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加貝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附屬青年湖小學,北京 100011)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音樂課程標準也對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有了明確的規定。讓合唱走入音樂課堂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調動起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班級集體意識,凝聚班級集體力,調動起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培養學生互相協作能力。但雖然在教育教學中對小學音樂課堂的教育非常重視,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在小學音樂的合唱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合唱教學的進一步推廣,不利于教師開展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根據學生發展心理學來說,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能力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本身對知識和外物的感知以及對事物理解能力較差。對于音樂中的音符和線譜等有關音樂知識的感知能力較差,有的甚至根本聽不出來每首歌的具體旋律。這一教學現象使得音樂教師對合唱教學的進展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難度。一方面教師既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具體個性特點制定出符合他們歌曲的篇目,另一方面教師又要結合不同班級以及不同學生的基礎進行針對式的教學。但對于課堂現實教學而言,在小學課堂中,每周最多只有1到2節課的音樂課時間,每節課也是僅僅只有40分鐘的課堂時間。教師要想開展有關的基礎知識教學存在著極大的困難。因此,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發展差異,制定出相關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極不現實的,而在合唱教學方面,由于低年級學生本身的基礎能力有所差異,個性特點多樣。因此,要想真正合唱出一首優質的歌曲,這對教師而言存在著極大的挑戰。
雖然我國的經濟正在持續穩步的發展,對于教育的投資比重和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大。但對于音樂這個行業而言,真正符合學生的審美和理解能力,以及與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正能量的題材卻少之又少。針對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來講,由于學生本身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音樂技巧和知識。因此,教師在實際的音樂教學的指導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但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意識,引導學生能夠簡單的會唱基本的音樂教材上的曲目。而忽視了對學生音樂學習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針對一些合唱曲目的具體內容,教師在積極探索合唱方式以及內容改變的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對音樂這門學科的認識以及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忽視了用音樂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形成。因此,在真正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了音樂的育人功能。同時這也是在我國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存在的比較普遍且較為嚴重的問題。要想真正的推動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班集體的凝聚力,提高學生之間的互相協作能力。勢必要開展合唱教學,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講,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體驗。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鍛煉學生的個性發展必須要解決合唱教學中遇到的相應問題。
許多家長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十分重視,“從娃娃抓起”成了許多家長的座右銘。因此,很多學校忽視了對音樂課堂的教學,很多的音樂課被占成了語文、數學等主科,這嚴重導致音樂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中極其不受領導的重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創新意識的教育方式滲透,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這嚴重影響了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不利于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知識和能力。進一步來說,學生在處于知識的接受階段以及思維判斷能力的形成和培養階段,音樂課堂的開展方式受阻不利于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和判斷能力的形成。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素質教育等健康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要想培養學生的能力,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家長過多的干預知識教育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2]。因此,若想開展合唱教學,必須采用各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來加大普及力度,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感受到音樂帶給人身心的愉悅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
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和培育。要想提高小學音樂的課堂質量,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能力。通過教師讓學生發出哆瑞咪發這種基本的發音來進一步感知學生的音節和節奏。對于學生而言,通過聽多種學生的不同發音,加強學生的音準以及識譜能力的培養,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覺靈敏度,鍛煉耳力。通過學生的合唱,能夠更加有效的短時間內提高學生對歌曲的熟練掌握程度同時鍛煉學生的聽覺能力。[1]
