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蕙雨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在首飾設計課程體系中,基本可以分為工藝和創作兩大部分。琺瑯工藝屬于工藝課程體系里的一門課程,在筆者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工藝類課程的教學實際對學生的創作有著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一些技法的教學中,不只是方式方法的教學,更重要的是通過技法的應用去培養塑造學生的創意思維。
琺瑯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工藝材料。從距今大概三千年的塞浦路斯墓穴中就有發現最早的掐絲琺瑯戒指。這些琺瑯首飾普遍都體積偏小,還有寶石類和類似琺瑯的材料——玻璃質材料同時在使用。中世紀琺瑯在歐洲發展到鼎盛,12世紀法國的中部城市利摩日是琺瑯藝術家們的活動中心,作品主要是圍繞宗教功能服務。到16、17世紀琺瑯工藝的應用更廣了,表現形式越來越精致、復雜。17世紀中期以后,琺瑯作為工藝材料不再受到追捧,這期間琺瑯作品的創作大量減少。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出現了一批以琺瑯為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和教育家。琺瑯藝術開始從陶瓷藝術活動中分離出來,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美國的金工藝術家、教育家、作家Oppi Untracht和英國的琺瑯藝術家Alexander Fisher分別在Enameling On Metal,The Art Of Enameling on Metal兩本書中詳細編寫了琺瑯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它的應用潛力,Alexander Fisher編著的The Art Of Enameling on Metal談道琺瑯藝術的教學重點就在于各種技法的探索。
相對于國外琺瑯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我國的琺瑯帶有著非常強烈的工藝色彩,有著規范的形制模式,從造型到圖案到色彩,都延續了“景泰藍”的傳統。這種銅胎掐絲琺瑯目前仍然是國內琺瑯器制作的主要方式。顯然,在現代首飾設計教學中僅僅只有掐絲琺瑯工藝的應用是遠遠不夠的。
工藝和技法,筆者在教學中更愿意使用技法去解析琺瑯的制作方式。技法是對工藝的解構,工藝是一系列技法的組合,有著較為嚴格的步驟和程序。現代琺瑯藝術技法包括了篩粉、刻畫、鉛筆畫、堆疊、轉印、窯變、欠燒等等。這些技法大多數都是在基于傳統的基礎上做了改良簡化,或是從工藝中剝離出來的一個環節,或者是放大一種工藝的一個步驟,或者反向思考一種工藝來進行的創新和應用。這樣使得我們的教學更輕松更活潑也具有挑戰。
傳統胎掐絲琺瑯器的工藝簡化。從胎底來分就有銅胎(或銀胎)掐絲琺瑯器、金屬鏨胎琺瑯器、銅胎畫琺瑯器、透明琺瑯器等等。不同的胎底有著不同的制作步驟,在本科首飾設計專業的教學里顯然不能設置過多的時間在研究一門工藝上。因此,在教學中會集中在銅、銀兩種胎底的琺瑯首飾制作。傳統銅胎掐絲琺瑯工藝制作有著接近20個步驟,從設計圖稿到胎底制作,到掐絲、焊接,再到點藍、燒藍,最后打磨、表面處理。“現代掐絲琺瑯利用琺瑯料(一般用白色不透明料或無色透明料)來代替焊藥做焊接劑,把金屬絲熔接在琺瑯胎底上。這種技法既省時又容易操作,也避免了經過焊燒產生氧化物需要酸洗金屬表面的問題。也讓學生認識到琺瑯這種材料也是一種很好的黏合劑”。
材料的變化是技法更新的重要因素。例如繪畫用的“繪圖蠟筆”,利用筆中的金屬元素,在高溫燒制的過程中將金屬元素留在琺瑯表面,因此在創作中可以將善于繪畫的學生特長展示出來。此外,還有“冷琺瑯”材料的出現,使得創作者不需要高溫燒制就能得到類似于傳統琺瑯光亮鮮艷的視覺效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綜合材料出現在琺瑯的創作中,一切耐高溫的材料都可以在燒制琺瑯的過程中嘗試使用,實現了材料的解放。
實驗不僅僅是專業創作中的實驗,也是教學方法的實驗。它是建立在材料上的,傳承和挑戰傳統的創作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能激發創作的熱情。實驗也推動著材料的革新以及技法的拓展,只有應用到實踐中才能知道材料的潛力和可行性,技法就更是如此。在傳統掐絲琺瑯之中,點藍以后需要晾干琺瑯料里的水分才能放進窯爐燒制,但在現代琺瑯技法里,我們可以嘗試將帶有水分的琺瑯料高溫燒制,燒制的過程中,水遇熱膨脹帶動琺瑯料崩裂、跳躍到其他地方,這樣反復實驗,得到了漂亮的有機形態的肌理。
在首飾教學中,學生往往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應該先確定使用何種工藝或技法再考慮主題,還是先確定主題再針對主題選擇合適的表現技法。部分學生可能對某一種技法感興趣,因此產生了針對技法而進行創作的靈感。另一部分學生是明確了主題,而針對主題去思考表現的方式。實際上這兩種思維方式不管哪種都沒有錯。在首飾設計本科教學中會有多門工藝的課程以及一些創作訓練思維的課程,不同的學生關注和喜愛的點非常不同,以往我們可能會強調主題式創作,但是由一門工藝技法而產生持續的研究并且延續到畢業設計,這樣的例子也并不少見。
表現形式和主題的傳達要契合。表現形式包括了材料語言的表達、技法的表現、呈現展示的方式等等,要綜合去考量。只有當選擇的材料技法和主題相吻合,才能極大發揮出創作的意圖。
案例一:首飾胸針《堅強》的設計創作。《堅強》的作者姚雪兒在之前的課程里有涉及以建筑的造型完成的首飾作業。因此在教學指導中建議結合建黨百年的背景,確定以主題創作的形式進行材料和技法的選取。造型從建黨百年來不同時期的不同地點里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從一系列墻體外觀的肌理、色彩、符號來展現百年來取得的成果,喚醒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記憶,作者取得了學院優秀獎。這件作品的優勢就在于材料技法的應用與主題非常契合。利用琺瑯欠燒技法來制作粗糙啞光的質地展現革命時期的艱辛(圖1),利用全燒的技法來制作光滑明亮的質地展現現代化生活。將琺瑯燒制的不同狀態融合在作品故事里,把琺瑯語言的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

