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開播至今4年,關于《國家寶藏》的誕生,總導演于蕾提到過很多次。2015年,央視為節目創新人才提供海外培訓的機會,于蕾交了一份8000字的節目方案并入選。
在英國培訓40天,于蕾常去大英博物館閑逛。在瓷器館里,她認識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一位在讀博士。當時這位博士正給一群中國留學生當講解員,從宋元青花瓷聊到晚清景德鎮,侃侃而談,生動有趣。等這撥聽眾散開,于蕾湊上前找他聊天,問他“為什么要學歷史”。對方的回答很簡單——“你不覺得歷史特別浪漫嗎?”
這句話,成了于蕾在倫敦的收獲之一。當時,國內拍博物館的紀錄片不少,普通觀眾對這個題材仍有很大的距離感。該如何拍出歷史和文物的浪漫?于蕾決定將《國家寶藏》做成一檔“能打動普通觀眾的文博類綜藝”,希望節目既能帶著“紀錄片的特質”,也要有“綜藝節目的親切感”。
回國后,于蕾帶著團隊跑遍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查閱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摸索兩年,她又有了新發現:“只有將文物拉下神壇,拉到你身邊,讓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受到文物影響時,它們才能真正浪漫起來?!?/p>
于是,團隊敲定了節目形式:一半篇幅描繪國寶的“前世傳奇”——通過舞臺戲劇的方式演繹歷史,告訴觀眾是誰賦予了它們生命,而它又改變了誰的命運,背后蘊藏多少豪壯與悲情;另一半時間則用來講述國寶的“今生故事”——文物不是塵封的歷史,它們承載了民族的過往,也影響這當下與未來。
2017年12月,一幅關于全國九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恢弘“畫卷”,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拉開帷幕。
節目最先收獲的是一批老年粉絲。真正“出圈”則是通過年輕人聚集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B站工作人員曾給于蕾善意的提醒:“主流平臺的節目都不太敢往我們這放,因為年輕的孩子們沒有什么忌諱,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批評?!?/p>
聽了這話,于蕾堅持,“如果只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討論,年輕人完全不看,那就白干這個事了?!苯涍^溝通,節目組與B站以版權購買的方式達成合作,開播后大獲成功。第一集開播,彈幕“歡迎央視降臨B站”刷了屏。一整季下來,節目積累了2500萬的點擊量和130萬條彈幕。“隨便更新點什么花絮,視頻里都會蹦出滿屏的‘日常催更”。
2020年12月,在B站粉絲的“催更”下,《國家寶藏》終于迎來了第三季。
在于蕾看來,節目組所做的一切也許都只是一次拋磚。她說:“偉大的文明、燦爛的智慧,不僅可以在節目中點燃熱血,還能以一種更為溫潤持久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惫澞可系奈奈锊贿^滄海一粟,上下五千年文明,一檔節目僅僅揭開了小小一角。
(摘自《環球人物》 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