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摘 要】本文認為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針對當前高職輔導員隊伍工作現(xiàn)狀,從工作重塑視角,建議通過解構、連結、重塑、描繪美好工作藍圖等探索高職輔導員隊伍建設路徑。
【關鍵詞】工作重塑 高職 輔導員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114-0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提到一個較高的位置。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承擔著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擔負著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榮使命。也就是說輔導員的思想素質直接關系著“為誰培養(yǎng)人”的方向,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一、高職輔導員工作現(xiàn)狀
有學者提到在現(xiàn)代性場域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身份遭遇迷失危機,許多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認同感低,轉崗離職率高,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建設受到阻滯,專家化傾向的內動力枯竭。高職輔導員,因生源、學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工作的難度和強度大大增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歸屬感
在高職輔導員隊伍中,愿意把學生工作作為一生事業(yè)的人不多。主要是基于輔導員崗位缺乏歸屬感,表現(xiàn)在:一是輔導員工作繁雜,由于學生工作的特殊性,輔導員基本是24小時保持手機暢通,私人時間、空間較專任教師明顯減少,帶來輔導員內心的沖突。二是職稱、職位晉升多與教學科研指標相關,因忙于繁雜的事務,輔導員少有時間專心教學科研,從個人職業(yè)發(fā)展來看,更多的輔導員愿意轉崗做專任教師。三是專任教師有教研室,但在很多高校中輔導員并沒有專門的工作室或團隊,有的甚至認為輔導員就是“打雜”的,這讓輔導員難以有歸屬感。
(二)職責不清,定位不明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管理者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具體工作幾乎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等。但是絕大多數(shù)輔導員將精力分散在各種各樣的雜事中,慢慢地會喪失對工作的精準度,造成工作中心的偏移,不能夠很好地服務學生。另外,過于繁重的日常事務沖擊輔導員專項工作,例如談心談話、走訪宿舍、學風建設等常規(guī)項工作,被專項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所取代。
(三)成就感低,缺乏職業(yè)認同
實際工作中,輔導員日常工作頭緒繁多,工作任務繁重,常常是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各種工作的通知來得很急,完成時間也很急,這無形中給輔導員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加之,長期以來總是認為輔導員就是“打雜”的,只要帶有“學生”兩字的工作都分給輔導員,導致輔導員對自己的職業(yè)認同感低、成就感低。
(四)目標不明確,個人發(fā)展迷茫
目前,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引進的輔導員為碩士研究生。剛畢業(yè)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有著滿腔的熱情,但第一次做輔導員,他們還是比較茫然的。有的高校盡管有“老帶新”,但是真正指導落地的不多。尤其是輔導員的行政帶教,并不是安排經(jīng)驗豐富的輔導員做導師,對工作能力的指導與提升幫助并不大,時間久了,工作熱情慢慢耗盡、目標又不明確,最終更多是對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迷茫。這就不難解釋輔導員隊伍離職率、調崗率高的現(xiàn)象。
二、工作重塑的作用
Kulik,Oldham與Hackman(1987)最早提出工作重塑,他們認為因工作環(huán)境的不同,員工會對其工作自發(fā)主動地進行再設計。伴隨著工作重塑概念的不斷發(fā)展,學者對工作重塑的定義主要有三個視角,即個體層面、團體層面和組織層面。通俗地說,工作重塑旨在把員工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釉O計者和興趣愛好的追隨者,從而可以充分滿足員工對工作的個性化要求,在投入激情和施展才華的過程中完成目標,達成自我實現(xiàn)。研究證實,如果員工能夠主動地去調整重塑自己的工作,工作重塑能給其帶來如下好處:有助于員工提高可持續(xù)工作能力,利于職業(yè)生涯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利于掌握自己的工作以改善其工作實踐,激發(fā)其工作投入,進而提高工作績效,可幫助其應對挑戰(zhàn)性的工作要求,利于問題的有效解決,也利于構建積極的工作身份,從而收獲幸福感。工作重塑實為員工獲得意義性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新途徑。
