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生 吳秋影


摘 要:2017年9月,小學一年級科學課在一片歡呼聲中回歸課堂。但自開課以來,各方反饋特別是有經驗的老教師都認為,要上好一堂一年級科學課并不簡單。本文在課例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三談教學設計,在情景創設、有趣評價、開放設計、材料保障等方面提出一年級科學課教學設計的幾點策略,以期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一年級;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2-0062-02
引 言
一年級科學課自開課以來,經常聽到授課教師叫苦不迭:準備材料多、課堂組織有困難;學生不會寫、不會畫,科學記錄無法開展;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會小組合作,探究效率大打折扣等。有人說,一年級的科學課就是要讓學生“玩”得開心。可是在讓學生“玩”得開心的同時,如何讓他們“玩”有所得呢?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哪里、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在“玩泥巴”一課中,筆者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課堂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努力讓學生在“玩”泥巴的過程中,“玩”得開心,收獲更多。
【第一次教學】
“玩泥巴”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的內容。教材從玩泥巴的需要出發,設計并安排了以下內容:挖泥土的活動取材,篩泥土的活動選材,活泥、捏泥的活動制作,泥塑燒制的資料學習或者操作活動再加工。
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為6~7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對事物的認識通常依靠的是直接感知。他們在美術課上或者課外活動中有一定的捏泥經驗,但是沒有詳細觀察過泥巴。
根據教材分析和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和年齡特點,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在課堂教學開始前,筆者通過播放視頻“小伙伴玩泥巴”,喚起一年級學生平時玩泥巴、捏橡皮泥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驅動學生自己動手捏一個泥巴造型。接著,筆者出示一盤土的照片,提問: “這些從田里取來的泥土,可以直接拿來捏造型嗎?”以引導學生觀察泥土。學生發現這些泥土表層有雜草、樹枝、小石子,還不能馬上用來捏造型,需要經歷揀、捻、篩的過程,才能得到適合捏泥巴造型的細土。
學生篩完細土,由筆者提供水,然后開始和泥巴,和好泥巴后開始捏造型。
最后,筆者拓展介紹泥土需要經過加工處理才能制成陶器、瓷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篩泥土時,用教材配套材料箱提供的三件套篩網(見圖2),出現了很多始料未及的問題:每次篩完后,學生掏篩網、換篩網浪費了很多時間;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講,能準確把篩網片卡進黑色槽里,需要費一定時間和力氣;同時,學生還需要把篩網片上留著的土倒到杯子里或者其他容器里,這又增加了學生做實驗的難度。教師也需要額外多備三個容器來放(見圖2);篩套比較淺,在篩的過程中,很多小組沒有控制好力度,把土撒出,出現原土與篩出的細土混雜在一起的現象。結果教學在混亂的篩泥土中結束,學生的實驗桌上一片狼藉,學生捏泥土造型的環節根本無法實現,更談不上教學目標的實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是保障探究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的前提。有結構的實驗材料首先要易于操作,不給學生的探究過程制造障礙。為了讓學生能更順利地篩泥土,筆者摒棄了配套篩網,用生活中常見的零食罐和錫紙制作了篩杯。篩杯可以減少教師備材料的數量,降低學生篩土的難度。學生透過透明的杯體可以看到杯子里土粒的大小,從而對“泥土由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組成”的概念有更直觀的認識。
微視頻具有短小、精悍、能凸顯教學重點的特點。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為了讓學生更順利地使用這套新的實驗材料,筆者還把揀、捻、篩的過程做成微視頻,以此吸引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持續專注于課堂。
整改完成后,筆者又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有了這樣一套新的實驗裝置及微課引導,筆者認為學生的操作會更簡便、科學,課堂秩序也會更加有序。但是,問題又來了!
課堂伊始,筆者用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但是集中焦點、驅動任務的作用還不夠突出,使學生陷入跟著教師的步伐走的境地。用什么教學方式可以集中焦點又能直接驅動學生,把學生內心想要玩泥巴、捏造型的熱情激發出來,變“要我捏”為“我想捏”?
