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保
(商丘市第三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河南 商丘 476000)
妊娠期亞臨床甲減癥指產婦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疾病,發病率達2%~5%,隨著胎兒的生長需求,孕婦不能適應甲狀腺激素應激反應,將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出現甲減癥,嚴重影響胎兒的腦部及神經元發育,最終導致胎兒的發育異常、早產、合并癥的產生[1]。必須要進行及時治療,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相關研究顯示亞臨床甲減與臨床甲減治療方法相同,以控制甲狀腺激素指標為主,進行藥物類型、劑量選擇。本研究采取甲狀腺激素進行干預,現報告如下。
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本院的80 例分娩的亞臨床甲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治療意愿分為A、B、C 3 組,A、B 為實驗組,C 為對照組,A 組(34 例) 采用常規護理,B 組(46 例) 采用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C 組(40 例)為正常孕婦。A 組患者:年齡為22~28 歲,平均為(24.8±3.1) 歲;B 組患者:年齡為23~29 歲,平均為(25.3±3.4) 歲,C 組孕婦:年齡為22~29 歲,平均年齡為(24.9±3.5) 歲,3 組試驗對象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排除標準:⑴確診實屬甲減或伴有既往甲狀腺疾病史;⑵自身免疫性疾病;⑶心肝腎疾病;⑷胰腺疾病。
診斷標準:符合《甲狀腺功能減退癥》[2]中關于甲減癥的診斷標準,妊娠期亞臨床甲減需要滿足:促甲狀腺激素>妊娠期特異性參照值,血清游離甲狀腺素正常,根據孕早、中、晚期進行衡量,參照值存在地區及醫院的差異。
納入標準:⑴符合上述臨床診斷標準;⑵試驗對象均為單胎妊娠;⑶患者建立生育及臨床治療檔案;⑷患者對本研究知情,愿意配合實驗及檢測。
排除標準:⑴對所用激素藥物存在不耐受;⑵甲狀腺抗體呈陽性;⑶合并免疫疾病、肝腎器障礙者;⑷孕產婦在20 周以上方確診的患者。
3 組均進行常規的孕產婦護理指導,攝入適量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A 組患者在日常中攝入碘鹽,減少脂肪的攝入。B 組需要提前告知孕產婦治療的潛在風險及注意事項,再給予左甲狀腺素鈉,首次服用為50μg/d,治療2 周后進行甲狀腺指標復查,再根據產婦的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及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劑量調整。
甲狀腺功能指標:參照《妊娠和產后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3]中的治療目標即促甲狀腺激素妊娠早、中、晚期分別處于0.1~2.5mU/L,0.2~3.0mU/L,0.3~3.0mU/L,同時血清游離甲狀腺素處于正常區間,記錄并對比3 組試驗對象的中、晚期的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低重兒、流產等情況,對孕產婦的實際情況進行記錄。
研究所得的計量資料(t)、計數資料(χ2)使用SPSS20.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表示方式為(±s) 和[n(%)],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3 組試驗對象的孕中、晚期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排列未發生改變,由低到高依次為C組、B 組、A 組,并對比A、B 組的差異,分析甲狀腺激素干預的結果,其中經過激素治療的B 組,激素水平明顯降低,與未經過治療的A 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血清游離甲狀腺素的水平指標無明顯差異,均處于正常區間(P>0.05),見表1。
表1 3 組試驗對象的甲狀腺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3 組試驗對象的甲狀腺功能指標對比(±s)
孕中期 孕晚期組別A 組B 組C 組例數34 46 40 t P- -促甲狀腺激素(mU/L) 血清游離甲狀腺素(pmol/L) 促甲狀腺激素(mU/L) 血清游離甲狀腺素(pmol/L))5.35±1.67 14.43±2.56 4.56±1.32 14.03±1.97 3.97±1.03 14.17±2.48 2.07±0.54 13.76±2.12 2.34±0.69 13.97±2.52 1.91±0.65 13.89±2.43 4.558 0.457 11.571 0.580 0.001 0.649 0.001 0.564
C 組的妊娠結局較理想,出現早產、產后出血等情況概率由高到低依次為A、B、C 組,其中妊娠高血壓及產后出血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而妊娠糖尿病及早產存在明顯差異,B 組出現不良妊娠結局的概率明顯低于A 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 組不良妊娠結局情況[n(%)]
甲減癥是由于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甲狀腺激素缺少的疾病,而亞臨床甲減癥即患者的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出現升高,而血清游離甲狀腺素處于正常水平[4]。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是衡量亞臨床甲減癥的最佳指標,可以在早期進行確診并采取正確措施。隨著孕早期的定期檢查意識的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妊娠期孕婦出現亞臨床甲減癥,其原因主要在于孕婦甲狀腺能夠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腹中胎兒發育,而胎兒對于激素的需求與孕產婦的攝入出現不平衡,導致孕產婦自身的激素水平處于異常,也會造成胎兒的發育出現問題,最終導致不良的妊娠結局[5]。相關研究顯示妊娠期的亞臨床甲減癥不僅會提高妊娠的風險,還會抑制患者的造血功能,出現貧血狀態,因此需要積極治療該病癥,減少用藥顧慮,加快恢復到正常指標,改變不良的妊娠結局[6]。
甲狀腺激素干預可以提高孕體內環境的甲狀腺激素,降低促甲狀腺激素受體的水平,改善異常的代謝情況,預防亞臨床甲減的進一步發展,達到較理想的治療效果[7]。我國的相關疾病診治指南中也明確提出可以給予促甲狀腺激素>1mU/L 患者進行藥物干預,激素用藥后會促使甲狀腺水平處于正常水平,改善紊亂的內分泌現象[8]。進行治療需要及時干預,避免對胎兒的發育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對妊娠結局起到消極作用。
本研究顯示,給予甲狀腺激素干預患者組的促甲狀腺激素明顯低于未干預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主要原因在于亞臨床甲減癥孕婦經過治療后,促甲狀腺激素會出現明顯降低,且遠低于未進行治療的患者,妊娠期的亞臨床甲減癥與臨床甲減的治療原則一致,均需要進行補充甲狀腺素,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同時隨著孕齡的增加,促甲狀腺激素會隨之降低,主要是由于胎盤分泌激素起作用,患者自身的代謝出現變化或雌激素促使甲狀腺的含量提高。B 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亞臨床甲減癥孕婦出現高血壓疾病,可能是由于甲狀腺功能出現減退導致機體的內部代謝率降低,但統一進行常規護理后,3 組試驗對象出現合并高血壓癥的概率無明顯差異,而早產及妊娠糖尿病出現明顯差異,其原因在于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的升高會導致胎盤發育異常,孕體內部的甲狀腺激素也會分泌紊亂,采用甲狀腺激素干預后,可以改善臨床癥狀。
治療妊娠期亞臨床甲減癥以保護孕體及胎兒為原則,改善甲狀腺功能指標,促進孕體的內分泌正常,提高甲狀腺激素水平,促使胎兒的正常發育,及時給予甲狀腺激素干預。綜上所述,妊娠期亞臨床甲減會提高患者的分娩風險,造成不良的妊娠結局,而采用甲狀腺激素干預可以調節孕體內環境中的甲狀腺激素,有效改善不良結局,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