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振宇 圖|網絡
一個時代,一種精神,中國時尚變遷見證百年奮斗路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
100年,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的領導下,在一代代紡織服裝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偉大變遷。服飾作為人民生活的體現與載體,不僅留住了歷史痕跡,更是見證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美學風格。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朝氣蓬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人們的著裝終于從層層束縛中解脫出來,服裝成為思想進步的表現;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全國人民熱情高漲,服裝體現了人們建設國家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華夏大地,西方時尚逐漸進入中國,服裝成為年輕人追時髦最鮮明的標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生活逐步富裕起來,服裝在滿足視覺審美的同時,更多些品位與格調;進入二十一世紀,服裝已不再單一是社會風貌的載體,更多的是體現每個群體、每個人的精神面貌。近二十年,服裝的用途超越了人的需求,科技與文化融入其中,服裝產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更是強國擔當。
百年巨變,服裝成為一種記憶,折射歷史,返照現實,以特殊的方式記錄社會文明進程。服裝更是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工業時代、信息時代與智能時代更迭中與時俱進。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現有服裝企業17萬家,全行業從業人員1 620萬人,服裝年總產量712億件,2020年國內市場服裝銷售總額4.5萬億元,出口1 374億美元。
值此之際,本刊特別策劃“百年之美”特別專題,通過“時尚篇”“文化篇”“科技篇”三大篇章,與讀者一同回顧服裝百年歷史中不同時代的經典時尚,一窺人民生活水平及審美需求發生的巨大變化。通過諸多熱門年代影視劇劇照及行業活動照片,呈現100年來服飾變遷,生動反映中國服裝產業的產業成就和產業精神,領略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精彩瞬間。
時尚篇
獨立其精神,解放其著裝
從1921年至2021年,中國服飾經歷了多個時期,風格差異巨大,極具時代特色。

>>電視劇《覺醒年代》劇照 來源:豆瓣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來源:豆瓣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劇照 來源:豆瓣
1921—1949年:新舊交替
民國時期,新舊交替。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三種社會思潮主導下,中國服飾受到中西方文化雙重影響。
女子服飾首先取消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開始由掩蓋曲線的直線條廓形,向展示身體曲線的款式發展,傳統的胸、肩、背完全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襖裙套裝走進大街小巷。此時,旗袍大放異彩,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同時,大批女孩接受文化教育,上穿白色或淺藍色上衣,下著黑色裙子,這套學生制服被稱為“文明新裝”,是女性解放、進步的重要標志。
男子服裝出現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這一變化來源于國內新式學堂的興起,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中山裝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擺脫中國傳統男裝的寬袍大袖,吸收西裝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一種樸實莊重之感。
這個階段,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并行不悖,在城市廣泛普及。而廣大農村,人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1950—1969年:改天換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人民投入到紅紅火火的國家建設中。此時,人們穿衣不以美觀為重點,結實、耐用突出服裝的實用性,體現了人們建設國家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勞動者是社會主流形象。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原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受到國人喜愛,圓領、碎花褶裙成為當時女性們的時尚裝扮。

>>電視劇《父母愛情》劇照 來源:豆瓣

>>法國品牌皮爾·卡丹進入中國引起轟動 來源:搜狐網

>>1979年,法國品牌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走秀 來源:搜狐網
1970—1979年:一縷春風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服飾流行局部解構風格—假領子。
“假領子”只保留襯衫上半部少半截,領子、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一樣也不少,露出的衣領部分完全與襯衣相同,以假亂真。“假領子”花色、品種繁多,方領、尖領俱全,非常受到大眾喜愛。這種風靡一時的單品,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民眾依靠智慧創造出的極具時代特色的服飾。“的確良”面料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主要用于襯衫。盡管生活條件極為有限,但人們依舊對美抱有執著追求。
1979年,法國品牌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走秀,設計師皮爾·卡丹成為第一個在中國舉辦時裝秀的西方設計師,引起全國轟動,徹底顛覆了國民“夏穿灰短袖、冬穿軍大衣”的時尚認知。
1980—1999年:西風東漸
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華夏大地,西方時尚進入中國。處于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活力四射,他們追求前衛,喇叭褲、蛤蟆鏡、爆炸頭,成為時髦男女的造型標配。還有不得不提的紅裙子,因為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紅衣少女》真正紅了起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開始注重服裝品牌。國民生活與國際潮流全面接軌,港臺電視劇的引進也在影響人們生活,牛仔褲、超短裙成為時代標簽。人們講究品位,開始追求個性風尚。
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這幾年,中國本土服裝品牌大批涌現。勁霸、七匹狼、李寧、安踏、美特斯邦威、森馬、以純等服裝品牌紛紛創立,中國服裝產業進入鍛造品牌的時代。

>>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劇照 來源:騰訊新聞

>>電視劇《幸福里的故事》劇照 來源:豆瓣
2000—2009年:雨后春筍
二十一世紀,人們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元,很難用一種風格來詮釋時代風尚。正裝、休閑裝、運動裝等服裝品類愈加完善,品牌突出設計感,快時尚風潮漸起。

>>郭培2019年春夏高級定制 來源:Vogue.com
2010年至今:百舸爭流
近十年,是中國時尚更迭速度極快的階段。網購方式的普及,更是加快時尚更新頻率。
值得稱贊的是,一批接一批的中國服裝品牌規模發展,相繼掛牌上市,歌力思、復星時尚集團、安踏集團等服裝企業接連收購海外品牌,拓展全球時尚版圖,品牌矩陣具顯。以郭培為代表的高級定制設計師,以李寧、太平鳥、伊芙麗為代表的成衣品牌,走出國門邁向國際秀場。設計師品牌、買手店迅猛發展,中國時尚在擴大世界影響力的同時,更展示出民族風貌與自信心。
此時,時尚風格愈加多變,人們對服裝的態度開始轉變,“向內行走,為自我而穿”成為這個時代的時尚標語。人們對穿衣的包容與開放程度前所未有,這是一個真正穿衣自由的年代。

