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青稞是離天最近的糧食,青稞是靠近雪線的作物。粗糲、沉著、忍耐、激情。青稞的氣質滲透在高原人的性情和血液中。青稞悲涼。青稞的一生面對雪山。青稞孤單。青稞的一生以自我為伴。青稞辛勞。已是深秋,它還奔走在回家的路上。冬天到了,來不及回家的青稞,就將自己送給過路的牛羊。青稞沉重,無論怎樣貧窮的歲月,怎樣貧瘠的土地,它總是那樣深情和飽滿。本刊本期專輯刊登本土老中青三代作者祁建青、王海燕、朱嘉華、老梅、西月等以“青稞”為主題的文章,借以彰顯高原特有的“青稞”神韻和本土作家的文學追求。“青稞”寫作雖然暫時尚未形成文學意義上的“流派”,但借助于“青稞”豐富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有效挖掘和呈現“青稞”精神內蘊,在文學創作中凸顯地域特色,孕育和培植文學高地氣質,形成青海文學性情的自我認同和鮮明的辨識度,無疑具有建設性和開拓意義。“青稞”寫作專輯還推薦作家賀穎的評論《從地域文化到文學的高原“神糧”》,將“青稞”上升為與每個高原人命脈相連的摯愛血親,乃至文學語境下某種意味深長的精神符碼,肯定和展望了“青稞”寫作在青海地域文學中即將展現的多維精神視域和充沛藝術活力。本刊推出這組主題隨筆,旨在鼓勵“青稞的子孫”,扎根燦爛輝煌的民族地域文化土壤,創造“青稞一樣的文學特質,堅韌而蓬勃,沉默而博大,豐富而內斂,素樸而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