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汝麗
摘 要:倡導核心素養發展觀是社會發展和時代教育的共同訴求,在這種形勢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應從傳統的“知識傳遞”更新為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知識構建”,如此才能使學生摸索出正確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思維,使之逐漸成為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美術教育學生可以發展審美鑒賞能力與藝術創作能力,促使他們的美術文化素養、美術人文素養與美術欣賞素養得以全面發展,符合素質教育對人才發展的要求。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借助鑒賞課程落實美育目標,在教學中綜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美術技法,更要針對文化教育培養多元化審美觀念。為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評價體系,在美術鑒賞教學中融入創新元素,使課程教學可以真正作用于學生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意義;創新模式;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審美是學生成長發展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動,美術教學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需要融入學科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培養學生在社會性發展中所需必備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因美術課長期不受重視,久而久之,教師不愿再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致使學生逐漸對鑒賞學習失去興趣,造成美術教學創新發展舉步維艱。基于此,高中美術教師首先要明確鑒賞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結合學生審美心理發展特點創新教學模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目的。
二、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滿足審美需要,增強身心健康
鑒賞教學旨在于培養學生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術作品中不僅蘊藏深厚的藝術思想與人文精神,有益于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更是包含了美術與生活、社會之間的情境聯系,象征著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審美是學生成長發展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動,審美體驗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展見聞,并且影響著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師開設美術鑒賞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要,有利于他們形成獨立的審美判斷力。另外,教師可借助美術鑒賞教學緩解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創造力與自信心成就感,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障礙等負面情緒,還能通過美育發展學生的人文品質,有益于增強他們的身心健康。
(二)陶冶審美情操,健全學生人格
美術鑒賞教學的顯性作用是美育,隱性作用是對學生品德與智能的培養,兼具德育、智育與美育的作用。德育是促進學生發展道德修養與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智育則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共同構成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了使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必需的能力與品質,教師必須重視在教育活動中健全學生人格,通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思想情感,再通過智育與美育的融會貫通,使得學生形成健全人格。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活動可以使學生陶冶審美情操,去感受藝術形象的美好,有利于緩解學生的浮躁心態,進而提高思想境界與精神追求。
(三)開闊生活視野,創造積極人生
美術作品是視覺形象藝術,其相較于其他學科的優點在于能夠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但美術鑒賞是一門抽象思想藝術,故而,在美術教學中開展鑒賞教學,有利于學生同時發展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在兩者有機結合中增強學生對畫面、色彩、形象等方面深層次的理解。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具有不同的美育效果,如蘊含歷史元素的美術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以景物描繪為意象的美術作品可以喚醒學生自然情感,人文題材可以喚醒學生的思想情感。教師在學生鑒賞過程中進行正確指導,可以使學生在豐富的藝術感受中感受積極情感,宣泄負面情緒,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面對并創造人生。
(四)緩解學生壓力,愉快接受教育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生面對較大的學業壓力,且在交際范圍和課余活動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容易產生壓力且難以排解。美術作為一門體驗性藝術學科,能夠幫助學生放松情緒、緩解壓力,使學生化解壓抑心理,逐漸轉化為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美術鑒賞教學不僅具有實踐體驗性強的優勢,還涉獵范圍廣泛、文化性強,同時沒有過于嚴苛的考核要求,能夠使學生減輕心理壓力,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由學習。基于美術鑒賞教學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特性,教師要發揮鑒賞課色彩性強、情感內容豐富的特色,開展多樣性審美鑒賞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愉快接受教育。
三、 使高中美術鑒賞課迎合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的方法
(一)高中美術鑒賞課要迎合學生的“動性”審美
高中生處于思維與意識活躍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某事物產生好奇心時將會持之以恒地對問題進行探究思考。當學生看到新穎的美術作品時,將會產生高漲的求知熱情,進而主動地搜集資料,進行討論與探索。這意味著,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迎合學生的“動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們產生積極情緒,從而使之在鑒賞過程中形成活躍思維。為此,在美術鑒賞中教師要從五個方面引發學生的思考,即用眼、用嘴、用腦、用心、用情,首先觀察美術作品的整體與局部,通過基礎審美認識美術作品,接下來運用語言描述加深對美術作品的了解,隨后在腦海中思考美術作品的寓意,然后結合教師的教學指導獲得心得感悟,進一步認識其蘊藏在表層下的精神含義,最后用情談談對美術作品的個人見解,綜合得出最終觀點,形成完整的審美結構。
(二)高中美術鑒賞課要迎合學生審美心理差異,具有時代特征
若想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實效,需要迎合學生的審美心理差異,使得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出現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手段刻板的問題,而是要創新教學理念,運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教學思路,從而在滿足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美術鑒賞教學要體現出時代特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補充與創新,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例如,在教學“民間藝術”這部分知識時,劃分教學內容,展示兒童時期的虎頭鞋向學生講解古代刺繡展示少年時期的風箏、泥塑向學生講解古代民間藝術品,展示青年時期的腰帶、頭飾向學生講解古代民間飾品。體現出審美鑒賞內容的時代特征可以表現出鑒賞教學的多樣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