不合理的材料出示,帶來了無序、低效的課堂。這節課的小組材料有很多,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課堂,筆者都是每個環節前才發材料,活動結束后收材料上來后再換另一些材料。可是,每個環節都出現有些小組把材料當作玩具,實驗完舍不得上交材料的現象。這樣一來,收材料、整頓課堂就耗費了較多時間。如果按環節分別放在1、2、3、4號學生的抽屜里,又怕他們會因為好奇把材料一次性全部掏出來。那么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什么辦法能讓學生探究完主動、快速地上交材料呢?
學生和泥需要水,但筆者怕他們在領的時候會灑出水來,因此,筆者把少量的水裝到有蓋的小瓶子里。雖然學生知道倒水時要一點點倒,但是在倒的時候還有很多小組一下子把水倒完,出現泥巴過稀的現象。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控制水量呢?
反復思考后,筆者又進行了第三次教學。
【第三次教學】
在這堂課的開始,筆者用學生熟悉、喜歡的小豬佩奇泥巴造型導入:“你想不想自己捏一個喜歡的造型?”由此集中焦點任務“捏造型”,從而引出一系列為捏造型而做的揀、捻、篩、活泥等活動,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水量的控制由水瓶換成了學生熟悉的針筒。看到刻度,他們潛意識里會一點點地擠出水,而不會一下子把水倒完。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可以體現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這一次,筆者拋掉之前的“小碎步”和“扶著走”,大膽地相信學生,把篩泥土、捏泥巴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大環節,放開手,給予學生約20分鐘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能有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來玩泥巴、捏造型。
“游戲教學”在于寓教于樂。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游戲教學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放環節的基礎上,筆者創設了“材料超市交換材料”游戲情景,讓學生做完一個活動就快速整理好材料,用舊材料到“超市”換下個環節使用的新材料,越早完成的小組可以越早交換到教師補充的泥土,快速捏完造型的小組又可以到材料“超市”再獎勵一份泥土。這樣類似游戲闖關的情景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其不再出現拖拉的情況,而是互相提醒、互相幫助,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每項活動。而在這個充足的探究時間段里,教師只是充當材料交換員、攝影師、幫助者。
基于三次試教“玩泥巴”,筆者意識到,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堂,用形式豐富且富有童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合理安排有結構的探究材料,引導他們主動探究,使其在“玩中學”。
(1)情景創設,引導學生“玩”。調動一年級學生主動“玩”的欲望,最主要在于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可通過魔術、游戲、小故事、懸念、問題等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探究興趣。
(2)有趣評價,激勵學生“玩”。三到六年級的科學課堂上,常見的評價方法是小組加星星、紅旗、分數等。但對于剛從幼兒園跨入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在幼兒園階段,他們都是以“玩”為主,更喜歡和接受富有趣味性的評價。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出更富有童趣、更好玩的評價方式來激發他們“玩”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課題,選擇綠葉、花朵、水珠、氣球、太陽、蝸牛等富有童趣的圖案來作為小組的評價媒介[1]。
(3)開放課堂,保證學生“玩”。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如何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玩”的時間和空間呢?“小碎步”的活動雖然有利于教師調控課堂,但“大步伐”的探究活動更考驗學生的能力,更能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從而讓他們在“玩”中提升科學素養。
(4)有結構材料,保障學生“玩”。在探究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典型、合適、有結構的探究材料,是學生實驗探究能夠成功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案例中,筆者幾經琢磨,制作透明篩杯,選擇針筒等材料,為學生順利地“玩”提供了條件。
結 語
總之,面對小學低學段學生,我們不要擔心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無所作為,也不能因為科學探究在時效上的局限,而放棄其基本的科學實踐方式——探究,而應采用一種更寬容、更細心、更智慧的交互和啟迪的方式,讓學生的探究更充分、扎實、全面。
[參考文獻]
張軍,金娜.讓一年級科學課充滿童趣[J].科學課,2018(03):14.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實驗記錄小數據對教學策略的服務——以一年級為例”(課題批準號:Fjjgzx18-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景生(1970.9—),男,福建廈門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廈門市優秀教師。
吳秋影(1987.7—),女,福建惠安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