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群 周小雅 周永昌 覃利娟 侯佳

【摘 要】本文闡述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的內涵,提出在醫藥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中實施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論述具體的實施措施:課程內容融入健康素養知識,浸潤學生的思想;教學方法突出技能訓練,以賽促教;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多元評價與過程性考核相結合。
【關鍵詞】醫藥類高職 公共基礎課程改革 通用技能 健康素養 防疫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040-02
醫藥高職院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通用性技能的重要平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勢下,通過改革公共基礎課程,把通用性技能和健康素養教育相互融合,引導學生在通用技能的學習訓練中傳播健康知識,提升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為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開辟一條新道路。本文探索醫藥高職院?!巴ㄓ眉寄?健康素養+防疫教育”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一、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的內涵
通用技能,一般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養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轉變健康理念,提升健康素養,有利于疫情防控,也能夠更好地踐行健康中國行動。
醫藥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通用技能培養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就是將公共基礎課程與健康素養培養深度融合。這一模式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涵,其一,教學內容的融合。從“學習革命”開始,在教學內容中注入健康素養內容,即在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應用文寫作等通用課程教學內容中納入健康素養宣教內容,比如引用健康素養知識、教學案例等。其二,課內課外教學路徑的融合。開展第一、第二課堂教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下,催生了大規模的線上教學,醫藥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通用技能培養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也借力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路徑,依托課程的實訓、實踐模塊,通過舉辦一系列健康素養、防疫教育為主題的通用技能大賽,促進健康素養與防疫知識的入心入腦,使健康素養、防疫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的保障。健康素養、防疫教育評價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生生互評的形式進行,并注重過程性評價。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保障“通用技能+健康素養+防疫教育”順利落實。
通用技能培養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實踐,最終實現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知識與技能提升多效合一,實現“學習的革命”到學生健康素養外化輸出成為行為習慣的“質量革命”的閉環。這一做法,實現了從“學習的革命”到“質量的革命”的轉變。技術路線圖如圖1所示。
二、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的實施
(一)課程內容融入健康素養知識,浸潤學生的思想
公民健康素養包括三方面內容: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在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的實施中,必須對公共基礎課程內容進行健康素養教育有機融入的整體設計,即在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案例、情景教學中,選取和融入健康素養知識及技能學習。
第一,教學內容融入健康素養。例如,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藥學系開設有國藥文化與應用文寫作課程,國藥文化教學內容部分,可以以常見的荷花為例,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荷花為線,以傳統文化中的詩、文、書、畫為珠,以《本草綱目》為引,將中醫藥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傳統文化的氤氳中完成對學生思想的浸潤。
第二,教學案例的選取突出健康素養教育的特色。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PPT的設計與制作實行項目化教學,護理專業圍繞高血壓患者的健康飲食PPT小講課項目的實施,要求學生在PPT的設計與制作的學習中融入健康素養知識,將健康素養知識的學習與計算機應用基礎技能的學習同布置、同落實。
第三,教學情景植入健康素養知識。例如,在英語課程中口語教學部分,模擬護理人員對病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同樣也是開展健康素養知識教育的有效渠道。
通過以上的課程整體設計,健康素養教育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的覆蓋面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二)教學方法突出技能訓練,以賽促教
在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下,以“通用技能+健康素養+防疫教育”的以賽促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三場“通用技能+健康素養+防疫教育”的比賽,課外的通用技能大賽將健康素養確定為比賽主題,選取新冠肺炎及其預防的健康知識、最美逆行者的故事、中國的抗疫行動、中外媒體看中國抗疫等六方面的內容,以“我的戰·疫”英語趣配音、電子板報和微視頻大賽以及醫藥故事匯大賽為路徑,傳播防疫健康素養知識、健康理念,傳承健康文化,激發醫學院校學子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愛國情懷。黨總支發揮黨員教師的專業特長,在英語技能、計算機應用基礎技能和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上悉心指導學生,構建“通用技能+健康素養+防疫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新模式。
(三)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多元評價與過程性考核相結合
在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下,改進教學評價方法,探索多元化評價模式,做到多元評價與過程性考核相結合。“通用技能+健康素養+防疫教育”模式下,教學內容凸顯技能訓練,教學評價也應隨之改變。英語趣配音、計算機電子板報、微視頻、醫藥故事匯評分標準等,應作為課程結課的評價,形成公共基礎課的常規考核內容。由此,實現公共課程理論性考核向技能性考核的轉變,同時推動技能考核試題的開放性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評價。評價方法應由原來單一的評價主體(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社會評價”,評價指標由過去單一的知識評價轉變為“知識+技能+健康素養知識+預防疫情認知”的綜合評價。評價主體開放化與多元化、評價指標豐富化與深刻化,是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評價,引導學生在注重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健康素養習慣的養成,科學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和過程性評價,促進健康素養教育與通用技能學習的融合得以順利進行。
三、通用技能與健康素養融合模式的實施成效
“通用技能+健康素養+防疫教育”的線上教學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和進步,實現師與生共贏、教與學共贏、人才培養多贏。
第一,提高學生學習公共基礎課程、通用技能的積極性。以公共基礎課通用技能競賽為契機,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學習公共基礎課的熱情,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
第二,倒逼教師應對信息化教學的挑戰。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傳統的教學理念已難以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求。唯有“變中學,學中變”,始終緊隨時代的步伐才能不落伍。醫藥高職院校組織英語趣配音、電子板報、微視頻、醫藥故事匯等公共基礎課技能競賽,比賽內容完成了從體現專業特色到運用課程專業技能與健康素養知識相結合的轉變;比賽形式則完成了從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轉變,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深度結合。對任課教師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盎ヂ摼W+”“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倒逼教師提升信息化素養,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不斷增強線上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踐行“三全育人”的“六位一體”思路模型,凸顯公共基礎課程教師立德樹人的主體意識。“三全育人”是近年來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其涉及育人的主體、對象、載體、資源、時空、方法手段等六個要素,基于此可構建“三全育人”“六位一體”思路模型。在健康素養教育背景下,學??舍槍Σ煌A段學生特點開展特定主題的晨會、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健康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板報、文化墻、廣播電視、校園網站等傳播健康知識,通過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另外,可深入開展家?;?,把健康知識從學校向社會延伸,合力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這些都是常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這一系列的競賽活動充分挖掘“載體”的潛力,緊密結合“主體”和“對象”,利用好“資源”“時空”“方法手段”,把技能訓練、時事教育、健康素養緊密結合,達到“三全育人”的良好效果,也是“六位一體”育人模式的良好實踐,是將“三全育人”真正落實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具體案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在線教學實現了從“單聲道”到互動式“雙聲道”轉變[EB/OL].(2020-05-15)[2020-06-20].https://www.lipuedu.cn/news/2020/0515/6551.html.
[2]周小雅,陳衛東,闕玉玲.高職院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優化與提升[J].廣西教育(高教版),2019(5).
注: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醫藥高職院?!鍣M五縱‘藥香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9B104);2020年度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校級立項項目“大健康背景下公眾健康教育云課堂的研究與實踐”(2020JG01)
【作者簡介】梁彩群(1963— ),女,廣西柳州人,碩士,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教育、高職教育管理;周小雅(1963— ),女,浙江寧波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藥學教育、制劑工藝、高職教育管理;周永昌(1984— ),男,四川宜賓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醫藥經營管理;覃利娟(1966— ),女,廣西柳江人,本科,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國學教育、中文教育;侯 佳(1987— ),女,通訊作者,河南確山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高職英語教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