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摘 要:在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日臻成熟,對知識產生了自己的理解。音樂學科是藝術類的學科,可以說是學生在高壓學習狀態下“避風港”,學生可以在音樂課堂中得到片刻寧靜。但是,不少音樂教師還是沿用固有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創新高中音樂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文章就分別從多媒體技術和硬件設施兩個方面出發,對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思路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音樂;創新思路;新課程改革
音樂學科是一門藝術類的學科,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地位比較特殊。學生在學習音樂時不會有像其他文化類學科的壓力,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一絲喘氣的機會。不過,傳統的音樂教師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教授音樂時大都比較隨意,只是給學生播放一些音樂或者音樂類的節目,學生無法在音樂課堂中收獲知識。針對這種情況,音樂教師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的形勢,創新教學的思路,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并合理利用硬件設施,以此打造現代化的音樂課堂,讓學生可以在音樂學習中收獲更多。
一、 創新高中音樂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階段的生源范圍較大,學生來自不同的鄉鎮,生活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音樂的基礎也大相徑庭。但是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還是一直沿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統一給學生開展教學。這使得一些音樂基礎較差的學生沒有辦法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只有對高中音樂教學的方法進行創新,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音樂課堂中學習到知識。
開設音樂課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可以在音樂的學習中感悟到真善美的品德,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不過,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較大,而且音樂學科也沒有相關的考試,導致學校和教師都對音樂課堂不是很重視。這種不重視的態度影響到了學生,讓學生在參與音樂課堂的時候并不積極。要想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的學習中得到提升,首先就需要學生對音樂學科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只有以積極的學習狀態投入到音樂課堂的學習中,才能在其中有所收獲。
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單純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給學生傳授知識。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給學生播放音樂,在播放完音樂之后,簡單給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只有表面,并沒有深入,無法領會到蘊含在音樂中的思想和情感。更沒有掌握鑒賞音樂的方法,對學生的成長和提升沒有發揮應有的影響。對此,在現代化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必須要創新音樂教學的方法,將以往教學中忽略的樂器教學加入教學計劃中,加強對打擊樂器教學的重視,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音樂的時候實際體驗,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感受。
二、 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方式
(一)動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會播放音頻或者視頻供學生欣賞音樂,使學生感到無聊和無趣,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產生了抗拒的心理,也使他們無法在課堂中專心學習,音樂教學的效果自然不盡人意。但是,如果教師可以突破單一的教學方式的話,甚至以新的形式呈現音樂,就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也能理解音樂想要表達的思想,并能從傾聽音樂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且有一定的閱歷,他們在欣賞圖片的同時,往往也會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可以激發他們表達和創作音樂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自由幻想的浪漫樂派》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知識動態化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開始,筆者給學生開展教學,先給學生播放一首樂曲。在播放完音樂之后,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其中有一首音樂被叫做《月光奏鳴曲》,傳說這首音樂是貝多芬在聽到盲人兄妹倆的故事之后創作的。在貝多彈奏《月光奏鳴曲》的過程中,盲人兄妹仿佛看到了巨大的月亮在海中升起。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音樂也是有畫面感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聽一首音樂,請大家將自己在傾聽音樂過程中想象到的畫出來吧。”筆者給學生播放貝多芬的《幻想交響曲》,學生傾聽音樂,并在聽的過程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繪畫,將心中的所想用筆描繪出來。在學生完成繪畫之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繪制《幻想交響曲》中描繪的場景,動態化給學生實施教學,學生結合自己的繪畫進行感悟,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從而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豐富內容,發散學生音樂思維
以往的教學活動大都是圍繞教材開展的,音樂學科也不能免俗。音樂教師教學的內容只有教材中的寥寥幾頁,自然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與其他的學科不同,音樂教學更加自由,學生接受也快,教材中的知識是無法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的內容,借助課外的知識沖擊學生的固有認知,以此發散學生的音樂思維,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少數民族民歌》時,教師可以調取課外的資源豐富課內的教學內容,發散學生的音樂思維。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音樂,少數民族的民歌有著很廣泛的流傳度,也是學生學習音樂最好的教材。筆者在給學生開展教學的時候,首先讓學生欣賞教材中涉及的少數民族民歌。隨后讓學生表述自己在傾聽少數民族民歌過程中的感悟,不少學生針對少數民族民歌的特點和曲風發表了看法。與學生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課外的少數民族民歌,豐富了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學生聽到了教材之外的音樂,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結合筆者在討論過程中給學生傳授的鑒賞音樂的知識,學生站在專業的角度鑒賞課外的音樂,有了更多的收獲。最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的音樂結合起來進行鑒賞,讓學生感受到了不同風格的少數民族民歌,也發散了學生的音樂思維,增強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