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翅
【摘? ? 要】在新媒體技術不斷迭代的今天,新聞產品的生產也在深度融合各類媒介的特點,增強互動性與體驗性,使受眾參與到新聞事實的建構中來,以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筆者結合自己的新媒體從業經驗,試對容易混淆的互動新聞與數據新聞進行區分,在保證新聞真實客觀的前提下,基于新聞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呈現技術兩個大的層面對記者所應具備的能力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互動新聞;游戲化思維;團隊合作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新聞業態逐漸被解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聞從業人員從受眾心理需求的角度對新聞行業的專業性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斷對新聞生產方式進行新的嘗試,出現了互動新聞這一比較新穎的新聞產品。在受眾看來,數據新聞與互動新聞有較多相似的地方,但事實上,這兩者的底層邏輯有本質的區別。筆者將從互動新聞與數據新聞的異同出發,逐步梳理在新媒體環境下,互動新聞產品的制作對記者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互動新聞與數據新聞的異同
根據新聞記者亞歷山大·霍華德的定義,數據新聞是“收集、清洗、組織、分析、可視化和發布數據,以支持新聞業的創造性行為。”[1]而對于互動新聞,如果我們梳理一下新聞業發展的歷史,其實這一概念并不新。在較早的時候,我國就已經有了適應當時媒體特點的互動新聞。比如廣播互動新聞:“傳受雙方以直播為通道,連線為紐帶,以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等為平臺,通過互動交流,共同構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2]報紙的互動新聞由來已久,熱線爆料、媒體活動、記者采訪、社區活動、讀者來信等都是報紙常見的互動方式。”[3]在當前新媒體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互動的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其即時性、交互手段的多樣性,以及VR技術的介入和多感官媒介的發展,使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場這一想法或可成現實。根據互動新聞這一領域的前瞻性著作——《互動新聞:黑客、數據與代碼》中的定義,在新媒體環境下,互動新聞是“一種通過代碼來實現故事敘事的視覺化呈現,通過多層的、觸覺的用戶控制,以便實現獲取新聞和信息的目標。”[4]目前在新媒體端,數據新聞相對比較成熟,互動新聞雖然是后起之秀,也有了一些比較知名的作品,如《紐約時報》的《雪崩》、《亞利桑那共和報》與今日美國網的《墻》、荷蘭廣播記者開發的新聞游戲《我是摩蘇爾人》和國內的《幸福照相館》以及《復興大道70號》。比較一下數據新聞和互動新聞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二者有相似之處:1.都會涉及代碼和數據;2.都提到了將內容視覺化。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二者的諸多不同之處:1.互動新聞強調了故事敘事,而不單純只是提供事實;2.互動新聞強調了多感官的特點,體現了用戶在其中的控制性,已經不是單純的接受信息。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知,新媒體環境下的互動新聞在諸多層面上包含了數據新聞的特點,但是比數據新聞往前進了一步,體現為敘事性、用戶的參與性和建構性。陸定一曾經對“新聞”作了一個經典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如今由于新技術的出現,新聞已經不僅是發生了的事實,它還體現了發展性,并且有可能因為受眾的參與而讓新聞事實呈現多側面性以及變化性,受眾本身也有可能成為新聞的一部分。在這種趨勢下,新聞記者除了要為受眾提供新聞事實之外,還需要具有互聯網產品的思維,讓受眾參與到新聞事實的建構中來,進一步發掘互動新聞的潛力。
二、游戲化思維在互動新聞中的體現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威廉·史蒂芬就提出了“傳播游戲觀”:“大眾傳播最好的一點是允許人們沉浸于主動的游戲之中,也就是說它是令人快樂的。”[5]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也在其著作《娛樂至死》當中大量討論了新聞與娛樂之間的關系。[6]新媒體環境下,受眾長時間受到各類信息的狂轟濫炸,新聞行業內對注意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還要與其它內容產品競爭。如果還認為只要產品好內容好,就不擔心沒有受眾的話,那么就有可能做賠錢賺吆喝的生意。因此,我們要考慮受眾對內容和交互形式的喜好,有針對性地對內容和呈現方式進行設計,對新聞產品和媒體自身進行宣傳。2018年春節,為致敬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央視財經頻道基于騰訊天天P圖首創的“多人臉融合”技術,推出了《幸福照相館》H5多媒體融合創意互動項目,受眾只要上傳家人的單人照片,就可一鍵生成不同年代的全家福,見證40年中國家庭生活的巨大變遷。該作品獲得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新媒體創意互動一等獎。[7]這里的互動設計體現了游戲性。游戲化就是將游戲中那些有趣、吸引人的元素巧妙地運用于現實世界或者生產活動,被稱之“以人為本的設計”,優先尊重并滿足人類的心理動機與需求,而非單純地優化系統功能的效率。[8]游戲化的關鍵在于讓受眾感興趣。