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凱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 241000)
在當今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中,課堂樂器已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樂器因為音高和音色較為固定,從多數學生較為薄弱的音樂基礎來說,課堂中的樂器演奏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聽覺感知能力、良好的音準和節奏的把握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當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課堂樂器的種類主要有豎笛、口風琴等等,筆者在此篇文章中結合當前我國音樂教育研究對于傳統文化之重視,對民族樂器葫蘆絲作為課堂樂器的可行性以及教學重難點等問題進行簡要論述。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傣語稱之為蓽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蘆之意)。流行于滇西德宏、保山、瑞麗等傣族地區,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較為流行。[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這一流行于我國西南地區的民族樂器逐漸走入更多人的視野中,在城市的廣場、文化街都有可能出現葫蘆絲的身影。在一些學校的音樂課和校外音樂培訓機構也有了葫蘆絲的學習課程,這一充滿民族特色的小樂器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課堂樂器主要是指簡便、易學、價廉,適合中小學學生在課堂內集體使用的樂器。[2]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演奏”作為表現教學領域的組成部分,其對于中小學學生提升音樂學習興趣、提高演奏能力及整體音樂素養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各教育階段音樂教師的重視。在課堂樂器的選擇上,教育部門提倡因地制宜、鼓勵創新。所以,我國各地區的中小學課堂樂器現在主要有口琴、口風琴、木琴、吉他、尤克里里等等,有所不同,各有特色。
首先,在課程標準對于課堂樂器的選擇上,標準講到“課堂樂器應適用易于學習、易于演奏、便于集體教學的樂器”。葫蘆絲的構造較為簡單,主要部件包括吹嘴、葫蘆、簧片、三個音管以及七個音孔。制作材料多為天然木質材料,傳統型葫蘆絲主體結構一般由一顆天然葫蘆加三根竹制音管組成,每根音管上嵌一枚銅制簧片,整體重量比較輕,適合中小學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在樂器的調高選擇方面,葫蘆絲有C調、降B調、F調、G調等不同調的區別,筆者建議多參考C調、降B調的葫蘆絲,這兩個調一是最為常用,而且這兩個調的葫蘆絲音孔距離大約都在0.5-2厘米之間,更適合中小學生的手掌大小、身體特征。
結合以上所述,葫蘆絲是比較易于學習的。在筆者的教學經驗中,5-7歲的兒童在第一堂課便可掌握1-4個單音,在葫蘆絲實際演奏中最常用的筒音作5的指法中,常用的音也只有8個。如果是先天樂感比較好或有些音樂基礎的兒童、青少年或成人,一堂課基本可以做到邊看譜邊把常用單音吹奏出來。而將單音奏響、掌握的過程,也顯示出了葫蘆絲易于演奏的特點,在音孔堵嚴和給予適當氣息的兩個前提下,葫蘆絲基本的音響音色就可以發出,當然,如再深度剖析其氣息和音色都是大有文章的,在這里先只以作為課堂樂器的入門水平作以探討。最后,至于集體教學的教學模式,毋庸置疑,體積小、重量輕、易掌握的葫蘆絲可以適用于幾人到幾十人的集體課教學。
近代以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取得了較大進步,也取得一系列的教學成果。但隨著我國整體實力的發展和學術研究不斷推進,我們逐漸意識到了在已有基礎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歐洲音樂中心論”,以及我們的傳統音樂在走向下滑甚至衰落的情況。所以,在國家相關部門引領下,戲曲進校園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在音樂教育界的歷次大會上,與傳統音樂相關的議題也逐漸增多,比如今年上半年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的全國音樂教育專業建設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傳統音樂進行探討,如楊西老師以民族樂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為題進行的相關發言。從相關政策和學術會議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界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視。葫蘆絲作為我國一件頗具特色的民族吹管樂器,產生并廣泛流傳于我國西南地區,其歷史悠久,音色委婉動聽。在當前我國音樂教育對于傳統音樂十分重視的大背景下,將葫蘆絲作為中小學課堂樂器可以使學生在簡單易學的前提下,親身體驗、感受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
