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 要:隨著中國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一部分自然也水漲船高,受到了格外的關注,并涌現出很多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創新型的音樂教學方法,豐富了音樂課堂形式,也改變了傳統音樂課堂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音樂課堂;多媒體音樂;傳統教學;協調互補;激活課堂
一、 創設音樂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身心發展和認知能力尚未健全,對事物的認知尚處于啟蒙、感性階段,感官體驗尚不豐富。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激發學生的感官認知著手,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例如,在唱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直觀、生動的特點,下載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或者音頻,培養學生的感官認知,將那些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富有趣味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用視頻播放一些關于為了新中國建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之士,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學唱,在學習唱國歌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現在的和平發展環境,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學習,做好準備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比如,在欣賞人教版六年級音樂無伴奏《牧歌》內容時,教師要提前整理一下有關于蒙古族的相關知識,最好制作成一個視頻。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內蒙古碧草藍天的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播放男高音“牧歌”,讓學生熟悉音律,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系統地為學生展示這首歌創作的故事,以及蒙古族的歷史、地域和生活習慣等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音樂課堂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方式,對比欣賞不同版本的樂曲,更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演唱及表演。
再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音樂《國旗國旗真美麗》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天安門升國旗的視頻,讓學生知道中國的國旗是伴著清晨的第一縷朝陽升上天安門廣場上的。同時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讓學生一邊行注目禮一邊跟著教師演唱。在演唱完畢之后,教師還要為學生講解國旗的知識,告訴學生,國旗之所以是紅色,那是因為為新中國成立,有很多的英雄鮮血染紅了紅旗,國旗上的五角星,象征著中國56個民族圍繞在黨的周圍,伴隨著清晨的朝陽,飄揚在祖國的上空。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下載不同類型的視頻或者音頻,圍繞教學目標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看、聽、想展開對音樂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從互聯網上尋找拓展教學資源,更好地展現音樂教學的魅力,將愛國情感再次升華,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 豐富教學資源,擴大學生視野
在傳統的音樂課程中,音樂教師的教學工具主要有樂器和收音機,教師通過播放收音機的形式讓學生欣賞音樂,學生單一地反復聽賞加上收音機機械地重復播放,嚴重地浪費了課堂的教學時間。多媒體信息技術進入到音樂課堂之后,這種情況得到了徹底的改善。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下載與教材內容一致的音樂內容,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刪減,并配以生動的視頻資料,學生會獲得更直觀的教學體驗,有效地提高了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氣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音樂《野蜂飛舞》內容時,由于小學生對野蜂的飛行速度、生活習慣和外形不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從互聯網教育共享平臺下載相關的視頻資料,然后結合教材上的內容,以視頻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一邊觀看,一些哼唱,將抽象的音樂形象化,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引導學生自行理解視頻中的內容。將“野蜂”飛行的速度快慢、遠近與音樂的長短、強弱聯系起來,有效地規避了傳統教學中依靠教師口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將學唱與觀看融為一體,在加深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聞,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 整合信息技術,提高審美能力
新教改中明確規定,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形成初步的音樂欣賞習慣。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其他音樂形式的表演或創新活動,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歌唱中充滿自信和情感。音樂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相融合,實現了音樂教學向現代化教學的轉變,積極踐行新教改的精神,落實素質教育的內容。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音樂《小貓圓舞曲》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下載與教學內容相同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自主聆聽各種管弦樂之間的密切配合,鼓勵學生用拍手、舞蹈律動等形式融入音樂當中,由四個孩子分句接龍表演,既掌握的主要節奏型又感知了樂曲的結構。對小學生而言,如果僅僅是通過播放音樂的形式讓學生去欣賞,無異于癡人說夢,想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強,而且形象思維遠遠大于抽象思維。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欣賞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讓學生在音樂的意境中自由漫步,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 畫面直觀形象,突破教學難點
音樂是一種視聽藝術,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讓學生去學習感知。融入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音樂課堂,恰好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不但有助于順利突破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音樂《貓和老鼠》內容時,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分辨出貓和老鼠的形象是本節音樂課的難點。對此,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教育共享平臺上下載貓和老鼠的動畫,配上音樂,當貓出場的時候,音樂的節奏要緊密一些,當老鼠出場時候,音樂要輕柔一些,就像貓的步伐要快,出場總是急匆匆的,而老鼠出場時總是小心翼翼,躡手躡腳的,生怕被貓發現一樣。當學生有了這兩種鮮明的認識后,在隨著視頻觀看貓和老鼠的動畫片,會提前預判出是貓要出場,還是老鼠要出場了。這樣一來,教師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完成了音樂教學中難點突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激活小學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