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芳
(榆林學院,陜西榆林 719000)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優化,我們可以通過慕課平臺進行音樂教學,利用翻轉課堂解決音樂教學困境,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加強對音樂實踐學習的重視,改革評價方式。有鑒于此,本論文將從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促進課程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引入慕課模式。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今國內大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以及音樂感知水平逐漸提升。音樂教師應當借助MOOC的模式實現高效授課,以便能夠使學生接觸到不同形式的音樂內容。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上,學生習慣于跟隨教師被動的學習音樂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如今,在各類媒體的介入下,學生可以從不同途徑獲得音樂賞析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音樂鑒賞水平。因此,高校音樂教師應當將MOOC模式引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之中,以此來讓學生接觸和學習更多的音樂曲目,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高校音樂課堂教學當中,理論教學占據了一定的比重,不過對于多數音樂專業學生而言,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是被動學習,幾乎沒有興趣,也無法讓其產生向學之心。并且樂理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讓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會遭遇諸多困境。考慮到這一點,音樂教師在將慕課模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之前,應當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搜集相關教學內容,以便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之中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氛圍,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亦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理論知識更好地領會與吸收,使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教學活動充滿期待。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著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熱情不足、缺乏學習反思等問題,亟待解決。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來解決這些問題,突破這些困境。
在每次上課之前,音樂教師必須完成下述幾項工作內容:第一,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在此基礎之上對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情況加以客觀翔實的評估;第二,精心安排上課教學節點;第三,認真分析和研讀教科書。通過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將實現對學生音樂知識掌握情況的洞悉,如學生在音樂基礎、演唱水平、賞析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自學能力、心理接受和認知能力亦存在差別,當掌握這些要素之后,將確保音樂教師的課上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指向性,并且可以實現對課上教學節點的科學安排,確保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學習過程真正做到循序漸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情、興趣愛好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制作微課教學資源,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對音樂知識的領會。舉例而言,筆者在為學生講解樂理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借助手頭掌握的線上學習平臺將微課資源提前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利用自身的閑暇時間先行對這部分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同時,從音樂教師的角度而言,其亦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在課堂教學當中采取分層教學,以此確保教學活動的效度。
在完成課前相關教學準備活動之后,教師應當細致分析學生的預習反饋情況,對學生所提交的問題加以匯總,以便確定本節課的授課要點,并將有共同疑問的學生安排到一個小組之中,以便在課上能夠實現分層教學。通過組織有共同問題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組內展開充分的討論,以此幫助學生實現音樂知識的拓展和視野的拓寬。同時,教師應當對部分學習慢的學生加以悉心的引導,以便使學生的討論更為深入。舉例而言,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音樂史知識時,針對作曲家的經歷、代表作、歷史地位等內容,便可以采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取這些知識內容,同時,教師亦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有關于樂曲的旋律的預習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利用互聯網平臺搜集相關資源,以便能夠在課上進行分享和交流。這樣做突出學生在音樂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承擔部分“教師”的職能,將會讓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活動更具活力,更具熱情。
為確保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注重在課堂教學活動完成之后,對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情況加以評價。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應當組織學生就本堂課的學習體驗加以分享。首先,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以便梳理自身在本節課音樂知識學習過程之中的收獲與不足。其次,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課上表現情況加以評價,以便發現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暴露出哪些短板,以便在后續的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加以應對和解決。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在組織學生進行鋼琴實踐課時,考慮到演奏鋼琴應對做到全身多個器官的協調運用,因此,在教學評價時,筆者著重關注了學生的器官協調運用情況,并梳理了如何能夠確保學生實現對自身樂感、手感以及情感的理順,從而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此外,教師亦應當組織學生展開互評,促使學生在互評的過程當中能夠達成共同進步與提高的目的。
音樂教師應當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之中秉承課程思政的理念,以便使音樂課堂不但能夠成為學生系統習得音樂知識、提升音樂演奏技藝、增強音樂審美情感的場所,更能夠確保音樂課程達成生命教育的目的。即讓學生在接觸和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之中實現感性與精神力量的提升,讓學生受到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使學生得以塑造正確的“三觀”。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因地制宜、善于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音樂素材,諸如革命歌曲、民間歌曲作為教學的資源,使學生在聆聽、欣賞和學習這些音樂作品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由此形成對民族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學生自覺成為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這樣將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高校音樂教師應當意識到音樂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所在,原因在于,音樂知識的學習目的并非在于使學生領會樂理,更要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之中增強自身的音樂水平。也就是說,唯有通過系統扎實的音樂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方才可以使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教學的過程之中實現對音樂知識理性認知,從而讓其音樂水平獲得真正的提高與進步。如《黃河大合唱》是一部極具震撼效果的慷慨激昂的合唱樂曲,謳歌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與保家衛國的必勝信念。為此,在學習這部樂曲的時候,教師應播放不同場景演唱的《黃河大合唱》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后感的交流、討論。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后,再開展演唱、模仿指揮、對唱等環節的實踐體驗,尤其是多組織幾次合唱實踐,使學生在合唱、模仿指揮中激發興趣、活躍氛圍、燃起熱血,在交流、討論、歸納等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的評價方式多為單一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注重“教”,注重學生對考試曲目的演繹程度,而忽略了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思考與感悟,忽視了學生的成長,導致評價結果失準。為此,高校應該積極改革音樂的評價方式,突出“多元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第一,引導生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的評價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通過朝夕相處的校園生活,學生彼此之間非常的熟悉。在教學評價中,引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二,教師對學生評價。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屬于主導者,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知識掌握的能力等都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教師在音樂課上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要給予充分的鼓勵,積極地引導。
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演唱、演奏能力進行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音樂鑒賞、音樂演唱/演奏的過程中所進行的音樂實踐和音樂創造,以課程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基本準繩,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為了更好地實現過程性評價,教師應該為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表,這能夠為教師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師形成對學生的準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是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使評價更有實效。
總之,在現階段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工作同樣需要抓住改革和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相應的改革和發展理念,對這項工作進行相應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