在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課上課一種是在平時的教室里上課,另一種就是在專門的音樂教室里上課。選擇一項課堂樂器,應當充分考慮它的各項實用性,除前文已講的幾點之外,還應考慮到是否能適用于平時的教學場地。將葫蘆絲作為課堂樂器進行教學,在平時的教室上課,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拿出樂器上課以及下課后的存放。在音樂教室上課時,表演活動一般會更多一些,葫蘆絲作為課堂樂器,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實現站、坐、走等多種表演需求。另外,音樂教室一般又會安排多種教學活動,除平時音樂課外,可能還會有樂團排練、舞蹈排練等教學活動。所以,在教室中央一般不宜長期放置樂器,最好是能在下課后對樂器進行統一歸置或由學生攜帶,在此點來看,葫蘆絲是比較符合各項教學需求的。
葫蘆絲的發聲原理是氣流振動簧片,并且同時進入各音管發音。[3]在中國民族樂器中,以簧片為發聲體的樂器主要包括笙、葫蘆絲和巴烏。以簧片為發聲體的樂器一大特點就是音準較為穩定,一般無須經常性或每次吹奏前都進行調音。這一特性是適用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可以為教師和學生節省調音的時間。
在吹管樂器中,“舌”與“手”或者說是吐音與手指的配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重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葫蘆絲教學時,針對吐音與手指兩個點的教學要做到由慢到快、循序漸進。例如,在吐音練習中,先不吹樂器,只用“tu”來練唱,找到舌尖應放置的正確位置,體會氣流的爆發感。之后接入樂器,進行慢速單吐練習,快速單吐練習,慢速雙吐練習,快速雙吐練習。這樣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調動起大腦、眼睛、手指、耳朵等多種器官的協同活動,解決掉技術問題。
由于葫蘆絲的樂器特點,在氣流達不到正常發聲所需強度的時候,樂器就會產生“咕音”,這是一種我們應該要避免的一種聲音,以保證所吹奏旋律的純凈。“咕”音一般出現在所吹奏樂音的前面或后面,前面可用吐音來避免,也就是為所吹奏的旋律開頭的音加上吐音,當然,這個開頭的吐音是根據樂曲的情緒特點來決定吐音的力度。所吹奏樂音之后的“咕”音可以通過吹完某一音后將嘴唇快速張開來避免,這個動作比起控制音符之前的“咕”音要稍難一些,需要不斷練習。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隨著吹奏者不斷地學習,其自身對于音高的感知、看到樂曲在腦海中反映出旋律大致輪廓等能力也在不斷增長,這時,吹奏者就對所吹奏的旋律有更好的把控力,自然就會對葫蘆絲吹奏中“咕”音地避免起到重要作用。
葫蘆絲技巧眾多,有倚音、顫音、滑音、打音等等,其中的滑音是葫蘆絲非常具有其特色的一種技巧,共有上滑音和下滑音兩種,是指手指由高音向低音或由低音向高音逐漸抹動按下。可以說,滑音技巧是葫蘆絲眾多名曲乃至這件樂器的一大“靈魂”。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大多數人聽的第一首葫蘆絲曲就是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曲子在第一小節的1661兩拍上先是用了下滑音由1到6,再是上滑音由6到1,兩個滑音的應用使幾個音符增了些婉轉,別有一番色彩。在葫蘆絲其他名曲中,這一技巧也是經常使用且十分關鍵。而且,在很多曲子中,吹奏者可以適當地添加若干滑音以增強旋律色彩。在葫蘆絲的教學中,對于滑音的教學可分兩個步驟來進行。一是對手指動作的分解,滑音的演奏需要手指速度較緩、從堵住音孔的一側到逐漸地把音孔全部堵上。待學生了解此點后,就可進行下一步驟的教學,即讓學生來模仿老師或者音頻的范奏,這樣學生真正地懂得手指應該抹動的速度和應該吹出怎樣的韻味。兩個方面的教學是循序漸進的,不可分割的。
可見,葫蘆絲作為我國的民族樂器,從樂器的易學程度、重量輕且方便靈活的特點、對多種教學環境的適應性,都顯示出葫蘆絲可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樂器。從我國音樂教育研究成果和方向來看,眾多專家學者都越來越重視傳統音樂文化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比重。葫蘆絲作為我們的民族樂器,也是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以民族樂器進入課堂教學對于發展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當然,葫蘆絲作為課堂樂器進行教學的重難點問題筆者也在文中做了簡要歸納,共列出“舌”與“手”的配合、“咕”音地避免、滑音的韻味三點。關于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教師在適當地單獨訓練教學的同時,也可將其融入簡單易奏的樂曲中進行。在整個葫蘆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可以通過適當難度的選曲、教師或音頻的優秀范奏、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使葫蘆絲學習不僅只是一項課堂上的內容,也爭取讓葫蘆絲和音樂成為學生真正的“朋友”。
將葫蘆絲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樂器,一方面它的簡單易學等特點幫助音樂課堂順利進行,也使學生掌握了一門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將民族樂器引入課堂對繼承與弘揚我們民族音樂具有重大的意義。當前,我國眾多專家學者已經意識到我們的音樂教育體系中西方音樂的影響之深以及我國傳統音樂的逐漸衰落,并且開始努力繼承發展民族音樂。但是,對于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的重視還沒有達到全社會的高度認識。音樂的發展是有了民族性,才會有世界性,我們應該意識到和努力為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