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艷
摘 要:歌唱是音樂的表達形式,歌唱也是最容易表達思想情感的音樂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礎,更高層次的音樂教育就能夠得以發展。只有人聲——這個人們生而有之的、最優美的樂器,才使音樂成為每個人的沃土。歌唱是普及音樂教育切實可行又有實效的途徑。歌唱所產生的社會性作用,是音樂教育目的的一個重要方面。高中歌唱模塊的重要任務是以歌唱表演為媒介,進而引導學生在歌唱實踐中進行音樂藝術創作。因此,歌唱模塊的重點還應該是歌唱,歌唱模塊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研究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9-0079-02
一、高中音樂歌唱模塊開設的實踐意義
高中音樂歌唱模塊的內容有三個:一是演唱歌曲;二是欣賞音樂;三是音樂知識與技能。歌唱模塊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研究要實現以下目標。
一是在課標中,合唱這項教學內容居于整個歌唱教學模塊的首要位置。
第一,21世紀是一個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紀,而這種競爭突出表現在人才競爭方面。因此,我們國家把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一項戰略性的教育任務。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備高度的合作精神和社會參與意識。高中音樂課程義不容辭地要擔當起這種培養人的責任。可以說,培養國家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成為高中合唱教學必須承擔的教育責任。
第二,歌唱課天然地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際間的感情溝通及合作交流,而合唱課在這方面的優勢則表現得尤為突出。合唱藝術需要在演唱上做到旋律、節奏準確,音色融合、統一,咬字、吐字清晰,聲部間要和諧、均衡等,這一切要求參與合唱的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強烈的責任心,還要具有高度合作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學習、表演合唱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
第三,在單位時間里,學生的參與概率和學習功效要比重唱、獨唱大,教師教學的對象和施教的功能也會比較多。
二是在藝術上,重唱對演唱者的歌唱素養及表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它要求參與重唱的每一個人不僅能獨立地承擔一個聲部的演唱任務,還要與同伴配合默契,做到聲部間相互和諧、彼此統一。
三是獨唱教學要求演唱者“能夠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題材及風格,并能依據自己的聲音特點,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唱能力,還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理解作品藝術真諦的能力。除此以外,由于教學形式上的需要,師生之間往往采用一對一的活動方式,因而在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上,對具有一定音樂特長和將來愿意從事專業音樂工作的學生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二、高中歌唱模塊的教學方法
高中歌唱模塊面臨的重要任務是以歌唱表演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歌唱實踐中進行音樂藝術創作。因此,歌唱模塊的重點還應該是歌唱。歌唱模塊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研究勢在必行。如何實現預期的目標,如何針對模塊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需要認真思考和精心安排。
(一)樹立正確的教材使用觀
第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可選取教材中最有利于教學的部分材料開展教學。在教學第二單元《贊美祖國》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教材之外學生熟悉的《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兩曲教學,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更易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第二,可重組教材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次序,甚至可以對多個內容同時教學。比如,第四單元《世界之光》和第六單元《感受經典》可以放在一起鑒賞和歌唱,使學生更加理解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
第三,可拓展教材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自身擁有的資源情況,適當補充一些與學生現實音樂生活息息相關的鮮活的歌唱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 在第七單元《濃郁鄉情》一課中,教師可不局限于教材的兩首作品,而引導啟發學生搜索更多的描繪“鄉情”的歌曲,比如《思戀》《我的家鄉沂蒙山》等。
(二)采取“集中欣賞”和“結合欣賞”兩種形式
歌唱模塊中的“欣賞”教學,教師可采取“集中欣賞”和“結合欣賞”兩種形式。“集中欣賞”即由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就歌唱中某一內容集中組材欣賞。如“感受合唱經典”“無伴奏合唱作品賞析”“童聲合唱的藝術”“五彩繽紛的演唱形式”“獨唱的魅力”等。“結合欣賞”即在進行演唱實踐時結合排練曲目進行賞析。音樂課標中對歌唱模塊的教學建議是這樣的:排練合唱曲時要引導學生對作品整體感受與體驗。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排練曲目,讓學生熟悉了解作品的表現特點,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感受音樂作品的美,體會和諧統一的合唱音色,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又能為更好地表現歌曲打下基礎。同時,表演又是強化音樂理解力和音樂體驗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將兩者有機融合,能發揮教學的最大作用,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與表現能力共同提高。 本學期我們嘗試排練了混聲合唱壯族民歌改編的《水母雞》、英文歌曲sing sing sing以及女生合唱《木葉吹呀吹》和《牛背上的花喜鵲》,從排練初始對聲音的嚴格要求,到后來對歌曲情感的處理,以及參加演出和比賽時對表演能力的鍛煉,的確是將課堂教學和音樂體驗有效地結合了起來,既愉悅了身心,又提高了歌唱者和欣賞者的審美修養。
(三)注重學習與提高演唱技能
高中音樂教材歌唱模塊中的演唱技巧的學習受各種條件的影響,如學生的嗓音條件、學習基礎、對演唱方式興趣偏好;學習的周期較短(18課時);“一對多”的學習方式;等等。在學習歌唱模塊的演唱技能中,學生確實面臨較多的問題和困難。在這樣一種受諸多條件限制的演唱技能學習過程中,學生應以最基礎的演唱技能學習為主,基本做到: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有氣息支持的發聲、圓潤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地歌唱。學生在演唱技能的學習中應盡量做到三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