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出生的書畫家趙龍云是現代著名畫家趙不仁先生的長女。在趙龍云的骨子里,流傳著與父親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父女倆的愛國故事,在中國畫壇廣為流傳。
“不仁而有仁”
趙不仁(1908年-1986年)原名趙仁、趙野農,字不忍。后取《老子》“造物不仁,以天下為芻狗”之義,改名不仁。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趙不仁每月工資12元,可在為1939年天津洪水災區舉辦個人書畫展后,卻把畫展獲得的收入2000元全部捐給了天津災區(當時500元就可買一座四合院)。畫家李苦禪家境貧寒,為了接濟李苦禪,趙不仁悄悄將自己的工資送給李苦禪的家人。趙不仁不獨擅長書畫,還精于篆刻,當時慕名登門求刻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當時的名人。趙龍云一直保留著一張上世紀30年代趙不仁為治印所留的筆單,在這份筆單里,就有他為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所刻印章的留底!
1931年,日軍在東北爆發軍事沖突,發動“九·一八”事變。趙不仁夜不能寐,反復構思,終于創作出了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決心的國畫《十破圖》。這幅畫在《新民報》發表后,激發了民眾的抗戰熱情和保家衛國的決心。
1938年,趙不仁任職的《世界時報》被日軍強行接管,他憤然離開了報社,寫下“悶葫蘆齋”懸在大門口,隱居家中寫字作畫,靠修藤椅度日,雖窮困,卻不賣字畫。
解放后,趙不仁先后應邀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國賓館、中日友好醫院、抗日戰爭紀念館創作了一大批作品,還為修復長城、拯救大熊貓捐獻了許多字畫。原中國美協書記劉迅曾說,趙不仁是不仁而有仁,他的畫品、藝品和他的人品一樣高。
“悶葫蘆齋后人”
而趙龍云成為畫家,所走的道路頗為曲折。雖然從小陪伴在父親左右,常為父研墨遞紙,但由于忙于家中三代人的生活瑣事,而沒有顧上學習繪畫。她初中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被分配到醫院當護士,后被選為北京函授大學學生。五年后畢業成為醫師。
受父親的影響,1981年年底,她終于下了決心——學習畫畫。常言道“人過三十不學藝”,而她卻在“不學藝”之年拿起了畫筆。白天,她用心給病人治療;晚上,她埋頭于燈下發奮學畫,常常練到深夜,臨晨又起,再練幾小時。
兩年后,她把一幅《云壑飛泉》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父親。起初,趙不仁先生還以為是自己忘記題名的舊作。再看,果真是女兒所作,便激動得流出了眼淚,并給她刻了一方圖章:“悶葫蘆齋后人”。
將愛心發揚光大
趙龍云不僅在運筆設色等畫藝方面繼承了其父親之風格,更繼承了其父勤奮作畫、誠信為人、熱愛藝術、珍愛自然、志潔德高的可貴品格。她非常關心國家命運、百姓福祉。她牢記父親的善舉,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在于奉獻。
1984年7月,趙龍云與父親及兄趙龍光在北京搶救大熊貓義賣展上共賣出四幅畫。1998年11月在泰國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中參賽作品《云壑飛泉》榮獲“國際金獎”并享有“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
退休之后,趙龍云創作之余忙于做公益。2006年,為弘揚正氣奉獻愛心,為維護首都見義勇為權益保護事業的關心支持捐贈作品一幅。2007年她和孫汝長將軍又在河南創建了國家第一所留守兒童學校。2012年5月,趙龍云被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華英援助基金管理委員會聘為“愛心大使”。
(綜合《清風》、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