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紅

摘 要:散文人物形象是中考考查重點之一,文章在對2017年版部編教材梳理的基礎上,根據記人的類型和表達的主題,把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人物形象分為真實具象的人物類型和隱喻物化的兩類人物類型。
關鍵詞:散文人物;中考;初中語文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既是作文的范本,又是中國人的文化讀本和人生的教材,歷來是教學和考試的重點。部編版全六冊142篇課文中,散文共有31篇,其中寫人散文19篇,在2017~2019年福建省中考中,又連續三年考查了散文的人物形象。
文章主要從“抓特征”和“找對策”兩個方面剖析經典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所謂的抓特征就是:在梳理教科書的基礎上,對散文人物予以分類,找到人物的共同點,讓學生在復習階段能高屋建瓴地把握類型人物的特征;找對策就是在結合人物特點和散文的特點,為學生提供賞析散文人物形象的策略。
曹文軒說:閱讀的鑰匙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讀過的書中。教科書中的經典散文按照年級歸類如下:
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散步》《再塑生命的人》《貓》
七年級下《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驛路梨花》《一顆小桃樹》《紫藤蘿瀑布》
八年級上《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背影》《白楊禮贊》
九年級下《海燕》
這些散文,文筆雋永,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構成了散文人物群譜。從記人類型和表達主題來看,可以分為真實具象的人物類型和隱喻物化的兩類人物類型。其中,真實具象的人物類型又可以細分為三類。
一、 平凡人物
其中平凡人物的代表篇目有《阿長與〈山海經〉》《老王》《驛路梨花》。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首先是:普通渺小。他們相貌平平,大都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時代里的一粒灰,稍不留意就在生活中轉瞬即逝;其次,這些人物都有強大的生命力。他們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現實氣息濃厚,似乎從未在生活中走遠。仔細回想一下,老王們、阿長們、梨花姑娘們好像至今還鮮活地生活在周圍。
這類尋常人物常常是作家偏愛的人物類型,在文壇經久不衰,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杜甫筆下急應河陽役的老婦和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都是這種類型。
(一)平凡中的不平凡
這些在生活中安靜沉默的平凡人物,在散文里大放異彩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散文家看到了他們平凡中的不平凡。要么是看見他們身上動人的閃光點,借由寫出可歌可泣的精神品質;要么是看到他身上傳奇色彩,讓這些小人物脫穎而出;楊絳看見了“失群落伍”“得了惡病”老王的善良,彭荊風在哈尼族小姑娘身上看到了時代的新風尚。這些前所未有的看見,打破了“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的思維定式,讓人用新的眼光打量人物,獲得新鮮感。
(二)尖端時刻
在平凡人物身上看到不平凡的閃光點,除了得益于作家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截取人物最富有特征、最生動感人的片段和瞬間。這樣以小見大的突出瞬間,散文家秦牧稱之為“尖端時刻”。這種尖端時刻放緩了敘事節奏,放大了人物形象,又對人物的品質進行特寫。找到了尖端時刻,也就找到了文章重點。作者在行文的時候,經常會用“有一天”“有一次”“那天”“那時”這樣的時間詞,昭示著人物將從鋪墊介紹走出來,開始進入精工細刻地“尖端時刻”。
楊絳先生的《老王》中,對老王尷尬身份和被侮辱被損害生活交代,都是為了老王彌留之際送“大雞蛋”“好香油”做鋪墊。這個尖端時刻,是孤苦無依的老王,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心想著我們的瞬間,也是“我”是敷衍、搪塞、不解人意愧怍的瞬間。這個突如其來的瞬間暴露出人物隱藏的性格。老王雖然卑微,卻愛得真誠。“我”雖然自詡清高,可是卻沒有學會真正的愛。
這樣情緒高度集中的尖端時刻,是散文的高潮,也是作者精心刻畫的關鍵之處,凝聚著作者豐沛的情感。文章中找到了尖端時刻,讀者就能更清晰全面透徹地了解作者的情絲。
(三)先抑后揚
和其他類型人物相比,平凡人物從對讀者的吸引力明顯不足,為了使平凡的人物更有吸引力,在其人物塑造上還常常用先抑后揚的手法。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開篇叫阿長,結尾叫長媽媽。開篇說她愛搬弄是非,晚上睡覺推她不動叫她不聞擺個大字,甚至謀害我的可愛的隱鼠的不稱職的保姆。可是當“我”的愿望連和藹的遠方叔祖和母親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時候,一個連書名都說不清楚的阿長,不知道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曲折,滿足了一個孩子夢寐以求的小小愿望。在這份深深地看見、滿滿的愛面前,“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身震悚起來。阿長的粗俗和卑微是她生活的時代決定的,可是她對放在心上的愛卻能超越時空。
一抑一揚,一起一伏中使文章頓生波瀾,避免了平鋪直敘,讓人物更有吸引力。能讓人產生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心靈震撼。這些先抑后揚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用“雖然……但是……”的句式概括。如:阿長雖然無名無姓、目不識丁的,但是身上卻有偉大的神力。老王雖然未曾在在他生活中感受到愛,但是卻展示了如何愛。
以林清玄《不落別處》為例:
文章中的老人土頭土臉,相貌丑陋,蹲坐在街角,全部的家當都帶在身……他整年都不洗澡的……最熾熱的夏天都穿著家鄉的厚衣的無家可歸流浪,老人,睡在走廊,板凳拴在身上,吃飯的時候當椅子,睡覺的時候當枕頭。大家對他厭惡,抑或有少數人會同情。可是當低在塵埃里的老人,在賣獎券的時候,卻總在和他一樣油膩的獎券套上“一券在手,希望無窮”嶄新的紅套子,在寒風中像個老父親一樣吃力地幫“我”扣扣子時候,正如先抑后揚的文章的慣用手法一樣可以把老人的形象總結為:老人雖然身處卑微、處境艱難,但是他卻真誠、善良,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在寒風中兜售希望和溫暖的。“好雪片片,不落別處”這句話的潛臺詞,不落別處,唯落心間,可以得出唯有以善良體察善良、以真誠對待真誠,才能體會得出像好雪一樣的小人物身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