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對學生的謀篇布局能力和表達能力要求較高。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難以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思考字、詞、句的應用,這導致他們寫出的作文缺乏生命力和生活氣息,往往只是詞匯的簡單組接,不僅難以充分體現寫作教學的重要價值及意義,還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寫作訓練策略的創新及改革顯得非常關鍵。高中語文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思路及方向,了解不同的寫作類型及要求,掌握恰當可行的訓練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將契合學生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訓練策略融入寫作課堂,在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寫作的行為習慣。其中,材料議論文寫作是比較常見的寫作類型。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解讀材料議論文寫作的技巧及要求,以審題立意訓練策略為核心,讓學生能夠抓住寫作的方向及重點,進而寫出高質量的作文,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下提高個人寫作能力及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審題立意;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2-0050-02
引 言
材料議論文寫作,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重點和核心。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通過分析不同類型作文的寫作要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及能力,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寫作水平選擇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策略。其中,審題立意是寫作的第一步。學生只有加深對題目的理解,了解寫作的具體要求,才能夠寫出符合題意的文章。語文教師需要注重不同寫作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寫作水平,以此給予學生恰當、可行的輔導,讓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適合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一、高中語文材料應用文寫作教學目標
(一)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和欲望
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傳統的作文命題方式備受詬病。通過對以往高考命題式作文的分析及研究,不難發現,這種寫作方式和要求,難以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和欲望。學生常常疲于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文作業,個人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得不到提升。為了避免這一不足,教師需要重新調整寫作教學的思路。
(二)作文審題更加豐富和多元
當前,新材料作文形式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與傳統的材料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形式更為豐富和多元,沒有規定具體的寫作主題,而是給出一段材料讓學生自由發揮,學生的寫作范圍較廣。在完成材料閱讀后,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并且能夠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其中,精準審題和作文立意最為關鍵[1]。學術界在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時明確提出,高中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與傳統的材料作文相比,這種作文的要求更高,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閱讀理解、素材選擇及知識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培養信息收集能力和關鍵信息提取能力
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迅速審題、準確立意,避免脫離材料的意思。寫作主題的延伸及拓展比較復雜,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和審題的過程中,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關鍵信息提取能力,主動升華寫作的主旨和思想。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高中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教學明確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其中學生的創意表達和深刻說理最為關鍵。但是,結合實踐調查不難發現,高中生的學習經驗及寫作水平有限,在審題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偏差,難以保障立意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對此,語文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方向上的指引,在提高學生審題能力的同時,重新調整訓練策略,以寫作審題立意訓練為核心,真正實現寫作教學的有的放矢。
二、高中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審題立意訓練策略
高中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難度偏高,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有的學生學習經驗不足,在審題立意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偏差,難以抓住材料中的核心主旨和大意,所寫出來的文章偏離材料主題。對此,語文教師需要著眼于這一現實條件,以審題立意訓練為重點,采取創造性的訓練策略培養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加深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及認知,保障學生能夠寫出主題明確的優質文章。
(一)分清主次關系
與其他寫作類型相比,材料議論文寫作的要求更高,對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及謀篇布局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許多語文材料應用文寫作中所包含的材料信息較為豐富,同時這些材料中涉及的層次較為多元。學生難以準確把握材料的核心含義及情感態度傾向,在寫作的過程中無法明確寫作方向和思路,出現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最終導致闡述的問題不夠深刻[2]。