圖1 《堅墻》姚雪兒學生作品
運用要“巧”。琺瑯可以是支撐主體造型的關鍵因素,也可以是一件首飾的表面裝飾材料,是局部的點綴。
案例二:首飾《竹取物語》的設計創作。《竹取物語》的作者周彥廷對現代琺瑯技法非常感興趣,因此一開始就確定作品是琺瑯首飾。傳統琺瑯金屬胎底一般是在金屬片上燒制,現代琺瑯技法里不局限于金屬片,還可以使用金屬絲、金屬管、金屬網等金屬材料。金屬網和竹編相似,也是一種編織形式,因此建議學生從竹編器物入手,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現代表現形式。在實驗的過程中將竹編方法和琺瑯篩粉技法結合,篩粉燒出光亮度較高的表面,竹編做作舊處理,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形成視覺對比的效果,琺瑯的變化的色彩和做舊金屬之間相互映襯,使作品更耐看更有細節。這件作品突出了材料的特征,對于金屬表面的裝飾琺瑯有著獨特的優勢,綜合來看是比較巧的設計(圖2)。
突破平面思維,材料幫助三維空間塑型。琺瑯不僅是金屬表面的裝飾材料,還可以是作品維持形態的重要因素。

圖2 《竹取物語》周彥廷學生作品
案例三:首飾《結》的設計創作。這是一件研究生選修課作業。《結》的主體用不銹鋼網進行初步造型,然后用篩粉的技法,將琺瑯粉料均勻篩到網上進行燒制。燒制前不銹鋼網是不穩定的容易變形的狀態,燒制完琺瑯以后,不銹鋼網變得非常堅固,且獲得了漂亮的色彩。這樣的作品不同于以往我們看到的琺瑯作品,通過保留金屬絲網胎底的特征獲得了豐富的肌理和色彩變化。

圖3 《結》江麗俐學生作品
這三個教學案例中所使用的思維方式都不同,但是他們的結果是相似的,都是在讓技法配合創作,在滿足主題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材料的特長。
對工藝的簡單復制會抑制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不僅僅是停留在讓學生掌握幾種技法,而是通過這些技法的傳授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和高度。在技法的實驗過程中認識材料和工藝的語言,豐富并提高學生的創作手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以啟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創作點為主,利用琺瑯材料豐富多變的藝術語言,嘗試新的造型手段和裝飾手法,將“實驗”和“創新”始終貫穿教學之中,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結合現當下時代語境,尤其是結合思政進課堂的背景,把設計導向更接地氣,讓我們的藝術創作再多一些正向的積極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