量的時間,其實施起來的效率就會欠佳。所以說,政府需要根據國家的戰略標準要求,不斷的更新內部的績效管理目標,將績效管理目標與實際的工作整合在一起,盡可能的在公務員工作的間隙,甚至在公務員不注意的情況下,就能完成對應的考核,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肯定還是需要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績效管理部門,否則還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三)績效管理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在不斷的吸收先進的績效管理的知識,學習國外豐富的經驗,來完善自身的考核實踐活動,并且整體而言,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實際上,政府開展績效管理,是一種特殊性的行為,也就是說,政府的績效管理,肯定沒有企業的績效管理開展起來那么“理所應當”。所以說,如果沒有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就可能會引發公務員的不滿,導致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都無法順利的進行下去。所以說,政府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專門的考核評價小組,進行定期的考核評價,在每次考核評價之前,都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將考核評價的方法進行一定的調整,不斷的提升政府績效管理考核評價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