三、輔導員工作重塑促職業(yè)發(fā)展
輔導員工作重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一)解構
在輔導員工作中,需要對工作進行解構,細分工作的內容,試圖描繪工作具體的情境。比如,在輔導員工作中心理工作是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大家往往對學生心理問題有種恐懼感。教師可以嘗試對學生心理工作進行解構,大致可以分為預防和心理危機處理。預防可以在班級管理上抓好心理委員、宿舍長的訓練,做好日常的心理預防,也可通過主題心理活動、心理素質拓展、團體心理輔導等實現(xiàn)。在平時的工作中,輔導員要熟悉心理危機干預的流程,也可試圖描繪危機發(fā)生時自己的工作步驟。
(二)連結
學生工作繁雜、瑣碎,作為輔導員需要積極去探索與工作的連結,要思考自己的優(yōu)勢、動機和熱情在哪里,然后積極地融入工作中。目前,高職院校的輔導員的專業(yè)背景大致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心理學、音樂、舞蹈等,以及與學校設置專業(yè)一致的相關專業(yè)。其中,在高職院校能找到自己對應專業(yè)的輔導員占大多數(shù),這部分輔導員往往以專任教師的身份考入學校,但是要從輔導員崗做起,絕大多數(shù)人職業(yè)滿意度不高,甚至頗有怨言,對這部分教師來說,轉為專任教師的意愿較強。年復一年當專任教師的夢想遲遲不能得以實現(xiàn)時,輔導員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動力不足、辭職離崗等。其實,不論是有對應專業(yè)的輔導員或是沒有對應專業(yè)的輔導員,都可以在學生工作中探索與自身特點相符合的點,進而實現(xiàn)連結。比如,某高職院校的王牌專業(yè)是市場營銷,某輔導員正是市場營銷專業(yè)的碩士且以專任教師身份考入,可是到學校后走上了輔導員崗位,內心矛盾與現(xiàn)實的沖突也就產(chǎn)生了。其實,這位教師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營銷也好,學生工作也好,都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一個能帶好學生的輔導員,其營銷能力必定不弱。一名輔導員至少管200名學生,如果管理好了,其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能顯著提升,而這些素質正好是跟營銷人員的職業(yè)素質相通的。
(三)積極的工作重塑
輔導員要實現(xiàn)工作重塑,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1.從個體層面看,可以通過認知重塑、關系重塑、任務重塑達成輔導員工作重塑
一是認知重塑。對工作的不同態(tài)度,會決定有怎樣的人生。當輔導員重新認識工作的意義,改變對工作的看法,工作的心態(tài)也就隨之改變。輔導員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一份工資,更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作為輔導員首先要認識到工作的樂趣。輔導員工作很雜、很瑣碎,但是當看到學生獲得各種獎勵、事業(yè)取得成功的時候,為師的那份喜悅是他人無法感受的。其次,要看到工作的聯(lián)系。學生工作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會影響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學生工作是基礎,也是學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學生工作沒做好,會給教學、后勤、保衛(wèi)等工作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再次,要看到工作的演化。人都是在不斷成長的,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將來。只有先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到好,才有資格、有能力迎接更高層次的工作。
二是關系重塑。主要是指改變和他人的關系,實現(xiàn)工作調整與重塑。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如果大家各干各的,完全不溝通不聯(lián)系,即使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擅長的工作,那也很難把工作做好。只有提升關系質量,在與同事的合作中,才能達成更好的目標。同時,作為輔導員還需要提升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包括對同事、對學生、對學生家長的影響。倘若輔導員總是默默無聞,那很難被人注意,當然就不存在與人互動。輔導員需要走出來,影響別人,幫助別人,建立積極的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家校合作關系。
三是任務重塑。具體指改變工作任務本身,包括任務的數(shù)量、類型、性質和邊界等。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輔導員要確保自己設定的目標可以實現(xiàn),這樣才會在完成任務的時候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其次,在工作任務的選擇上,盡可能地選擇跟自己的優(yōu)勢相關,這樣能更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再次,輔導員需要理順自己的工作,分學期、分季度、分月、分周把自己的工作不斷地清晰與細化,不至于在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
