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礦: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提供鈾材料
711礦位于郴州蘇仙區許家洞鎮華湘社區。該礦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勘探的大型鈾礦山,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爆炸提供了合格鈾材料。該礦1958年建立,1994年停止開采,2003年被政策性關閉。
1958年5月,711礦正式創建。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多名工人,響應黨的號召,不講條件,甘愿犧牲,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在1960年4月產出第一批供原子彈試驗的合格鈾礦。
1961年10月,為了指導711礦生產建設,原國家二機部副部長、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原子彈之父”)曾到711礦給技術員講授核工業專業課。711礦原黨委書記李德甫在其回憶文章中提到,1970年1月,他作為711礦年輕技術骨干代表,受到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他永生難忘,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711礦全體干部職工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做貢獻的最高褒獎。
1998年,711礦建礦40周年,原國家二機部(現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部長劉杰欣然題詞:“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安化第一茶廠:安化茶葉活態型博物館
安化第一茶廠的前身是1902年晉商創建的茶行之一,薪火相傳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如今它已發展成為我省規模最大的紅、黑茶加工國營企業,也是千兩茶和 “湖紅”發源地。
安化第一茶廠完好保留著百年木倉(1902年)、西大門牌樓(1902年)、鋸齒形車間(1950年)等見證安化黑茶發展的標志性建筑,其中還收藏著40年代至今的珍貴茶樣、文獻等,被譽為“安化茶葉活態型博物館”,是安化“茶文化的濃縮”“茶葉歷史的見證”。
安化第一茶廠的百年木倉是目前國內用于茶葉生產環節最為大型、保存完整且百余年持續不間斷使用的木質倉庫。木倉主體采用松木為材,榫卯相連,由一棟背靠式茶葉倉庫和兩棟單開門式茶葉倉庫組成,總建筑面積3192平方米,倉儲容量1000噸。
長沙鋅廠:現代化煉鋅第一廠
長沙鋅廠,為新長沙之初的“老八廠”之一。位于河西三汊磯,建于1932年,是長沙地區現保留最早且設備保留最好的工業遺址。該廠1934年9月采用西法開爐煉鋅,結束了中國1000多年來土法煉鋅的歷史,為舊中國采用現代化技術煉鋅第一廠。
1932年,湖南省政府以鋅塊為軍用重要原料為由,與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簽訂合同,由軍政部墊款10萬元,在長沙興建湖南煉鋅廠,派饒湜(長沙縣金井人)為總工程師兼廠長。饒湜歷盡艱辛,試驗成功西式的“橫罐煉鋅”法。1934年7月26日正式建成投產,設備有發動機、洗礦機、磁選機,爐座有烘砂爐、蒸餾爐、反射爐、烘罐爐等。9月開爐煉鋅一舉成功,結束了我國1000多年來的土法煉鋅歷史,也打破了國內市場洋鋅一統天下的局面。抗戰爆發后,該廠設備皆埋于三汊磯附近山中。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解放軍代表范希明接管湖南煉鋅廠,并囑饒湜繼續負責煉鋅廠工作,當年12月16日湖南煉鋅廠正式恢復生產。
1954年,仍兼鋅廠廠長和總工程師的饒湜改進橫罐蒸餾煉鋅工藝,使鋅塊純度高達99.99%,蘇聯專家亦譽為奇跡,饒湜也因此被評為湖南省第一屆工業勞動模范。饒湜創辦的湖南煉鋅廠,曾幾度易名,1952年改名為水口山礦務局冶煉一廠,1986年改名為長沙鋅廠。
裕湘紗廠:長沙輕工業發展的見證
裕湘紗廠,曾用名經華紗廠、湖南第一紗廠等,位于長沙市瀟湘北路,始建于1912年,是長沙輕工業發展的重要工程之一。
1912年,辛亥革命熱潮掀起,湖南都督府參議吳作霖提出“痛外貨之充斥,生民之窮困”,申請創建紗廠。隨后,吳作霖向省財政司籌措資金,在銀盆嶺購買土地興建廠房,并訂購了安利洋行的紡紗機及德國的發電機、電動機等,制造出“君山”“岳麓”品牌棉紗,暢銷省內外。紗廠初名經華紗廠,1913年,更名為湖南第一紗廠。
“文夕大火”時該廠被燒毀。1943年10月,湖南省政府、湖南第一紡織廠等多家單位合作投資,組成了三湘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公司通過各項決議,最終決定在銀盆嶺原湖南第一紡織廠舊址復建,于第二年元旦正式投產。在輕工業的鼎盛時期,原湖南第一紡織廠更名為裕湘紡織廠,后該廠以“裕湘紗廠”聞名。
水口山鉛鋅礦:中國有色金屬礦冶的先驅
水口山鉛鋅礦位于常寧市,始建于1896年,已有125年歷史。
這是一塊創造奇跡的地方,中國第一家煉鉛廠、中國第一家氧化鋅廠、中國第一家鈹冶煉廠都先后從這里誕生。
據清代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民國黃著勛著《中國礦產》等史書記載,水口山鉛鋅礦發現頗早,當初只知道有鉛而不知道有鋅。該礦相傳在宋代已發現,自明代以來,陸續有民間開采。
清代湖南巡撫陳寶箴于1896年設水口山鉛鋅礦局,晚清秀才廖樹蘅為首任總辦。1905年,水口山自行設計建設中國第一家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化斜井,同年創建中國第一家土法煉鋅廠。
新法采礦始自光緒三十二年,主要是添置了提升機、抽水機等機械設備,使用新法以后,水口山礦的礦石產量大增, 每日采出礦石可達數百噸, 工人達5000余人,水口山鉛鋅礦成為清代湖南的第一大礦。1944年日寇進犯,廠房、設備盡毀。
1949年12月29日至1950年1月5日,中央重工業部召開首屆全國有色金屬工業會議,水口山礦務局被定為當時全國九家首批修建的有色金屬廠礦之一。
272廠:中國第一座大型鈾水冶純化廠
272廠位于湖南衡陽市新湘街道,是1958年8月開始興建的中國第一座大型鈾水冶純化廠。
272廠是中國“二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之一,其初步設計任務書、生產工藝流程均由蘇聯莫斯科設計院編制和提出,關鍵設備由蘇聯提供。作為中國第一座鈾水冶純化廠,272廠擔負著從鈾礦石和鈾精礦中提煉二氧化鈾的艱巨任務。面對蘇聯專家撤走后遇到的技術難題,272廠對關鍵問題和工序開展攻關,設計項目進行了多次變更,最終在1962年10月,以郴州鈾礦的礦石為原料,生產出第一批產品。272廠提供了合格核原料,保證了后續工廠核燃料生產的需要,填補了中國核工業鈾原料生產工藝技術的空白。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