例如:在演唱《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讓學生發哆瑞咪發等這七種基本音符來將學生適合演唱哪部分進行分類。與此同時來加深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再通過讓每一類同學進行合唱的方式來挑選出適合小組唱和對唱以及輪唱的各組的學生。最后通過排練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聽覺靈敏性,通過單個學生逐一表演的方式,來進一步認識到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控能力,并進行最終的合唱分類匯報表演。又如:在合唱團參加過的北京市藝術節國際合作節表演中,音樂教師采取了社團展演這一較為新穎的方式。通過列隊排列采取合唱的方式進行演繹。但同時也有主唱和輪唱以及角色對唱。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表演來表現出每個人面對這首歌時的不同的感情色彩。通過不同合唱方式的演唱,呈現給觀眾各種不一樣的聽覺震撼。由于學生的音色存在著各種差異,因此這一新型方式的演繹,既鍛煉了學生的聽覺靈敏性,又能夠在短時期內達到合唱的效果,起到了整齊劃一和氣勢震撼的作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合唱與獨唱和角色分唱的不同點在于合唱能夠把作曲家當時的情境以及心理感受,通過令人震撼的畫面清晰地展現出來。能夠通過聲色的變化,學生表情以及動作的展示將當時的震撼人心的氛圍渲染出來。重視作曲人的情感體驗,能夠培養學生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想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同理心。在另一種程度上,較為震撼人心的歌曲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重視情感體驗,對于提高合唱教學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演繹《唱支山歌給黨聽》這篇曲目時,先通過放映藝術家獨唱和大合唱這兩種視頻,讓學生感受一下當時現場真實的氛圍,并說出帶給人的真實感受。然后再給學生演繹并指導排練《唱支山歌給黨聽》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并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感受。教師可以通過加入適當的動作神態以及背景音樂的渲染來讓學生融入當時的那個氛圍中去。最后在排練的過程中,通過錄制相關的排練視頻,讓學生反復觀看,在尋找錯誤,反復觀看的同時,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合唱的威力。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團結合作的巨大影響力。引導學生學會熱愛我國的56個民族,學會愛國,學會以顆包容之心,正確的理解和看待我國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多元化,學會以一顆,愛國之心來正確的面對敵國的侵略和貿易戰。又如:在欣賞民樂合奏曲時,通過旋律的放映讓學生聆聽樂曲并閉著眼去感受春天小河潺潺流淌叮咚叮咚,夏天知了在樹枝上發出吱吱吱吱的蟬鳴聲,秋天落葉在風中飛舞發出簌簌聲,冬天小動物踩在雪上發出的沙沙聲。讓學生通過視聽的感受體現出當時的美景以及作者悠閑的心境。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以及對教師行業的新型培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也提上了日程。針對小學音樂課堂的合作教學而言,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多元化,一切以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為目的,促進教學相長的同時,充分調動各種器具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學多元化并不針對教學教具的多元化,也往往體現在教師對教學內容選材的多元化,以及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與現實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多元化。
例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節日選擇合適的教學題材,以達到讓學生學習不同種類型的曲目的目的。當兒童節即將來臨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合唱演繹《茉莉花》這一輕松活潑的歌曲,通過蹦蹦跳跳的合唱方式,讓學生感受兒童節歡快愉悅的氛圍,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熱愛。當青年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通過演繹《保衛黃河》或者是獨唱加伴舞《長江之歌》等合唱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強則國強的英雄魄力,以及讓學生領悟到祖國的繁榮昌盛和自己身上應該擔負的責任與擔當。培養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如:當合唱《美麗的家鄉》這一鏗鏘有力、斗志昂揚的歌曲時,教師可以通過服裝的設計,通過小學生服飾的變化,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發展變化。同時通過借助投影儀這一教具來放映相關的視頻,調動起學生情緒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的歷史發展變化,并對中國的社會現狀感到驕傲與滿足。最后再采取男生女生領唱以及尾音大合唱的方式,將整場的情緒調動到最高潮,從而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該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團結協作的精神,學會讓學生通過合唱的方式來傳遞出自己對國家以及對民族的熱愛,傳遞出自己對未來的美好暢想,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祝福。
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于意識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于很多事物的認知以及思維理解能力尚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合唱比獨唱更具課堂表現能力,更能調動起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合唱由教師反復斟酌選定的優秀題材,以及通過反復的排練和參加演唱比賽,既能夠鍛煉聽覺靈敏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對于提高自己的審美和判斷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教師以及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對音樂教育的重視,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性,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能夠起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的積極正面作用,對于學生后期各項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