查爾斯·庫然特提煉出興趣優于工作的5個因素:明確的目標;完善的計分系統;及時的反饋;高度自由的個人發揮空間;持續的指導。[9]互動新聞在諸多層面上與游戲有相似性:互動新聞產品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一般能夠以互動新聞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新聞素材都有話題性、故事性和深度,可以看作是一種基于新媒體特點的深度報道。周期性發布的互動新聞也可以設置計分系統,使受眾在閱讀之后有成就感,類似于電子書軟件里的“月任務”。互動新聞中受眾通過親身參與,可以獲得即時的體驗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關注點來選擇不同的事實側面。新媒體的普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受眾游戲化的思維和交互方式,在這種環境下,記者要善于與受眾做朋友,從新聞事實本身的提煉、事實的呈現方式、受眾的興趣等方面激發受眾參與新聞建構的動力,以達到潛移默化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目標。
我們在這里提到的游戲化并不是要把新聞娛樂化,而是強調利用各種內容和技術的優勢 來激發受眾的興趣。即便是嚴肅的科學、政治新聞,也可以以一種更符合人性特點的方式來呈現,體現“以人為本”思想,就像國內的許多科學大家,不僅專業學問做得好,同時他們的科普作品也寫得生動有趣,這正是考慮了受眾接收信息的特點。
三、互動新聞生產中的團隊合作
在《互動新聞:黑客、數據與代碼》這本書中,作者反復強調了傳統記者學習代碼的重要性以及對程序員進行新聞業務培訓來充實人才庫的必要性。筆者結合自己在新媒體的實際工作經驗,認為在今天社會和技術日益復雜的情況下,行業內部崗位細分正是專業化的體現,各部門各司其職,不相互代勞其它部門的專業工作。如果要求記者在當前的環境下還是多面手的話,這無疑是舍本逐末。未來,新聞產品的制作不是一個人能夠駕馭的,隨著受眾對內容和呈現形式的要求越來越高,記者團隊內部也會出現細致的分工。當前各類自媒體和公眾號已經不是靠原始的單打獨斗來運作的,而是依靠團隊成員的緊密配合。比如人氣頗高的公眾號“混知”,這一公眾號是以豎排漫畫的形式來展現各類知識的平臺,其中有很多內容與時事新聞熱點密切相關。目前這一平臺因為內容輕松易懂,符合年輕人的需求,知識趣味性強,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可以說是既賺了人氣又賺了財氣。2021年4月30日“混知”在其公眾號平臺發布了招聘信息,招聘崗位有:文案作者、新媒體運營、漫畫師、原畫動畫師、研究員、策劃(PR方向)、電商運營、營銷文案、發行銷售、兒童編劇文案、零食業專家/超級店長、產品營銷專家、文創產品開發經理/文創設計師、平面設計師、造梗王/段子手。從上面的崗位分類可以看到,一個優質公眾號的背后,必然擁有一個分工詳細的團隊,只有分工細致,各司其職,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優質的內容。并且隨著受眾需求的多樣化增長,團隊里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崗位。從互動新聞的角度來講,這是當前新聞產品制作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在內容的選擇上,需要精益求精,選擇值得并且能夠以互動的形式來呈現的新聞內容,這就需要記者有豐富的媒體從業經驗和社會經驗以及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具備熟練運用社會科學的諸多方法來進行調查和信息挖掘的能力。而產品的呈現形式、互動方式等則需要記者有計算機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產品生成以后還需要有專業的營銷、策劃等人員。只有各專業人士相互配合,才能生產高品質的互動新聞產品。這樣的環境下,需要記者有團隊合作的能力。當然,這里所說的要摒棄多面手的思維并不是說讓記者不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說不要盲目在各個領域進行蜻蜓點水般的嘗試。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學科門類都做到樣樣精通。因此,記者可以找到自己擅長的學科門類,比如農業、經濟、政治等,在這一領域深耕,把內容做出深度。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互動新聞在不斷迭代,新聞人也需要有新媒體時代的產品思維,這種業務形態可以歸納為一句話:高品質多樣化的新聞故事+游戲化互動性的呈現形式+各專業部門分工協作=互動新聞生產。以上的分析和歸納,以期能在具體的新聞采編播業務中為互動新聞的制作者提供參考。
注釋:
[1][4]尼基·厄舍. 互動新聞:黑客、數據與代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31、04.
[2]王聲騁.互動新聞:廣播新聞改革的新突破[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5(07):51.
[3]賈小飛.新媒體環境下紙媒互動新聞探討[J]. 中國報業,2017(13).
[5]William Stephenson.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
mmunication[M].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88:01.
[6]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http://www.ichmw.com/show-10-11439-1.html.
[8][9]Yu-kai Chou.游戲化實戰[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6、4.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