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燕
【摘 要】 讓學生把文章寫具體是小學習作指導的基本任務也是首要任務,我們可以借助閱讀教學,為學生自然過渡到對寫作策略的探究提供幫助。寫作指導過程中的情景再現與討論交流則要起到喚起閱讀記憶的作用,使學生能順利實現閱讀所學到的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關鍵詞】 文本閱讀? 支架? 習作? 寫具體
小學生習作要有具體的內容,這是課標對習作訓練的要求。縱觀目前小學生的習作,總是幾句話就草草結尾,真有能寫到指定字數的,卻往往無病呻吟、空洞無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非常有必要做好讀寫銜接的工作,使讀能為寫服務,使寫能鞏固讀的成果,從而把文章寫具體。為此,本文擬圍繞如何把文章寫具體探索如何實現有效的讀寫銜接。
一、未雨綢繆,讀中鋪墊寫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新知識時總是建立在個人原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的指導其實就是豐富了學生對文本寫作的理解,為后期開展實戰性的習作訓練埋下伏筆。
1. 弄懂什么叫寫具體
有人作過這樣的比喻:語文課應該是學生習作的營養課。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尤其是教材中寫得比較具體的段落,教師應該產生提供適時的指導,提醒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寫才算具體?對于“具體”,很多學生認為就是“字數寫得多”,有的學生認為是“語言生動”,有的學生認為是“寫的內容多”,其實都不是。經查百度百科,對“具體”的解釋有三種含義:(1) 不抽象,不籠統,細節很明確。例如:說得很具體;(2) 特定的。例如:你擔任什么具體工作?(3) 把理論或原則結合到特定的人或事物上(后面帶“到”)。筆者認為“具體”的近義詞應該是詳細、形象、特定,反義詞應該是籠統、抽象與概括。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把“具體”說具體是非常不易的,只有聯系具體的課文才能使學生形成對“具體”的真實感知。
比如在閱讀部編版四上年級《觀潮》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潮水來時的情形寫具體的。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作者是抓住了潮聲(越來越大)、潮頭(越來越高)與潮勢(越來越猛)三個方面來寫的,這種從不同的側面來寫潮的方法就是文章寫具體。如果作者只是表達成一句“大潮來了,氣勢非常雄偉。”那就叫籠統。再如閱讀五年級《太陽》一文中的三句話:“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如只刪除后邊兩個分句,也能表現太陽離我們很遠,但讀者就無法弄清楚這個“一億五千萬公里”的真實情況,所以就是一個干巴巴的數字;加上后邊的實例,讀者就能感受到具體有多遠。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類似的寫句子訓練,從而讓學生從實例中理解什么叫具體。
2. 知道怎么寫具體
在學習積累習作素材的基礎上,我們指導學生把文章內容寫具體,也可以借助文本閱讀來提前做好指導,這樣到寫作時學生因有了這方面的經驗,自然可以臨陣不慌。
對于敘事的文章,如教學《勞動的開端》時,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么寫第一次挑煤的過程的:作者按“半夜動身——到了煤窯 ——挑煤上路——煤撒路上——空筐回家”的先后順序寫出了勞動的艱難,這樣寫條理非常清楚,而且具體又生動。對于狀物的文章,我會指導學生從大小、形狀、色彩、變化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課中, 作者對小艇的外形描寫:“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船,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新月的樣子。行動起來,輕快 、靈活,仿佛一條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長度、大小、兩頭的樣子,寫出了小艇靈便自如的特點。另外,有的文章還通過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方法,運用了細節描寫與反襯等手法進行寫人、記事與狀物,從而把要描寫的對象寫具體。
二、架設支架,寫中聯系讀
有了讀的基礎,寫作自然有可供模仿的例子,但是這種前期經驗并非一定能被教師所激活。當學生面臨一項具體的寫作任務時,怎么寫具體的方法還是有可能無從借鑒與入手。此時,教師為學生提供適時的閱讀支架,以便幫助學生激活前期經驗,這是非常重要的。
1. 再現情境,看一看再寫
習作教學前展現學生要寫的具體場景,這有利于學生觀察仔細并寫具體。場景的創設最好聯系以前學過的教材,指導學生按已經明確的方法去觀察與展開習作思路。比如我們在閱讀課上指導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寫出人物的特點,那么在指導學生寫《一個讓我難忘的人》時,我們就要抓住其中一個實例來展現,比如有學生寫集體外出春游過程中在公交車上遇到的一位阿姨,他特別關心周邊乘客,我就讓他們說說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當時的表情是什么,然后讓學生一起來演一演,再讓學生找到可以參照的文章,這樣就順利地借助演一演使讀寫結合起來。
當然,習作指導過程中的支架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演一演,還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做一做,但都必須圍繞對前邊所學文本的寫作手法來做鋪墊,在議一議的環節再加以理解與深化。
2. 增強認識,議一議再寫
我們總是希望學生寫出立意深刻的好作文,可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我們不能隨意拔高要求,只要學生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就算是有立意的文章,只不過學生的認識有待于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化與提高。教師不但要組織學生討論對所經歷事件或者認識的人的認識,還要讓學生想一想,我們有哪些好的選材,這些材料應該參考哪篇文章的寫法來展現,展現的順序是什么,表達時可以運用哪些已經掌握的手法。這樣,學生提高了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對文章寫具體的實際感受,自然有助于寫出思想較深刻、內容較具體的文章。
總而言之,讓學生把文章寫具體是小學習作指導的基本任務也是首要任務,我們可以借助閱讀教學的幫助,向學生的寫作伸出“橄欖枝”,為學生自然過渡到對寫作策略的探究提供幫助。在寫作指導過程中的情景再現與討論交流則要起到喚起記憶的作用,從而使學生經常有的“咬著筆頭、絞盡腦汁無從下手”的痛苦感受變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喜悅之情。
參考文獻
[1] 杜著科,謝秀麗.動作描寫讓事件更具體 [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0(08).
[2] 韓廣玲,傅靜.語文學導式教學對師生學科素養提升作用探析——問題研究總結報告 [J].基礎教育課程,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