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安
摘 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不僅僅是學校在教育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育者探索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尋求教育理念以及傳統教育思想的變更,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家庭背景來展開。在一些特殊家庭當中,學生不僅面臨著學校教育的壓力,同時也面臨著家庭方面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受家庭條件困難和教育資源匱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所需要承擔的壓力往往更大。基于此,文章針對農村地區特殊家庭的學生,展開了探究和分析。希望深度挖掘這些學生的教育現狀,了解這些農村特殊家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面臨的困境,并且在條件允許的前提條件之下,為這些學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關鍵詞:農村;特殊家庭;教育現狀;對策
一、 引言
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困境,首先來自家庭方面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在特殊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學生,一般在性格方面都會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分析農村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現狀,探究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教育對策時,一定要牢牢把握農村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性格特征,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來探究適合他們的教育對策。
二、 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分析
(一)受地域條件的限制,無法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都是很大的。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很多學校的教育資源都非常有限。也就是說,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首先面臨的就是教育資源匱乏的困境。尤其是對一些特殊家庭的學生來講,這些學生要么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差,要么是家庭背景相對特殊,大多數處在農村特殊家庭的學生,甚至沒有持續接受教育的條件。也就是說,本就有限的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再針對這些特殊家庭的學生時,就顯得更加珍貴。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資源和其他學生是不對等的。
(二)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
看到特殊家庭的學生,一定意味著這部分學生的家庭背景是有一定特殊性的。就比如說,有的學生處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當中;有的學生處在重組家庭當中;有的學生處在多子女家庭當中;還有的學生甚至是被領養,在一個完全不屬于自己的家庭當中。總而言之,這些家庭環境不夠理想的學生,往往都面臨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一方面這些學生無法真正地敞開心扉與父母進行交流和溝通,父母和學生之間的意見也常常相左。甚至有很多父母還會逼迫學生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成長。學生在這樣家庭環境的影響之下,常常面臨著比正常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三)特殊家庭的學生性格方面存在較大缺陷
談到特殊家庭的學生性格,給教師的教育工作開展時產生的困難是非常顯著的。比如,在班級內部永遠會有少數幾個學生性格非常內向,不愿意參與到與同學的交流溝通中來。還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往往表現得非常叛逆,甚至和教師之間會發生非常激烈的沖突。事實上,如果我們將目光聚焦在這些學生的生活環境之內,就不難發現這些學生之所以產生這種性格,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之所以會出現種種不良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所以這些學生在性格方面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因此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針對這一部分特殊家庭的學生,往往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逐漸引導他們走出特殊家庭的陰影,改變自身的不良性格。
三、 農村地區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現狀分析
(一)農村地區特殊家庭,學生在教育當中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
很多教師在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往往對于全班同學都是一視同仁的。即使某些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對一部分學生較為青睞,對另外一部分學生比較沒有耐心,但是教師產生這些區別對待的心理,主要是因為結合學生的在校表現以及學生平時的成績而造成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少有教師因為某些學生是特殊家庭內的學生,就對這些學生采取區別對待,至少在教學工作當中多給予這一部分學生一些關心和愛護,或者是在校園生活當中,與這些特殊家庭內部的學生進行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幫助這一部分學生排解內心的壓力。
(二)部分農村地區特殊家庭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受阻
前文我們已經分析過,當學生的原生家庭存在重要問題的時候,對這些學生的性格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為長期處在不好的家庭氛圍當中,這些學生往往會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要么呈現過于內向的性格,要么呈現過于暴力的性格,不論學生處在哪一種極端的性格狀態之下,都很容易與教師之間產生誤會,造成不必要的隔閡。而教師在日常當中就承擔著非常繁重的教學任務,再加上一個班級當中的學生數量眾多,教師沒有辦法對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情況都做一個清晰明確的了解。了解學生最為直觀的方式,就是看一個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態度,看學生對于教師是否尊重,對于學習是否認真。可是,有相當一部分性格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往往對待學習的態度都會更加消極,與人相處的方式也會更加極端,無形當中就會造成一種不良印象,學生不愿意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教師也因為學生造成的這種不良現象而不愿意與這一部分學生進行過多的接觸。正是由于這樣的情況,導致農村地區特殊家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受阻,彼此之間互不了解,因此長期處于僵持狀態。
四、 農村地區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對策
(一)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時,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
教師與學生之間每一天都會有交集,可以說在校園生活當中,教師是陪伴學生最久的監護人。因此教師在承擔自身教學責任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智力方面培養的責任,同時還應該承擔起關愛學生的主要責任。因此,為了避免由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不暢而造成一些誤會,導致特殊家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獲得不良的學習體驗,進而與教師之間漸行漸遠。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即使教師不能對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都清晰的掌握,但是,教師在發現學生犯下大錯的時候,一定不能首先責備學生,可以多方面打聽該學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行為,是否跟學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有關。比如說,有的學生在校園內,總是很討厭教師管束自己,不愿完成作業,在課堂上也總是搗亂,甚至還會和教師之間爆發巨大沖突。這個時候,教師不要急于與學生進行極端的抗爭,可以適當地退一步,在了解完學生的家庭背景之后,去分析影響這個學生行為的因素,然后再與學生開誠布公地展開溝通交流,這樣才能解開學生的心結,讓學生在學校能感受到更多的關懷,從而逐漸修正自身的不良性格和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