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井冠華
摘要:借助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做法。可以利用鄉土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地方歷史文化遺跡,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借助寫法相似的鄉土文化作品,強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拓展延伸,補足作品形象。
關鍵詞:鄉土文化;文言文教學;興趣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學生不喜歡文言文也是事實。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且必須解決的難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這一闡述為筆者解決文言文教學這一難題打開了一扇窗。
一、利用鄉土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對故事的喜愛是人類的天性,而熟悉親切的鄉土故事則更容易吸引學生。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如果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引入鄉土故事,就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興味十足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學習《陳情表》一文時,我問了一個問題:同學們知道全國最長的村名叫什么嗎?學生都說不知道。我就告訴學生,全國最長的村名叫“鞭打蘆花車牛返村”,而這個村子就位于我們宿州市蕭縣杜樓鎮。學生很是驚奇。接著我就把“鞭打蘆花”的故事講了一下,讓學生了解我們宿州先賢閔子騫的孝行故事。由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閔子騫的故事導入新課,既與《陳情表》中李密的孝行巧妙銜接,讓學生很有興致地開始了本課的學習,也讓學生了解到家鄉厚實的文化底蘊,進而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利用地方歷史文化遺跡,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
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如果能適時利用地方歷史文化遺跡,補充一些學生熟悉的內容,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常常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過秦論》一文篇幅較長,內容較難,學生不喜歡聽,課堂氣氛很沉悶。在講到第三段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我把事先寫好的一段話用多媒體展示出來:
大澤首義,天下轟動,“魚腹丹書”、“篝火狐鳴”,民間傳說至今流傳;陳涉稱王,萬民景從,“涉故臺”“柘龍樹”“龍眼井”,歷史古跡風貌猶存。陳勝起義雖然從起事到失敗只經歷了六個月的時間,但是他號召和鼓舞了各地各階層民眾的反秦斗爭,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朝的統治。正如司馬遷所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義旗動天地,豐碑昭日月”,這是宿州人民的驕傲,也是大澤鄉風雨滄桑的歷史見證。
學生讀了這段話,馬上就紛紛議論起來。學生在高一時都進行過徒步拉練,到過宿州市著名的歷史遺跡涉故臺,因而對涉故臺非常熟悉。我有意識地把涉故臺引入課堂,就是用學生熟悉的事情來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大澤鄉起義的歷史價值。
三、借助寫法相似的鄉土文化作品,強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項脊軒志》結尾寫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一古代散文中最著名的結尾,平淡中蘊含了作者多少的凄惻感傷。昔日新婚燕爾,憑幾讀書;而今斯人已去,此樹獨留。多少傷痛和愛意都濃縮在了這“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中!
為強化學生對這一精彩結尾的理解,我又補充了白居易的一首詩進行比較鑒賞。白居易從11歲至33歲,曾在宿州符離生活了22年,這里是他的第二故鄉。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病逝于襄陽,白居易料理喪事后,護送家人回到宿州符離毓村時觸景生情,寫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一詩:“欲入中門淚滿襟,庭花無主兩回春。軒窗簾幕皆依舊,只是堂前欠一人。”這首詩語言雖平淡自然,但字字出于肺腑。庭花無主,寂寞開放,簾窗依舊,老父長辭,作者只能睹物思人,淚滿衣襟。兩個作品,一為散文,一為詩歌,體裁雖然不同,但都是情到深處語至淺,都在看似平常的內容中寄寓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嘆和至真至深的思念,讓人讀之如臨其境,品之余味無窮。
四、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拓展延伸,補足作品形象
《項羽之死》中對虞姬的描寫著墨不多,形象塑造并不完整。但霸王別姬的故事卻植根于學生的心里,因為垓下之戰就發生在宿州市靈璧縣東南,虞姬墓就位于靈璧縣城東。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應該抓住這個向課外拓展延伸的契機,力求把虞姬的形象補充完整。我向學生展示了兩則材料: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用西漢雜史《楚漢春秋》的記述說,當項羽歌罷,虞姬相和的詩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相傳虞姬自刎后的來年春天,墓地周圍長出一種奇異的野花,花色殷紅,人們都說是虞姬的鮮血染紅,并賦予此花一個冷艷的名稱:虞美人。清代許氏有詩《虞美人》:“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
通過上述材料,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勾勒虞姬的形象。學生興致很高,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快,虞姬這樣一位為鼓勵君王突圍,從容拔劍自刎,且具有柔腸俠骨、碧血丹心、冰雪節操的奇女子形象就清晰地呈現在了學生的眼前。這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
對學生來說,離他們最近的、最熟悉的且感覺最為親切的當為鄉土文化資源,因為這最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與心理需求。因此,借助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做法。
作者簡介:王敏(1979— ),男,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選修課教學、作文教學、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