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熠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00)
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課程,其也是培養環境設計應用型實踐人才的重要課程,故而環境設計專業的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在課程改革的語境下應成為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首要之事。那么,高校實施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首要之事,又是什么呢?筆者以為應是宏觀上對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頂層理念進行梳理,這種頂層理念的梳理行為是課程改革過程的首要環節,它將梳理出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和指導理念,對助推課程改革大有裨益。梳理出來的頂層理念是基于時代、基于社會、基于專業、基于學科、基于人才培養之上的,在此頂層理念的導引下,環境設計專業的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將不斷地內在深化與外在完善,以此建設成環境設計專業健全的獨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筆者在進行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頂層理念梳理時,將其頂層理念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進行討論,價值理性即是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中以精神為導向的價值觀,工具理性則是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中以工具崇拜、技術主義為導向的價值觀,前者注重精神素質,后者注重工具技術。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提出的,他指出人的理性應該包含兩種不同的類型,即價值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工具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下面筆者將從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視角梳理出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頂層理念,并闡述其對于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意義。
《說文》里記載:“匠,木工也”。今天“工匠精神”中的“匠”早已從木工的本義演變為心思巧妙、技術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中央提“工匠精神”其內涵不僅僅指個體層面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和盡善盡美,其背后還有更深厚的文化、倫理與制度內涵的指向。在更深層次上,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倡導“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對人和勞動的認同與尊重,想喚醒的是對勞動者的人文關懷以及勞動者自身的社會擔當。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建設以樹立“工匠精神”作為應對當前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轉型的前置條件,是時代的需要,更是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頂層理念。只有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中強調與時俱進的“工匠精神”,才能從根本上助推實踐教學課程質的變化,才能更好地架設學校學習和企業要求間的底層橋梁。
“工匠精神”于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意義,一方面是:為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注入工匠精神。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將推進工匠精神在課程建設中的滲入,將補充工匠精神作為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課程目標,將全方位地注入工匠精神到獨立實踐教學課程之中,打造以工匠精神為精神基底和精神引領的一流課程。另一方面的意義在于:深化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實踐性。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存在實踐性不夠深入,且顯于表面的問題,這種問題導致課程越來越失離實踐、遠離地域、脫離市場,進而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較低的種種問題。工匠精神理念在課程改革中的引入,將深化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實踐性。工匠精神本就具備深入實踐、在場在地、專注實操等內涵,將工匠精神應用于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將在各類實踐性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把控課程對于工匠精神的展現,從而深化課程的實踐性,解決浮于表面意義上的實踐性課程問題。
