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珍
摘 要:經典名著教學關鍵是在“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引領下處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取舍得當、選準一點”;教學策略的展開要“簡約豐厚、叩擊一點”,才能真正實現高效。
關鍵詞:選準“一點”;叩擊“一點”
小學高段教材選用了多篇改編自名著的課文。經典名著文本原生價值的豐富性與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而其教學價值必須是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程目標,經過對原生價值進行篩選之后所確定的價值?!敖淌裁础钡倪x擇就成了決定教學成效的重要前提?!叭跛е蝗∫黄啊保W教材中經典名著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深諳“有取有舍、取舍得當”的原則,在文本中利用一個點開展有目標、有步驟的訓練,力求“一課一得”,甚至“一篇一得”。
一、 教什么——精彩聚焦,選準“一點”
經典名著教學最重要的是選出“教學點”,來一番精彩聚焦。這需要教師細讀文本,字斟句酌,去品評、解讀、發現、聚焦。選好課文教學的某一點或某幾點,就可以將本來邊界很廣的內容,限制在特定的“點”上,既可避免對課文作字、詞、句、篇、語、修、邏面面俱到地分析,又可避免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地教學。
那么,這“一點”取舍的標尺是什么呢?那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即在原生價值的基礎上,根據課程目標、單元語文要素、編者意圖、學情起點,梳理、整合出來的語文學習價值。
選準了教學的“點”之后,還面臨著利用這個“點”實現什么教學目標的問題。閱讀教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若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情感作為教學本課的目標,那就只在“理解”層面上作平面推移了。這是一位老師為《猴王出世》一課的教學所定的教學重點: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
此目標,得到的無非是懂得了石猴性格特點。這種停留在“理解內容”層面上的閱讀教學是不完整的。閱讀教學不僅要理解內容,更要學習語言文字的表達和運用,這是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和本體所在。只有由“內容”而“含義”進而“形式”,才能步步逼近語文的核心。因此,《猴王出世》的教學重點應為:品味石猴的語言、動作描寫,感受石猴形象;學習作者用典型動作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秘妙,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如此,學生“得意”又“得言”,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二、 怎么教——簡約豐厚,叩擊“一點”
“點”選取好了,如何在教學中落實一“點”呢?筆者在對多篇選編自古典名著的課文進行研究后,初步形成了名著教學策略的步驟:整體感知—叩擊一點—聯結全篇—閱讀延伸,重點是叩擊“一點”,豐厚“一點”。這個步驟既簡約,也辯證地處理了名著閱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矛盾。
(一)感知,整體把握理脈絡
任何教學的“點”只有在整體語境中才具有意義。因此,名著閱讀教學也要從整體入手。選入教材的名著,通常是寫人記事的,可從寫了幾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景陽岡》這樣的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在精彩的情節中展現出來的,也是隨著情節的展開逐漸豐滿起來的。整體感知課文依次講了“喝酒—上山—打虎”三個情節后,基本上可以沿著“通過喝酒、上山、打虎這件事,你看出武松是個怎樣的人?”這條主線讀句子、悟形象,一個嗜酒倔強、勇武豪放,而又有點猶豫慌亂的形象就在學生面前清晰起來了。又如《紅樓春趣》,可通過問題“文中哪些地方讓你讀出了‘趣?”來引領學生潛心閱讀,讀出“風箏有趣、習俗有趣、放風箏有趣、寶玉有趣”。
對于長一點的名著選文,教師還要善于為學生“鋪路架橋”來理清文章脈絡?!恫荽杓房赏ㄟ^問題“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箭?結果怎樣?”引導學生揣摩行文思路。
(二)叩點,重點難點求落實
有效、高效的教學還得對重點段來一番聚焦、放大和凸顯,生成、重構出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所選取的這個“點”的教學功能。教學《兩莖燈草》,教師把教學目光牢牢鎖定在嚴監生的動作描寫上,心無旁騖、精確打擊、多角度用足:
第一,“知”。動作描寫——透過動作“洞察”鮮活的人物形象。嚴監生三次手和頭的動作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值得好好揣摩揣摩。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品讀“三問三搖”、體會嚴監生心理活動的教學環節。
1. 找句子做比較:嚴監生三次搖頭一樣嗎?
2. 用朗讀表現這三次搖頭的不同。
3. 揣測嚴監生的心理活動。
從三次搖頭可以看出嚴監生由“著急—失望—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例如,學生從“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體會出他的想法:奶媽呀,兩位舅爺跟我何干,我只在乎那燈里燃燒著的是銀子呀,虧你還在我家待了這么多年!學生還從“點一點頭,把手垂下”還原他的心理:趙氏啊,到底還是你明白我的心思!燈草一挑,我就放心了!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選取典型動作描寫人物的表達秘妙。
第二,“悟”。動作描寫——品味動作描寫的表達效果。為了突破難點,讓學生走向另一個閱讀的高處,繼續推進教學。
4. 體會動作細節描寫的好處。提問引導:幾個看似簡單的動作描寫,為什么就能將一個吝嗇鬼的形象刻畫得如此入木三分呢?這個問題將促進學生的深度思維。因此,在猜想人物動作所隱含的意思的基礎上,還得將嚴監生的行為放在特定的環境之中去審視。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文中捕捉嚴監生家有奶媽、有老婆還找妾等信息,并鏈接原著中對其家境的描寫“他家有十多萬銀子。錢過百斗,米爛陳倉,僮仆成群,牛馬成行。良田萬畝,鋪面二十多間,經營典當,每天收入少有幾百兩銀子”來豐富學生的認知,區區兩根燈草也能讓他如此百般折騰,實在是辛辣的諷刺;另一方面,要關注文辭語境,在對比閱讀中深入體會動作描寫的精妙。可以抓住課文對病情的描寫,發現嚴監生奄奄一息、命懸一線的情況與后文那些頗費些力氣的動作形成鮮明的對比。還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來了“一屋子人”看望嚴監生,卻只點“一盞燈”這兩個細節,在對比中明白“當用不用,是吝嗇”。通過對比,一個活脫脫的吝嗇鬼本質就顯現了:面對金錢,面對親情,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兩莖燈草,嚴監生也決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