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學 張勁松 吳海練 馬榮
摘? ?要: 隨著高校管理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部分高校開始思考與國際接軌,實施完全學分制,勢必對高校傳統的各項管理制度造成沖擊。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高校黨委和基層大學生聯系的“樞紐”,一直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隨著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實施,高校傳統的共青團工作勢必產生重大變化,從完全學分制改革出發,探討完全學分制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提出一些創新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完全學分制? ?創新? ?高校共青團
近年來,國內高校實行完全學分制改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比如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深圳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國內較知名的大學都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筆者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也從2016年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實施完全學分制,必然沖擊高校傳統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社團組織、后勤服務等各個方面,勢必引起高校傳統共青團工作的重大變化。
一、完全學分制的定義和特點
(一)完全學分制的定義。
所謂完全學分制,是指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學生通過選課在彈性年限里修讀學分,最后以學分衡量學業完成情況,并以學生取得最低必要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高校現行較普遍的“學分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學分制,而是“學年制+學分制”,本質仍然是“學年制”,學生課程結構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仍然占主導,學生自由選修課的門類仍然不足,另外學生并不能改變修讀年限。
(二)完全學分制的特點。
完全學分制與我國高校傳統的“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選課制。
完全學分制最突出的特點是選課制。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高校只會規定專業少量的必修課,而會開出大量的選修課給學生修讀。大量選修課的開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幫助。教師可展其所長,開出最能體現自己專業和水平的課程,學生可盡其所能,選學最符合自己興趣和發展方向的課程,提高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當然,同時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學校開出足夠數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課程量可能是傳統學年制模式課程量的翻倍;二是要求教師展現更高的教學水平、更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吸引學生選課;三是要求學生學習上更主動,主動選擇發展方向,主動選擇合適課程,主動把握學習進度。
2.彈性年限。
完全學分制另一突出特點是彈性學制。實施完全學分制之后,不要求所有學生在固定的年限里順利完成學業,而可以在3年至6年的彈性年限里修讀。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自由安排學業。
3.個性化和自主權。
完全學分制的本質是倡導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權。完全學分制改革打破了傳統學生專業培養的同質化特點,即一個專業學生所學課程幾乎區別不大,完全學分制的學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課程,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個性化的能力和素質結構。完全學分制的學生選課自主權更大,從開始選課、選什么課程到學業的進度都要學生主動關注和安排,需要學生懂得如何規劃學業和職業發展。當然,必然要求學校加強學生的學業指導,要設置專業人士或專業部門給予學生選課程序、選課傾向和學科發展方面更加科學、更針對性的指導。根據完全學分制具有的以上幾個特點不難發現,完全學分制更符合人的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更適應大學生的發展需求,更能高效并且合理化地配置教育資源,將是大學管理體制的大勢所趨。
二、完全學分制改革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完全學分制會給高校傳統共青團工作帶來挑戰和機遇,我們要客觀分析、降低沖擊、迎接機遇,開創共青團工作新局面,既是高校共青團工作與時俱進的客觀需要,又是高校繼續做好學生全方位引導和服務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完全學分制改革給高校傳統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挑戰。
1.將打破高校共青團傳統組織機構模式。
高校傳統的共青團組織結構一般為“校團委、院系團總支、班團支部”自上而下的機構模式,但隨著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學生可以自由選課,可以彈性修讀,勢必打破傳統的班級概念,以班級為基礎的團支部必然受到沖擊,傳統的以班團支部為基本單位的團系統工作模式和工作體系將不能適應完全學分制的要求。
2.帶來團員組織觀念和集體意識的弱化。
高校傳統的團組織體系相對固定,有固定的班級和班團支部,上課在一起,活動也在一起,大家彼此熟悉帶來的心理聯系比較緊密,緊密的心理聯系產生了較強的組織觀念和集體意識。實施完全學分制之后,出現“同班不同課,同課不同班”的情況,班級的不固定會帶來彼此心理聯系的弱化,造成組織觀念和集體意識弱化。
(二)完全學分制改革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機遇。
實施完全學分制會給高校傳統共青團工作帶來更多機遇:
1.促使高校共青團組織機構調整和創新。