2.從組織層面看,可以通過增加結構性和社會性工作資源、減少阻礙性工作要求、增加挑戰(zhàn)性工作要求實現(xiàn)輔導員工作重塑
一是增加結構性工作資源。比如,幫助輔導員提高工作能力和專業(yè)化程度,不斷學習新技能。輔導員的工作有九大任務,但并不是所有輔導員的專業(yè)背景都熟悉這些模塊工作。比如,在心理教育與危機干預處理上,大多數(shù)輔導員并沒有心理學的背景,尤其是對剛畢業(yè)的輔導員來說,遇到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容易焦慮,會出現(xiàn)手足無措。這就需要學校給輔導員提供相關的培訓與提升能力的機會,增加輔導員的心理知識,讓他們能從容地處理學生問題。
二是增加社會性工作資源。比如,鼓勵輔導員主動尋求領導的支持與反饋。工作成績取得的根基在于戰(zhàn)略,戰(zhàn)略的落地靠執(zhí)行,執(zhí)行的動力來源于領導者的胸襟、膽識、反思和百折不撓的堅持。有些學校安排不熟悉學生工作的人員甚至是不理解學生工作性質的人員管理輔導員,導致輔導員難以獲得支持。請示工作遲遲沒有反饋,導致輔導員的社會性工作資源嚴重不足。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專業(yè)化的育人工作,是一項有溫度的工作,是一項有激情與活力的工作,需要學工隊伍要有愛心、耐心、細心、熱心。如果安排一個不懂學生工作,甚至是思想僵化、冷漠的人來領導這支隊伍,那只能是一種災難。換言之,要想從組織層面重塑工作,需要專業(yè)的人帶領專業(yè)的輔導員,做專業(yè)的事。
三是減少阻礙性工作要求。一方面,輔導員的工作比較繁雜,而且不可控因素較多,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除了帶好學生,還有相當多的與本職工作無關的雜事,而且這些雜事占用了輔導員大量的時間,導致工作重點的偏離。若要實現(xiàn)輔導員的工作重塑,學校層面要明確職責邊界,減少職務模糊或職務沖突等不規(guī)范的領域。另一方面,輔導員隊伍偏年輕化,剛畢業(yè)的新教師占絕大多數(shù),有豐富學生工作經(jīng)驗的并不多,輔導員隊伍年齡斷層現(xiàn)象嚴重,導致年輕的輔導員缺少指導,個別高校盡管有“老帶新”,但是沒有專門針對輔導員的帶教,大多數(shù)輔導員都是在摸索中工作。同時,有些高校為實現(xiàn)達標,將年輕的專任教師作為輔導員,容易導致輔導員沒有歸屬感、目標迷茫,當然也可能促發(fā)輔導員強烈的轉崗意識。減少障礙性工作要求,需要優(yōu)化隊伍結構,提高人職匹配度。
四是增加挑戰(zhàn)性工作要求。當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往往是只求“穩(wěn)”,只要學生“不惹事”就萬事大吉,輔導員更多的時候是待在辦公室,下公寓、進課堂工作很難推進,學生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難以體現(xiàn)。生源在變化,學生的心理特點也在變化,如果工作方式一成不變,只會導致學生工作的形式化、脫節(jié)化。學校可幫助輔導員尋找工作中的機會,不斷嘗試新任務,有效激發(fā)輔導員的適應性和創(chuàng)造力。
在“解構—連接—重塑”的基礎上,輔導員可以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在工作中踐行“育人”任務,繪制自己美好的發(fā)展藍圖。
【參考文獻】
[1]余曉玲,劉同舫.現(xiàn)代場域下高校輔導員身份重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2]Kira,M.,van Eijnatten,F(xiàn).M.,Balkin,D.B.Crafting sustainable work:development of personal re-sourc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10(5).
[3]Leana,C.,Appelbaum,E.,& Shevchuk,I.Workprocesses and quality of car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he role of job craf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6).
[4]Daniels,K.,Beesley,N.,Wimalasiri,V.,et al.Problem solving and well-being:Exploring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job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4).
[5]趙小云,郭成.工作重塑:獲得意義性工作及個人成長的新途徑[J].心理科學,2014(1).
注:2019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工作重塑對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機制及激發(fā)策略研究”(2019SLZ050)
【作者簡介】張 利(1981— ),女,四川峨眉人,碩士,廣西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
(責編 龔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