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禧 方媛 畢吉瑜 黃一婧
摘 要:近年來,隨著蘇式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蘇州地區的中小學課堂呈現姿態各異、百花齊放的局面。但從其特性研究及實踐成果來看,蘇式教育是以自古以來博雅的地方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基礎,通過不斷交流融合、銳意創新,打造出靈動的課堂模式。在師生關系與新手教師發展上,蘇式教育營造了和諧、舒適的氛圍,展現了蘇式“自得”的教育情懷。
關鍵詞:蘇式教育;特性研究;蘇式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4-0094-03
引 言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下,蘇式教育以其獨樹一幟的地域優勢,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風格。可以說,蘇式教育在蘇州傳統教學理念與手段的基礎上,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在國內教育界形成了一張特有的名片。事實上,蘇式教育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大板塊。
一、博雅——蘇式教育之基
博雅乃學識淵博之意,學識淵博亦教育之基礎所在。自唐代以來,因江南經濟崛起、全國文化中心南遷,蘇州在宋、明、清盛產進士、頻出狀元。這樣的人文環境直接造就了當地人民“崇文重教”的良好風氣。許多優秀的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也相繼應運而生,使蘇式課堂乃至蘇式教育呈現以博雅為基礎的欣欣向榮的姿態。
(一)傳統教育理念貫穿蘇式教育
在蘇州吳縣,曾有這樣一位中國近現代教育名家——俞子夷(1886—1970),他所提倡的引導式教學理念和精簡教學理念,一直貫穿于蘇式課堂中。
俞子夷在其引導式教學理念中提出,引導式教學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往教育中學生被動學習、被強制灌輸知識的狀態,讓學生自己把握自身發展情況,根據自身需求主動地進行學習[1]。為將俞子夷的教學理念融合并運用于現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蘇州市常熟石梅小學校長顧麗芳從學情、學程、學理、學伴四個維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實踐,強調“學的課堂”有別于“教的課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愛學習、會學習[2]。
總而言之,對于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取其精華。上述所提及的引導式和精簡教學理念能夠流傳至今,更加能體現出其淵博之處,蘇式課堂在此基礎上吸收其精華,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二)傳統教育方法充實蘇式課堂
北宋太學初創時影響較大的教育家之一——胡瑗,在蘇湖兩地進行教學時,為了改變當時崇尚辭賦的學風,在學校中設經義齋和治事齋,根據學生特長和愛好分齋而教,建立了一套完整、新穎的教學方法,史稱“蘇湖教法”。由于蘇州當地“重學”風氣盛行,從學者達數千人,實行個別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地的教育需求,教學者只能采用分齋集體教學的方法,且教學方法不再單一,變得更加多元化[3]。
蘇州第十中學將“蘇湖教法”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進行了創新和運用。該校擁有豐富的課程、多元的活動,并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充分認識自我和發展自我的條件,這與新高考體現學生個性發展、自主選擇和揚長教育的方向不謀而合[4]。學生在完成自己主要學科學習的同時,還可以選擇其他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或活動,這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可見,多元教學法符合新時代教育多元化的特征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蘇湖教法”中提倡將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集中起來一起學習,以學生的自主研討為主要手段,同時教師加以輔導和幫助。這種教學方法,就是“自學輔導法”[5]。其出發點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防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被顛倒,意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二是在學生自學的同時,教師要加以必要的輔導,以此解決學生在探索中的困難,以及減少時間、精力的不必要浪費。
“自學輔導法”在蘇式課堂中有著進一步的運用。“蘇式教育”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不教之教。而教師如何在合適的時機給學生一定的啟發讓其自主學習,是尤為重要的。以“自學輔導法”為基礎,衍生出蘇式課堂中的“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的主要意義在于,讓學生能夠主動研究和思考問題,并且在探索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形成以生生互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法。
“根深而枝葉茂”,一棵樹想要枝葉茂盛,必定離不開深入泥土的樹根。蘇式教育、蘇式課堂的基礎在于淵博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流傳和延續。不論古代還是當代,教育名家們都在竭盡所能地發揚優秀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這都為蘇式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靈動——蘇式教育之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拘束,不僵化,因勢而變,萬物可含,這是蘇州水的靈魂。水土養人,在江南水文化的浸潤下,蘇式教育堅持做“靈動”的教育。銳意創新,交流融合,這是蘇式教育能夠不斷發展的“源頭活水”,是蘇式教育的魂。
(一)創新教育手段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蘇式教育的“靈”,是不僵化、不呆滯,體現在對時代變化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敏銳捕捉。區別于傳統課堂中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導者身份,蘇式教育中的教師是知識的引導者,并創新地提出了“不教之教、學以再學”的蘇式課堂核心,致力于構建“幫著學生學”的真實性、交互性、生成性課堂,充分尊重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開設個性化課程,為學生提供“精準教育”[6]。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必須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圍繞“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這個目標,蘇州各個學段的學校也創新地與高校或者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打破教育邊界。例如,被譽為“最中國”的學校——蘇州市第十中學,就積極與中科大合辦夏令營,與蘇州大學合作啟動先修課程。除開闊學生視野,給予學生更廣泛的選擇外,與高校合作這樣的創新合作方式,也為學生個性化的精深發展提供了更專業的指導人員和平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