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琛 張政武
(1.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05;2.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
瑤族支系繁多,在廣西河池市東蘭縣三弄瑤族自治鄉居住著的是其中名為布努瑤的瑤族分支,傳說紀念始祖母“密洛陀”的生日,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為“祝著節”每當祝著節時就會打起銅鼓,唱起山歌,跳起猴鼓舞、皮鼓舞以及花棍舞[1]。早在2007年,這一盛大的節日祝著節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后在2008年,瑤族猴鼓舞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蹈作為一種視聽藝術,本身就能在媒體當中去呈現,帶來感官感受來吸引群體,而優秀的傳統文化也一定會在與新媒體相互融合之中,最終形成多元化的延展局面。
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如何讓更多人來傳承非遺文化,讓傳統的非遺文化在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既能受到保護,還能創新發展傳承下去,將非遺文化的種子播種到年輕一輩的心底,這是傳承者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據了解,布努瑤非遺舞蹈傳承人并沒有到當地校園中進行非遺舞蹈教學,只是在本村偶爾教授對猴鼓舞感興趣的小孩。布努瑤非遺舞蹈的傳承基本上都是依靠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來完成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家對于傳承非遺舞蹈的觀念較弱,傳承的民間藝人只剩下年長一輩的,直到自治區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才引起當地人的重視,但也僅限于本鄉本村的少部分人群,經常各地宣傳展示,傳承面相對較窄。且三弄瑤族自治縣在大瑤山之間,從縣城到鄉里需要駕車一個小時左右,公共交通工具一天只有兩班,因此交通非常不便利,且都為道具舞蹈,傳授較為不便,因此非遺舞蹈進校園迫在眉睫。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響應國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號召,加強藝術院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切實貫徹民間舞教學“取材于民間,規范于課堂,形成于實踐,升華于舞臺”的理念。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成立了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研究中心,開展“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將非遺舞蹈引進高校,再通過師生研習將成果送進小學校園,形成非遺舞蹈多模態傳承構架,但仍有一些問題急需解決。
非遺舞蹈最初的傳承模式是以家族、師徒傳承為主,這種傳承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打破,主動跟隨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的人主要為留守在村落的人員成為傳承非遺舞蹈群眾,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年齡較大、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這種非遺隊伍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極少部分為文化館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沒有受過正規培訓,教學能力有限,大多數隊員只是學習了該舞蹈的動作如何跳,對民族文化的普及了解度仍然較低,二次傳播能力弱,這都體現了傳承基礎薄弱,對于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也造成不良的影響。
在校園傳承層面,地方只有部分項目在校園里開設非遺舞蹈課,校園主要以感受、認識、體驗為主開設非遺活動,并沒有將非遺課程納入校園長期的教學計劃之中。在前輩們的努力下,在舞蹈專業開啟廣西民間舞課程的高校逐漸增多,但基本上是以廣西藝術學院編創教材為課程教本,并且在大家心中非遺舞蹈的概念不強,對于非遺的認識沒有那么深入透徹,并非有意識去做非遺舞蹈的活態傳承,大多數地方高校并沒有擔起地方傳承非遺舞蹈的責任。
2019年,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以地域優勢與建學特色依托“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非遺舞蹈課堂開始啟動,第一期為布努瑤非遺舞蹈,學院將布努瑤非遺傳承人蒙勝文以及民間藝人蘭妮請到課堂教授布努瑤非遺舞蹈,讓學院教師層面、碩士層面以及本科層面都參與到非遺舞蹈的學習之中,這個學習不局限于學習動作,更是深入布努瑤民族文化,讓參與的每一位老師與學生走近這個民族。除此之外,還組織教師、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實地采風調研,去學習傳統的布努瑤舞蹈,進行整理研究,在校內開展非遺傳統舞蹈展示、以廣西非遺傳統舞蹈為創作素材的原創展演活動等,并分成小組到南寧市多所小學進行布努瑤舞蹈的傳習活動,至2021年6月已有三所小學加入傳承布努瑤花棍舞、皮鼓舞的行列中。校園傳承模式也因此次活動的開展而得以新的發展,但由于一所學校的力量有限,普及程度受到限制,還要探尋傳播傳承更快的方式方法。
