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歆韻
【摘 要】 本文從教育細節入手,以發現教育的細節、研究解讀教育的細節為主要內容。在發現、研究中審視和反思自己整個的教育觀念,研究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最終在促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不斷地完善自己,尋找到教育的魅力。
【關鍵詞】 細節? 教育細節? 發現? 研究
細節,意思為起關鍵作用的小事。別看它小,但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教育中。
教育的細節,我認為它就像是一滴清水,渺小卻偉大。渺小是因為它沒有肥皂水的五光十色,卻能晶瑩剔透;因為它不像肥皂水的瞬間消逝,卻能永留心間。偉大的是因為它能折射陽光,照亮周圍的世界;它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教育細節一直存在,在我們身邊重復出現,我們見怪不怪,又好像常常被我們忽略,未曾在意過。無論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與學生日常相處的中,教育的細節處處可見、時時在線。它往往藏于最不起眼處。我們要從言行中、行動中發現、研究教育的細節。
一、發現教育的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細節決定著教育的成敗。首先,我們要有一雙觀察、發現教育細節的慧眼,去發現生動的細節,進行深入的思考。因為細心里藏卓見,只待有心人去發現。有心人必定有著明銳的觀察力,充分的細心和耐心,更多的是愛心。這樣,他才能發現教育細節上往往為人所忽視的地方,以其獨特的觀察感受力,言人之所未言。
在班級勞動課上,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著實讓我驚訝。我家的孩子在班級拖地板。這在家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雖不說拖得多干凈,但專心致志的表情、認真的態度讓我很不適應。我家孩子屬于手腳不協調。在家學掃地,掃把簸箕難合作愉快。往往看到的是流了一頭汗,垃圾只是換了個地方安家,散落一地,效果不盡人意。每次跟他說要怎么做,總是我知道了,我明白了。往往人和人之間也鬧得不愉快。事情也就這么不了了之。家里人總說年齡小,長大就懂了。在回家路上,我偷偷問他:“你會拖地板?從哪學的?”他習以為常地告訴我,老師教的。“那我教你時怎么沒學會呢?”“因為你教不好啊,你每次總坐著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沒說幾句還不耐煩。而老師卻是彎下腰,親切地跟我說事情的先后順序和關鍵的步驟。最重要的是老師教我做,跟我一塊做、不停表揚我、最終還有糖果獎勵。”原來這么簡單。這讓我備受打擊。道理我也懂得,為什么我沒做到?想了許久,這是因為老師換了一種方式,接著說。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他們父母的影子,其實身上也有著老師的影子。孩子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一個“活的范本”。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健全的人,那么在教育手段的選擇上最好也同樣是多樣的。我想彎腰說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動作,更是心靈上的動作。體現的是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尊重。老師尊重學生、從心中愛學生。所以能從學生的立場出發,通過言傳身教,用愛的力量去影響學生、促其成長。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到老師的愛,習得能力從而昂首挺胸、充滿自信。不僅如此,還讓我明白了和孩子說話,一定不能隨意。言傳身教,教育隨時都會發生。
二、研究教育的細節
在課堂中、在與學生的點滴相處中,我們發現了教育的細節,就應該研究教育的細節。研究細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關注細節、發現細節。從而習以為常的細節審視和反思自己整個的教育觀念,研究和改進自己的實踐操作。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作為研究者,我們工作就是沉潛下來,再去看,再去聽,再去思考。
學校使用的是湘文藝版的音樂教材。這套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就循序漸進的加入合唱曲目。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表現能力,盡早積累與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集體意識及團結協作的能力。在短短幾年的教學中,我逐漸發現教材選擇的二聲部歌曲也是非常有特點:歌曲二聲部歌詞大多是由模仿情境的象聲詞組成的細節。例如一年級的《母雞叫咯咯》及三年級《三輪車》和《打秋千》等等。這些二部歌曲都是在原有歌曲的基礎上,創編出低聲部是以模仿歌曲內容的象聲詞為主的歌詞,配合歌曲的主要節奏。發現此細節,在遵循孩子年齡特征和審美認知規律,我融合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有效地解決二聲部合唱。例如在《母雞叫咯咯》中,就配上了模仿母雞叫聲詞。我是這樣教學的:孩子們,母雞剛下蛋,身體很虛弱。但是它激動、開心的心情卻喜形于色,很想表現出來,讓大家一起分享它的喜悅。如果你是小作詞家,你會怎么做呢?一年級的孩子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也很善于形象思維。所以當我在提問時加上適當的動作提示時,他們很快的就能想到用叫聲、用動作來表示。這樣就巧妙地介入二聲部的學習,引導學生感受到母雞下蛋的快樂,也感受到二聲部的音樂表現力。
再例如在歌曲《三輪車》中,低聲部歌詞是模仿三輪車行駛中發出的依歪歪聲音。我就以此為切入點,融合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導入低聲部學習。我以拍攝學生課間猜拳游戲為入口,導入歌曲二聲部教學。以游戲的方式拉進學生與歌曲的距離,能更讓歌曲貼近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再巧用歌曲第二聲部的三輪車的象聲詞,引導學生通過聲勢和體態律動在游戲中學會歌曲低聲部。在這樣一來一去的教學中,有效地解決了低聲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成本環節的教學目標,為接下去的學習做鋪墊。
類似這樣的歌曲,教材中還有很多。這就是教育中的細節。教師抓住教學細節,在遵循學生年齡特征和審美認知規律研究細節,并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促學生發展,從而教育就開始改變。
很喜歡于漪老師的話: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不但喜歡,也很認同。一輩子做老師,體現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這是發自肺腑的喜愛、并將不離不棄。一輩子學做老師,正是一個“學”字,凸顯出教師是個終身學習者,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領悟、不斷改進中成長。⑷我發現這細節:在如今的社會中,知識獲得途徑繁多,信息獲取成本低廉,學生懂的比“先生”多的情況比比皆是。老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載體、知識的權威。研究細節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已經不是只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和知識。他們處處可以學、時時可以學,而且學習的效果不容小覷。所以我打算轉變我的觀念,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方式。從教師教轉向學生“學”。讓我的課堂煥然一新。
三年級的孩子開始學吹豎笛,四年級要求學吹“吐音”。這考驗技巧和肺活量,沒有幾把刷子還是做不到的。“同學們,吐音就像這樣……”“老師,應該是這樣……”場面一度尷尬,我已經不知道該怎樣辦。突然,我急中生智地說:“你總結的很到位。謝謝某某同學的建議。同學們,不知大家聽出我們區別了嗎?誰來說說。”話鋒一轉,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發言、討論著兩種方法的區別。很快,關于“吐音”在演奏過程中的學習點和注意點都被總結出來了。回想之前的情形,雖說尷尬,但也慶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轉變角色,轉變教學方式,因“禍”得福為學生營造適合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也和學生共同學習。學生真正做到了教育的主人,懂得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習得學習的能力。從中我也學習了。向學生學——這也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有人說: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老師始終處于學習狀態,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
教育的本質就是用一顆心去喚醒另一顆心,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教育的魅力就從教師主動發現細節,從發研究細節開始。教師在改變,在學習、領悟、改進、成長這一系列過程中改變并完善自己。課堂也會變得與眾不同,煥發生機。學生將會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長。最終教育的魅力之花將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