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摘 要:隨著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廣泛使用,文言文部分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變化,隨之而來的便是文言文知識的考查在中考試卷中的相關變化。這也要求一線教師在改變文言文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能夠基于部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的理念及文言文相關變化重新思考部編本文言文教學的相關策略,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知文達意”“漸入佳境”,在掌握實用知識的同時,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文言文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4-0054-02
引 言
2016年秋,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部分地區開始推廣使用,為我們呈現出不一樣的新教材,其無論在外形還是在內容上,都與人教版老教材有著不同程度的區別,當然文言文部分變化也是比較大的。隨之而來的2019年南京市語文中考卷基于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命題,在文言文知識的考查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下面筆者就其變化進行了相關梳理。
一、部編本“穩中求變”的文言文選文
部編本教材的文言文選文較人教版教材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首先,文言文的篇數有所增加,初中古詩文占比的提高體現了部編本語文教材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靈敏度和感知度。其次,從選文篇目上來看,部編本教材保留了人教版中一部分文章,也刪除了一些,另外又增加了7篇,這些選文在體現文質兼美特點的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的要求。
另外,在選文的編排上,除基于學生的能力呈現層級推進外,部編本教材也很注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影響。例如,七年級的整套教材都是采用文言文和白話文混編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同時,由淺入深的安排也有利于培養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選文的內容也是匠心獨具,七年級上冊選擇了《世說新語》,敘述了幾個孩子的相關故事,趣味性極強;《論語》的篇章又在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從側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經典的魅力不斷感染著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諸葛亮的《誡子書》清晰地呈現了一位父親教育孩子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人生態度,給初一的學生帶來了啟示。初中階段各年級對學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七年級對文言文要求“反復誦讀”“借助注釋,把握課文大意”即可,八年級要求就發生了改變,需要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到了九年級要求就更高了。
同時綜觀部編本教材的文言文很容易便發現,它采用了單元主題的模式,同一單元的選文大部分有相類似的主題,如游記、講述相關道理等,這一特點在八年級和九年級教材中尤為明顯。
長期以來,文言文的教學受考試的影響,都遵循舊的模式,教師往往只注重“言”而忽視了“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演變成了翻譯表演,即字詞、句子、文章的翻譯,對于文言文掌握與否的評判就是會不會背誦,會不會默寫出相關的語句。但是隨著教材的改變,試卷中對文言文的考查也發生了改變[1]。例如,2019年南京市中考試卷在“讀一本書,覽一座城”的主題活動下,將古詩《夢賞心亭》和文言文《賞心亭記》結合到一起來考查,針對文言文考查了一個句子的翻譯和結合文章內容摘錄原文句子填空兩種題型,沒有了解釋文言詞語,減少了翻譯句子的數量。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部編本教材的文言文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面對部編本教材中文言文的新變化、新要求,如何利用好新教材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引導學生“知文達意”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教師去思考。
二、部編本“知文達意”的文言文教學
(一)“明確主題”式引導
雖然部編本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呈現出一定的梯度,但是從整體上對所選文言文進行探究不難發現,不同層級的文言文之間是有著主題的相關性的。例如,七年級上冊的《詠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三峽》《與朱元思書》、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桃花源記》《小石潭記》、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岳陽樓記》《湖心亭看雪》等篇目,有的是在同一單元的同一主題下,有的則已經跨越了年級,但這些文章都涉及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自然之景中寄托了個人的思想與情懷,同時給我們呈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在教學這些文言文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其形成熱愛自然的良好品質。又如,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十二章》、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八年級上冊的《富貴不能淫》等篇目能夠引導學生勤奮好學,找準學習方法,在精神上培養學生堅強剛毅的品質,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另外,還有八年級上冊的《周亞夫軍細柳》、八年級下冊的《大道之行也》、九年級上冊的《岳陽樓記》、九年級下冊的《唐雎不辱使命》《曹劌論戰》《出師表》等篇目,又體現了一代代謀臣的忠君之心,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樹立“主題意識”,對具有相似主題的文言文進行有意識的前后勾連,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主題,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2]。
(二)“整體閱讀”式感知
傳統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以教師帶著學生翻譯文言詞語、文言句子為主要內容,偶爾穿插講述一些文言知識和常識,因此,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也只是支離破碎的文言解釋和常識。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文言文失去學習興趣。
然而,文言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并非記住文言詞語解釋和相關知識,而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部編本教材對文言文有所改編的背景下,教師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顯然是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因此,教師必須越過基本翻譯,帶領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讓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題、感悟文章意境、豐富情感體驗。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產生了美好的情感體驗,自然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喜歡上文言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