>>歌力思2021年春夏廣告宣傳片 來源:品牌官網
文化篇
觀悠悠古今,贊華麗霓裳
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國人展現出強大的文化自信。這般民族自信心,反應在服飾上,是一場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復興。傳統美學思想,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年輕群體中廣泛傳播。新中式服裝、“國潮”、漢服等帶有鮮明民族元素的服飾,在當今社會閃耀光芒。


>>2021年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楚和聽香·問茶”系列來源:中國國際時裝周官網

>>2021年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勁霸男裝來源:中國國際時裝周官網官網

>>“榮耀中國草·昌盛巴渝根”—榮昌夏布張義超創意作品發布會 來源:搜狐網
新中式服裝,藝術生活
新中式服裝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受到關注,是現代服飾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的結合,在傳統與時尚之間尋求平衡。
新中式服裝于傳統文化中捕捉靈感,設計師在傳統服飾的領、門襟、肩等部位進行時尚改良,既體現了文化的美感,對文化的尊重,又讓消費者能夠在日常穿著中彰顯品位與個性時尚。
新中式服裝的大范圍流行,離不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的影響。苗繡、蠟染、京繡、夏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與現代服飾時尚融合,將古老的非遺之美,結合當下時代的摩登藝術,在藝術文化的發展中溯流追源。
“國潮”,國貨崛起
“國潮”從興起到流行,經歷十余年。“國潮”的概念和范疇,從個性、小眾擴展到如今的國產品牌爭相涌入,涵蓋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彰顯了國貨的品質和影響力,真正影響了時髦男女的潮流趨勢。
富有寓意的漢字,耳熟能詳的神話形象,喜聞樂見的民俗色彩,都是代表“國潮”的文化符號,結合流行服裝款式,年輕人借此表達他們的時尚態度。

>>九牧王2022年春夏男裝系列來源:Vogue.com
漢服,古裝今穿
以“漢服”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已超越服裝品類范疇,成為全民參與討論的熱門話題。盡管漢服的概念及標準都有待進一步規范,但其注重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兼顧國人修身養德的生活禮儀,寬博大氣,含蓄自然,特別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現代漢服在傳統服裝的形制上適度創作,加入流行元素,被人們稱為“傳統的新裝”。
與此同時,這一小眾門類服飾的發展也折射出中國服裝業的全面進步—漢服由小作坊快速發展為擁有成熟供應鏈的服裝產業。更為考究的朝代形制,工藝復雜的名貴面料和完備的配套配飾,如今的漢服集顏值、品質、文化于一體。喜歡漢服的人,突破自娛自樂的小圈層,中國制造帶來的中國自信,在一針一線中完美呈現。
科技篇
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求索
服裝行業前進需要兩個“輪子”—藝術與科技。藝術創造夢想,科技推動進步。中國服裝不僅外表美得賞心悅目,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內核也在逐步變強。中國服裝產業全新定位,科技為時尚全面賦能。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現場來源:央視新聞直播截圖
航天服,大國重器
國際上能夠獨立制作艙外航天服的國家只有三個,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前不久神舟十二號順利升空,航天員首次出艙執行任務所穿的艙外航天服,就是我國“高精尖”功能性服裝的代表作。
一件艙外航天服一共有六層,從內到外分別是:舒適層、備份氣密層、主氣密層、限制層、隔熱層、外防護層,重達100公斤左右,造價高達3 000萬人民幣。
我國艙外航天服采用了整體擬人形態半硬式密封結構,軀干是硬的,四肢則是軟式結構,關節加了可以轉動的軸承,能夠保證其靈活性,達到了重而不笨的要求。航天服保護航天員在真空、高輻射環境下的生命安全,維持生命系統。
智能穿戴,輕松生活
除了國家重點工程,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科技感的服裝真正從科幻小說中走出來。生活類科技服裝,在質量減重、防風御寒、健康監測等方面重點深耕,滿足人們多重需要,打造舒適智能生活。
2020年年底,中國運動品牌361°與著名科幻小說《三體》聯名,發布全新的“黑科技”產品氣懸應候服。該服裝利用空氣充當阻熱層,快速調節服裝厚度以應對不同保暖需求,減少體溫的流失,還通過減少羽絨用量及加工過程中廢水的排放,讓科技創新助推環保升級。
在功能性服飾如內衣、運動服中,輕薄高彈的面料減輕身體壓力,同時置入心臟檢測儀器,讓服裝成為健康“管家”。



>>361°與著名科幻小說《三體》聯名的氣懸應候服 來源:澎湃新聞

>>海瀾之家在普通夾克中融入智能電加熱設計 來源:東方財富

>>駝人集團自主研發的安全且舒適的醫用正壓防護服
防護服,抗“疫”先鋒
過去一年多,純白色的防護服是最圣潔的衣服。這件保障生命的衣服,材料復雜,采用聚丙烯占比62%的非織造布材料,外覆專用透氣、防靜電膜,質地柔軟舒適,機械性質強韌。防護服抵抗多種有機溶劑、酸堿腐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紡織制衣工廠轉產復工,連夜趕制防護服,為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保駕護航。
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點,中國服裝產業將肩負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帶著民族與文化自信的力量,開啟全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