“智能化時代中,工匠精神應成為所有公民的民族品格”,為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注入工匠精神,并深化其課程的實踐性,能夠推進基于工匠精神之上的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建設,同時賦予課程內涵工匠精神的價值理性,不斷完善與豐富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進而推動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是課程,獨立實踐教學課程賦予工匠精神的價值理性之后,可以顯現出工匠精神對于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的意義。一方面在于,可以為環境設計人才培養塑造“匠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精煉,培育設計人才的“匠心”亦是在培育工匠精神的素養,其包括“專注力、堅韌性、精細化、手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等幾個方面的素養。”“匠心”的塑造,是環境設計人才實踐性綜合素養的培育,其符合環境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邏輯,并將為人才培養注入具備工匠精神的“匠心”,使環境設計人才能夠具備完全的設計人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環境設計人才的設計實踐能力。工匠精神于人才培養的意義不僅在于精神素養和設計人格的完全,還在于設計實踐能力的提升。工匠精神指向于實踐層面,必然要走向實踐空間,進行環境設計的空間營造。在工匠精神作為基底的課程實施中,環境設計人才從各類獨立實踐教學課程中磨煉與提高自身的設計實踐綜合能力,設計實踐能力的提高亦將提升環境設計人才實現自身設計理念的手段。因此,工匠精神在獨立實踐教學課程中,對于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的意義,將不僅僅在于精神素質層面,也將在于設計實踐層面,在兩個層面的相互影響下,環境設計專業將會養成以“匠心”為基底,以設計實踐能力為技能的復合型設計專門人才。
早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理論先鋒約翰?拉斯金就提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的學術主張,該主張到今天依然有效。“環境設計的出現來源于智能技術和藝術審美的結合”,因此內涵藝術與技術的環境設計專業,在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中,十分有必要去突出“藝術+技術”的理念。辯證地講,環境設計的技術實踐離不開藝術的指導,而藝術的魅力也需要環境設計技術實踐去體現和傳播,離開了藝術的環境設計技術實踐無法根本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因此,我們在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建設中必須從根本上重視“藝術+技術”的理念。“藝術+技術”是工具理性,是以工具、技術為導向的價值觀,這種理念會在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及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其產生一定的意義。
“藝術+技術”是工具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的融通,藝術性借由工具技術而表達,而體現,工具技術則以藝術性為指引。在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中,“藝術+技術”頂層理念的引進,注重的是技術的引進,以及技術與藝術的融通,進而對課程改革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引進技術,可煥新課程。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注重設計實踐,因此設計實踐過程中所應用的工具技術成了實現設計理念的最優手段,引進時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技術,可以打造課程的前沿性,使課程內容與其先進技術相結合,比如引進3D打印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VR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等,使課程與技術相連,從而煥新課程的時代活力與創新動力,也能夠使環境設計學生緊跟科技發展潮流。另一方面,融通“技藝”,可創新課程。技術的引進,要有設計理念的牽引,而不是設計技術的隨意使用,工具技術是設計實踐理念的表達手段,使技術符合藝術,使技術彰顯藝術,使技術表達藝術,從而提高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藝術性與技術性,達到課程的“技藝”融通。如此,獨立實踐教學課程在“藝術+技術”的工具理性下,將得到技藝的雙向補全和升華,進而達到一流課程建設的目標。
“藝術+技術”的工具理性應是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之向。環境設計專業屬于藝術學科,但因其跨學科性及突出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使之具備了藝術性和技術性的雙重實踐特性。設計實踐的行為是藝術活動,設計實踐的手段是技術活動。因而“藝術+技術”的融通性理念是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它之于人才培養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培養環境設計人才的技術性表達能力。環境設計人才未來的主戰場就是環境空間的設計實踐,包含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設計實踐,前者需要計算機軟件(如SKETCHUP、CAD、3DMAX、LUMION等)以及AI技術、VR技術、3D打印等技術進行空間實現和表達,后者需要深入場地,進行測繪、設計、指導等工作。因而前者虛擬空間的設計表達十分重要,它是后者物理空間筑造的前提和基礎。“藝術+技術”的理念會在課程中注入與時代相連的、與專業相連的工具技術,使環境設計人才在課程中掌握各項技術的使用技巧,以此熟練地應用各項技術在設計實踐中的表達,從而塑造具備技術性表達能力的環境設計人才。另一方面,培養技藝雙修的復合型設計人才。“藝術+技術”理念的意義不僅僅是技術性層面的浸潤,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使環境設計人才能夠從課程中獲取“藝術+技術”的雙重滋養,從而養成藝術的思維、藝術的修養、藝術的眼光和人格,以及技術的應用能力。使得環境設計人才在技與藝的融通中不斷完善自身的設計人格,最終成為技藝雙修的高素質復合型環境設計專門人才,而不是單單偏向于藝術或者技術的一類設計人才。
總而言之,基于時代語境對環境設計專業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頂層理念進行梳理,是獨立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頂層理念中具備價值理性的“工匠精神”與具備工具理性的“藝術+技術”均對課程改革和環境設計人才培養有重要意義。其一方面能夠推進獨立實踐教學課程的優化改革,使之建設成為優質的一流課程;一方面能夠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以“工匠精神”為基底,“藝術+技術”為核心的高素質復合型環境設計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