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瑋 黃月明 楊青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課程育人管理制度的建設現狀,認為應構建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育人體系,在分析高校課程育人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應該從推進課程發展科學化的角度出發,著力構建理念先行制度、責任落實制度、資源整合共享制度以及動態評估體系制度等,為課程思政在規范實施中實現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課程育人 協同育人 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038-02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育人、協同育人是當前高校推進育人工作的關鍵,各高校應該順勢而為,不斷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課程、全方位育人。
一、高校課程育人建設現狀分析
隨著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全國各高校的思政課程建設進入了空前發展的局面,管理制度應運而生。制度的完善,才能使得課程育人理念落地,產生實效,切實提升課程育人教學管理水平。但是在實踐中發現,高校中普遍存在現有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激勵效果不足,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等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未建立有效的課程育人理念引領制度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著行動的方向。近年來,全國各高校盡管都在積極推進協同育人、“三全育人”的工作,但是收效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尚未構建一套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各類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的理念引領機制,以及缺乏行之有效、強而有力的改革措施。同時由于學校資源不夠集中、管理不到位,導致部門之間合作效率低下,合力共推課程育人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未構建有效的課程育人制度保障體系
各大高校普遍在制度保障上不夠完善,沒有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保障體系。首先,表現在對教師的課程育人督促不到位,導致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仍然只著眼于專業知識的講解,無暇顧及思政要素;或雖能夠融合部分思政元素,但潛意識中仍然覺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不屬于專業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并沒有真正從思想上意識到自身引領學生的重要性。其次,有的院校雖然督促比較到位,但缺乏科學的引導與系列的培訓,使教師在專業課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上遇到瓶頸。
(三)未建立有效的課程育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以及績效考核中,沒有明確納入教師課程育人教學情況指標,這就導致有些教師很積極地參與課程育人,教學效果優異,但學校在教學評價上并沒有凸顯出對他們的認可。這樣的考核評價機制,不能充分調動教師進行課程思政育人建設的能動性,制約了課程育人效果。
二、推進高校協同育人管理制度建設的有效路徑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上述問題的客觀存在,究其原因,關鍵在于缺乏有效機制。因此,高校必須將協同育人管理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工作提上議程,以激活高校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動力。構建上下貫通、協調一致、執行有力的課程育人管理和運行機制,保證課程育人理念落地、產生實效。高校應遵循“常態化診改,聚焦于問題,螺旋式提升”的思路,切實提高課程育人的教學質量,真正實現協同育人。
(一)構建課程育人理念先行引導機制
對高校的管理層而言,首先需要牢固樹立主體責任意識,要形成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管理的意識。黨和國家有關立德樹人的講話精神,各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均要認真領悟,在此基礎上,強化管理主體的思想認知,抓好頂層設計,著重引導全體教師員工樹立立德樹人的共同目標,統籌推進協同育人工作。學校要明確協同育人工作各階段的目標、重點工作等,形成全校性的協同育人指導意見,指導教務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各二級院系,在全校范圍內宣傳課程思政的意義,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達成協同育人共識,并落實到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專業課教師則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學的意識,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育人責任。與此同時,同學科、同教研室內應建立常態化的研討制度,讓專業課教師更好地找準專業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二)構建課程育人責任落實制度保障體系
實踐證明,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參與度,不僅與教師本人的認知和覺悟,自身的責任和擔當有關,同時也離不開外在制度的推動和保障。因此,應該圍繞專業課教師履行課程育人責任的整個動態過程,構建一套全方位的責任落實制度保障體系。從具體運作過程看,除要求主要領導要帶頭抓,還需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建立立責制度。立責制度主要面向學校新入職的教師,通過在新教師的崗前培訓中,融入思政教育原理、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思政教育技巧等內容,使其在教學初期便能夠正確認識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二是健全督責制度。以教師教學過程為中心,科學制訂思政教育責任考核細則,健全績效考核管理機制,以確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責任不落空、不斷檔。在教師個人的年度教學績效考評中,引入課程思政方面的業績,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將思政育人工作量考核指標進行量化,如專業教師擔任班級導師、兼職班主任等職位,做好每學年課程的“開學第一課”,建設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網絡學習資源等,并規定一年最低需完成的工作量。
三是實施追責制度。當出現教學事故或學生投訴時,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如某大學建立的制度中,對年度思政育人工作量未達標者,取消當年各種評優評先資格,在其職稱評聘、職務晉升方面,根據不達標的學年數給予依次順延。同時,學校或者各二級學院還可設置思政教育專項基金,以此激勵為課程思政育人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制度明確,獎懲分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
(三)構建資源整合共享制度
專業教師需要對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提煉和整合,這樣才能準確挖掘到專業課教學體系中隱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是成功實現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課程思政建設深化的內在制約因素。因此,高校應該構建資源整合與共享制度,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一是要形成激勵性的資源挖掘制度。一直以來,專業課教師更關注自身專業課程的知識內容體系,挖掘課程體系內隱含的思政元素力度不足,因此,高校需要通過外在的激勵性制度,激發教師挖掘思想政治元素的動力。如可通過舉辦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說課或微課比賽、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系列課題等多種形式,激發專業課教師參與思政政治元素提煉的主觀動力。
二是構建各門課程融通交流平臺機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各門課程備課交流和課程資源共融的平臺,不僅能讓思想政治課教師為專業教師提供思政元素理論指導和方向,同時也可以讓專業教師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提供生動案例。
三是要形成動態的資源整合制度。高校在挖掘思想政治元素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制度的構建以實現思政資源的動態調整,實現課程思政元素的與時俱進,在思政資源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有效持續地推進課程思政的長遠發展。
(四)建立課程育人動態評價制度
為切實加強對育人過程的監管以及育人效果的測評,學校要建立獎懲分明、導向明確的課程育人動態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應融入課程思政育人全過程,可采取上級考核、同級互評、學生評價等方式,力求實現考核的公開、公平、公正。
具體考評體系主要包括: 第一,學生評價機制。學生是接受課程思政教育的第一人,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因此,評價機制必須以學生評價為重要指標。第二,教學督導評價機制。校、院兩級設立教學督導小組,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督導,檢查課程育人的具體實施狀況,并形成慣例、常抓不懈;督察過程不斷挖掘典型,經驗分享,宣傳表彰,同時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診改措施。第三,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比賽定期舉辦,可以通過學院賽和全校賽,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第四,線上考評。可利用智慧職教等網絡教學工具輔助課程思政的資源建設,開發思政元素的網絡資源,使課程思政建設更顯多元化和系統性。將以上四個部分共同評價形成的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可給予不同的權重值)納入教學工作績效考核,以此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優評先、職稱評聘、職務選拔等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歐琳宗.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3).
[2]顧美娟.高職院校課程育人的內涵及實踐路徑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
[3]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1).
[4]石麗艷.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
[5]董杰,徐叢璐.課程思政下高職院校育人工作融入專業教學路徑研究[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
[6]汪麗紅.全課程育人:開放大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
注:2019年度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育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管理制度建設研究”(JZY2019P01-4)
【作者簡介】韋 瑋(1981— ),女,壯族,廣西來賓人,碩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土木建筑工程技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黃月明(1981— ),男,漢族,江蘇鹽城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程師,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園林專業教育;楊 青(1982— ),女,漢族,湖南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
(責編 龔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