智能時代下,網絡為我們的工作、生活等都解決了許多的問題。特別是2021年初的疫情局勢下,不斷更新的新媒體信息、及時的媒體直播為千千萬萬個人解決了生存生計問題。將新媒體融入非遺舞蹈的傳承之中來,無疑為我們開拓了全新的思路,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電視媒體是一種影響力最大的廣告媒體,有爆炸性媒體之稱,信息量極大,信息內容很廣,是最傳統的媒體之一[4]。其實廣西衛視從幾年前就開始了一些布努瑤民俗節日的相關錄制,每年三月三電視臺錄制內容中也涉及布努瑤非遺舞蹈的內容,都有不錯的反響,以及廣西藝術學院開展“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時,電視臺計劃做一個非遺舞蹈進校園專題的節目錄制,只是因為疫情,暫且擱置,直到今年6月份才重新啟動。
地方電視臺的觀眾大多是本地人,媒體有較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說道“腦白金”,大家腦海里一定能浮現出來廣告的畫面。由于電視媒體的場地限制,受眾面年齡更多的是在退休人員50-90歲之間,這些人或許是在校學生的長輩和家人。將布努瑤非遺舞蹈以短片或廣告的形式在電視媒體中反復播放時,布努瑤非遺舞蹈的獨特風格通過這種方式反復播放、鞏固印象,也一定會在觀者心中留在深刻印象,從而對非遺舞蹈進一步了解,成為茶余飯后的話題,營造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基礎環境,那這是否也解決了非遺舞蹈進校園發展的第一步——鋪開傳承范圍。
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5]對于手機媒體來說,大眾這個詞的描述顯得特別精準,現在小到幼兒園兒童大到百歲老人,都人手一臺手機,手機成為人們生活當中的重要部分,校園這個環境當中也是一樣。當我們需要了解某種事物時,可以通過各個網站進行搜索查詢;每天各個軟件的推送也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吸收部分信息,手機傳播的形式非常多元化。且相較于其他傳統媒體,它便于攜帶且操作簡單,利用好手機媒體是將非遺舞蹈進校園的范圍擴大化的最佳方式[3]。
手機媒體助力非遺舞蹈進校園的方式:1.通過熱門推送非遺舞蹈文化知識,讓學生從民族文化入手,以便于提升學生對于非遺舞蹈的認知程度。2.利用抖音軟件在學生群體的普及度,通過抖音錄制非遺舞蹈短視頻,發起非遺舞蹈素材創作,進一步擴展傳播范圍,以適用于當今社會的快節奏。并且通過發起創作短視頻,展開以非遺舞蹈為素材的創新,這樣的融合一定能激發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去,感受非遺舞蹈的解構與重構。3.開設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來展現非遺舞蹈(包括文字、圖片、視頻),以及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的發展情況都可以在此處進行呈現,是對于非遺舞蹈以及非遺舞蹈進校園的一種再現與記錄。4.開設直播平臺,借助校園團隊針對非遺舞蹈采風的行程,對節日或儀式中的非遺舞蹈進行實時直播,讓其他學生群體隔著手機屏幕也能感受非遺舞蹈的民族風情。
互聯網媒體是以電腦、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相比較電視媒體與手機媒體來說,互聯網媒體信息容量及傳輸量更大更豐富[2]。許多高校的慕課課堂便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建設,例如中央民族大學的慕課《民族舞蹈技術技巧》、湖南師范大學的云課堂《湖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等,此類線上課程受到校園內外群體的認可與關注,可以將線上非遺舞蹈課堂作為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將廣西非遺傳統舞蹈文化、廣西非遺傳統舞蹈等內容以云課堂的形式傳輸到互聯網媒體上,課程錄制也可以分為兩大部分:非遺舞蹈傳承人的課程錄制、專業舞蹈教師的非遺舞蹈課程錄制,以便于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快速的學習到最具民族味道的非遺舞蹈。以上手機媒體與互聯網媒體傳播的形式來解決民間非遺舞蹈傳承模式單一的問題,全面為非遺舞蹈進校園打下夯實的傳承基礎。
以上多種媒體形式是當下這個時代特色的展現,非遺舞蹈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通過新媒體的高效性、時效性和便捷性,將非遺舞蹈永遠的留存下來,并且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帶到各個高校、中小學,讓新一代的孩子們認識了解學習并傳播我們的民族傳統舞蹈,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傳承發揚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