對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結合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全過程,關注材料議論文寫作的特殊要求,引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迅速厘清材料中的主次關系,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關注材料的發展脈絡,抓住其中的主旨及核心要素,這樣才能夠盡量避免偏離主題。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保證大體教學方向的同時,以主次關系的分析為核心,留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和關鍵信息提取能力,讓學生在材料分析及審題立意的過程中抓住核心概念,進而實現高效寫作。
例如,地鐵靠站停穩后,有一位婦女抱著孩子上車,一位年輕的戴眼鏡的女生主動讓出自己的座位。這位婦女對女生說:“不用,小孩可以站著,謝謝你!”兩人互相謙讓,非常和諧。這時,一位衣著非常時尚的婦女馬上坐下,并且和自己的女兒說:“快點過來,媽媽幫你搶到座位了。”這則材料包含三個人物,情感傾向有所區別,這名年輕女孩的精神值得肯定,非常樂于助人,抱小孩的婦女也懂得謙讓,但是這位衣著光鮮的時尚少婦的行為讓人不解。通過對這則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敘述的角度比較豐富,每個角度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切入點。但是,在反復審題時不難發現,材料的重心比較明顯,學生可以以時尚少婦的爭搶行為為重點和突破口進行寫作,這樣能夠盡量避免偏題。
(二)運用關鍵詞句
高中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審題立意訓練的難度偏高,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審題立意主要以主題內容的分析為基礎,以核心思想的界定為靈魂,在保障主題明確的基礎上積極升華主題,這樣才能寫出優質的文章。其中,真情實感的融入最為關鍵。這也是衡量作文質量的基礎。要想寫出生動、接地氣的文章,學生必須要注重個人真情實感的流露,關注情感元素的應用要求及技巧,實現與讀者的情感共鳴,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學生在閱讀材料時,可以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進行主動聯想和發散思維,分析材料所涉及的社會生活現實,根據個人的理解及領悟展開寫作。因此,精準立意和精準審題必不可少。
教師可以以關鍵詞句的分析為重點和出發點,挑選出主旨明確且情感傾向較為突出的中心詞句,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日常寫作訓練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提煉出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通過發散個人的思維和發揮主動聯想能力,進而實現準確立意和準確審題[3]。不同的學生,其審題立意能力及領悟能力有所區別。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實現舉一反三。
例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著名的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記者問貝利:“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呢?”貝利說:“下一個球。”當貝利的名氣越來越大并且成為世界著名“球王”時,這名記者又采訪了貝利,并問貝利:“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呢?”貝利回答:“下一個”。在這則材料作文中,“下一個”是關鍵詞。通過對這三個字的分析可以看出貝利勇于探索的精神,他永遠不滿足于現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個關鍵詞進行分析,提煉出材料傳達的不斷創新和不斷攀登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材料的主旨大意,進而實現精準審題和精準立意。
(三)多角度訓練
多角度訓練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不同材料的語句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而且萬事萬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多角度訓練方式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正向和反向思考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寫作的突破口。其中,反向角度能夠讓學生通過對敘述對象的剖析及研究了解內在原因,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判斷;從正面角度來看,教師可以以經驗教訓的吸收和總結為主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啟示和引導。如果材料比較復雜,教師就需要適當地梳理思路,以多個觀點的簡單提煉為重點,選擇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材料重點,并以此作為寫作的論點,讓學生自由發散思維[4]。
很多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寫作能力還有待提升。這也導致學生在寫作材料議論文時無法抓住重點,出現難以取舍關鍵內容的情況。教師應以正向寫作為主,鼓勵學生主動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深入剖析材料的內在價值,并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實現思維的拓展和延伸,保障自己寫出的文章能夠獲得讀者的青睞,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材料議論文寫作審題立意訓練給教師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語文教師需要注重經驗積累和總結反思,了解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表現情況,找準審題立意訓練策略的突破口,堅持站在學生的角度調整訓練方向和策略,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種類型的作文有深刻的理解,進而主動實現以手寫我心。
結 語
語文材料議論文寫作審題立意訓練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注重對不同細節和要素的分析,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分清材料中的主次關系,注重關鍵詞句的運用及研究,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主動完成個人的訓練任務,進而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技巧。
[參考文獻]
馬文靜.高中課堂議論文共生寫作教學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0.
溫雅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9.
葉小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9.
李佳敏.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張盛(1981.10—),男,江蘇宜興人,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