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提出是對歷史教學要從哪些方面入手,以及如何落到實處的綱領性指導。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中學生好奇心重、探究欲強的特點,初中歷史教學應以部編教材為根基,同時融合鄉土歷史,從學生身邊的歷史入手,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助力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初中歷史;鄉土歷史教學;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2-0083-02
引 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素養,體現了個人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追求,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初中階段是中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時刻緊抓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歷史不是簡單的說教。那么,如何讓歷史和現實發生某些聯系,讓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水到渠成呢?
一、結合鄉土歷史資源,落實家國情懷素養
“鄉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本鄉本土”。鄉土是我們出生、長大、生活的地方,我們對其有著深厚而自然的感情。鄉土歷史教學是指各級各類學校以本地方、本民族的歷史為內容的教學活動[1]。鄉土歷史教學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且為學生所熟悉,因為其教學內容來源于他們長大、生活的地方。通過對鄉土歷史的學習,學生會產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進而熱愛祖國,這對切實落實初中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培養,加強初中生對家鄉的心理認同感大有裨益。
(一)結合部編教材,融合鄉土歷史,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內容大多發生在距學生生活比較久遠的時代,學生對其不太感興趣。如果歷史與現實發生了某種聯系,特別是與學生自身產生了某種關聯,他們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在歷史課堂中引入鄉土歷史,能夠拉近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部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時,部編初中歷史教材中與文天祥相關的內容有兩處,第一處為“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擁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員,繼續展開抗元斗爭。”第二處在這節課的知識拓展部分,以非常簡潔明了的文字介紹了文天祥的抗元過程。文天祥與寶安有著千絲萬縷的連聯,生活在寶安的文氏后人就是文天祥后代的一支。為紀念和歌頌文天祥的忠肝義膽,寶安文氏后人建立了文氏大宗祠。該祠位于寶安松崗街道東方村,于2003年被寶安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針對有歷史遺跡的鄉土歷史,筆者采取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步走的教學模式。在講授本課前,筆者帶領學生參觀松崗街道東方村的文氏宗祠,讓他們直觀感受宗祠,領悟其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在教學本課時,筆者還設置了“我與文天祥”的故事分享會。最后,筆者布置了課后作業“以歷史的角度看文氏族譜”。從帶領學生直觀感受歷史,到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深入理解歷史,再到布置開放性作業,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直觀、系統地了解了文天祥及松崗文氏的發展歷史。通過補充文天祥的鄉土歷史教學,使歷史人物更加生動,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天祥,學習他熱愛祖國的精神、不怕犧牲的英雄氣魄,形成了一種先帶領學生參觀、了解相應的歷史古跡,或者訪問對應的人物,增強學生的主觀感受,再通過教材學習,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價值判斷,最后通過多種形式(思維導圖、故事分享、讀書交流)鞏固學習成果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在整理部編歷史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筆者結合寶安鄉土歷史開展教學的課程,見表1。
(二)關注歷史教學,開設校本課程,助力學生發展
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為寶安區教育局直屬的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孝德學校的名字包含了深厚的歷史韻味:居家行孝,處世據德,謂之孝德。孝德學校毗鄰“上合孝德園”,孝德園是為紀念南粵孝子黃舒所立,孝德學校的名稱緣起于此。
作為孝德學校的歷史教師,筆者利用學校的鄉土歷史特色,利用每周校本課程時間開設了“傳孝德、行天下”課程。課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孝德文化概述;第二階段:孝德園與寶安;第三階段:新時代中學生如何學習和弘揚孝德文化。課程以學知識、講故事、做實事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采取歷史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路線。具體課程設計如下:
(1)課程目標:弘揚中國優秀孝德文化,了解中國孝德經典故事,營造居家行孝、處世據德的良好孝德教育氛圍,落實孝德到實際行動,培養學生愛家、愛國、孝順父母的家國情懷素養,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課程內容(見表2)。
“傳孝德、行天下”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知孝知德、行孝行德,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家、愛校、愛寶安、愛祖國的情感。
(三)利用重大節日,開展鄉土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每年的春節、端午節、建黨節、建軍節和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都是開展鄉土歷史教學的好時機。結合寶安是廣東較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在每年的七一建黨節前后、在學生入團前后,筆者抓住時機,充分利用此鄉土資源開展歷史教學。中共寶安縣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館就坐落于燕羅街道燕川社區素白陳公祠內。這次會議是大革命時期,深圳寶安地區中共黨組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召開的黨代會,在深圳黨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每年的建黨節前后,筆者都會開展寶安“一大”鄉土歷史教學,以參觀學習的方式,帶領學生到寶安“一大”紀念館,感受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并結合手抄報、課前3分鐘演講比賽、每天踐行革命精神一小事等多種形式將革命先輩的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落實到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二、結合鄉土歷史資源、落實家國情懷素養的意義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素質教育的落實,都要求歷史教學不能培養“死讀書”和“讀死書”的中學生,而是要培養心懷天下、愛國愛家、具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新時代中學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可以讓歷史生動起來,讓學生的情感有物可發、有處可發。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是學生發展的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裨益。鄉土歷史大多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有助于學生體會學習歷史的作用和樂趣,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并能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應從學生和寶安的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和寶安源遠流長的深厚人文歷史和革命歷史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細節處入手,讓歷史課堂活起來,讓歷史照進現實。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是落實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需要。家國情懷包含對國家和家鄉的歸屬感、認可感與責任感。對國家和家鄉的歸屬感是通過對國家的認可感和責任感來實現的。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國家和家鄉持有高度的認可,并對之有高度的責任感,才會真正從內心深處找到歸屬。對國家的認可,就是要認可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發展方向,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時關注中國發展實際,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未來結合起來,形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
結 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利于歷史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進而關心家庭、社會和國家,富有責任感,將中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茹靚靚(1982.5—),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曾獲區級“初中教學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