高校建立共青團組織的歷史很長,是國家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歷史選擇。實施完全學分制之后,高校共青團組織絕不會消亡,這是我國的體制和國情決定的。但是,完全學分制實施后,高校現有的團組織機構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未來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促使高校現有團組織機構創新和調整。
2.提高共青團工作效率。
高校現有共青團組織的“校團委、院系團總支、班團支部”多層結構已不適應完全學分制改革的要求。未來,共青團組織可能采取扁平化結構,由“大學團員服務中心”直接面對“大學生團員”,直接“引領和服務”大學生團員,因此,在工作中更多地運用新媒體,可能是一個必然選擇。新媒體下的工作具有更快速、準確、信息量大、類型豐富的特點,為共青團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最佳載體。
三、創新高校共青團工作適應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針對完全學分制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必須考慮如何創新高校共青團工作,發揮好團組織的作用,做好引導青年大學生的工作。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高校共青團組織重新定位,轉變職能觀念。
長期以來,高校共青團組織是“高校黨委領導下的先進青年大學生的群眾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現實中,一所高校99%以上的大學生都是共青團員,為此,高校校級團組織幾乎是一所高校學生管理組織機構,領導和管理幾乎全校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共青團組織充分顯示了“政治”“管理”和“教育”的職能。完全學分制的實施,促使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管理理念產生巨大的轉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自主權成為主旋律,為此包括共青團組織在內的各種原來的學生管理機構都會轉變職能和定位,“管理和教育”更多地轉變為“服務和引領”。高校共青團組織只有從“服務和引領”的高度出發,才會自覺地強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手段,大力構建服務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平臺,把共青團組織真正建設成“青年之家”,青年大學生才能對團組織有歸屬感。
(二)建立高校團組織工作新體系。
完全學分制實施后,固定班級概念的弱化將沖擊高校現有的共青團組織機構體系。因此,必須創新和調整高校現有的團組織工作體系。
1.團組織結構適度扁平化。
當共青團組織的職能成功轉變為“服務和引導”,在共青團組織工作方式優化和工作效率提高的基礎上,高校團組織工作體系可以考慮采取扁平化結構,建立“大學團員服務中心”直接面對“大學生團員”,直接“引領和服務”大學生團員。扁平化的結構一方面可以使一個團組織的信息更快地傳遞到每個團員青年手中,另一方面在團組織內部工作布置、通知下發、會議召開等都會更加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2.建立“社區團員服務中心”。
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生住宿生活的樓棟或社區相對穩定的特點,搭建一個“社區團員服務中心”平臺或陣地,構筑青年大學生團員的“精神家園”,引導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
(三)開展有效的高校團組織活動。
開展有效的團員活動是高校增強團組織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最直接的方式。為此,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找準切入點,開展有效的高校團組織活動,不斷探索和實踐團組織工作的新載體和新內容。
1.為大學生成長和成才開展有效的團組織活動。
在過去長期工作中,高校團組織積累了許多有效的工作載體,比如“大學生三下鄉”“大學生村官計劃”“大學生創業工場”等活動,已經成為極具社會影響力的團組織活動品牌。這些活動品牌把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和國家的建設很好地結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要繼續用好這些被實踐證明有效的團組織工作載體。另外,團組織還可以通過經常性開展時事辯論、演講、文藝體育、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課程輔導、職業規劃等活動,不斷拓寬青年大學生的知識面,全面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2.主動為團員提供交流娛樂的平臺。
高校團組織要主動放下嚴肅、刻板的“傳統架子”,積極搭建青年學生的各種交流娛樂平臺。在大的方向上把握好,確保主題健康向上,使交流娛樂平臺的內容盡可能豐富多彩。在搭建過程中,既要注重對游戲、動漫、電子雜志等載體形式的創新,又要注重適時適當地嵌入理論、道德、藝術、社會價值判斷等元素,實現引導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重視新媒體手段,做好宣傳,擴大團組織的影響力。
現如今,網站、BBS、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層出不窮。新媒體體現的多元、開放、自由等特點,正好符合當代青年大學生追求平等、追求自由、追求知識和個性化娛樂等各方面需求。因此,在加強共青團宣傳工作中,可以多應用新媒體技術,把共青團的活動信息隨時隨地展現在青年大學生面前;可以利用新媒體圖文并茂、直觀、生動、形象及交互性的特點,讓更多的青年大學生了解團組織的工作動態和活動情況,通過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有效調動青年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總之,新媒體可以作為團組織內外宣傳的新平臺,通過工作的持續追蹤或活動的現場發布,讓團組織得到廣泛關注,不斷擴大團組織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欽鋒.完全學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芻議[J].黑河學院學報,2017(4).
[2]許明月,梁領勝.完全學分制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高教學刊,2016(16).
[3]秦濤,張效利.高校共青團組織提升的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J].中國青年研究,2017(10).
[4]劉瑞文.善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共青團工作——以濟寧醫學院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