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
一口氣看完了《隱秘的角落》。向來不會為了電視情節落淚的我,竟然因為看到朱朝陽的媽媽逼朱朝陽喝牛奶而哭起來。
一個很隱秘的淚點。也許是因為他讓我想起無數個曾經被父母的愛逼到角落無處遁逃的瞬間。
我的生活從小在別人眼里就是很幸福很安穩的。早上書包里永遠有熱豆漿,頭上永遠有不重樣的發卡,校服領口永遠潔凈,放學永遠不會跟那群所謂的壞小孩兒出去撒野……
“不是誰家都像咱家這樣快樂、和睦,你是沒有見過那些天天吵架的家庭。”我媽頗為自豪地告訴我,“也不是誰家的小孩兒都像我女兒這樣聽話,媽媽太幸運了,能有你這么好的女兒。”
快樂、和睦,回憶起童年總該是美好的。可是我的記憶似乎總和他們的描述有出入。忘了喝豆漿放學回家后被媽媽罵,最后只好把已經結成渣渣的豆漿喝掉;發卡清一色是媽媽挑選的,如果拒絕就會被說是一個耍小脾氣的女孩;媽媽洗衣服的時候都會搬出那套“我不知道她做家務多辛苦,天天給我洗衣做飯”的言論;放學如果晚回家就等同于走上邪路,和同學約好出去玩兒也會被擔心是結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
“媽媽不是管得太多,是你還太小,世界觀還沒樹立起來,多少孩子就是因為家長沒管好走偏了的?你看××,他家自由,什么都由著他,現在成了什么樣?等你長大就懂了。”
她總是語重心長,氣場卻不給別人留有疑問和反駁的余地,顯得我沒能理解她的用心良苦。因此我也沒有勇氣問,我的世界觀同我戴什么樣的發卡究竟有什么關系。
我媽最擅長說教,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經據典,又結合生活實例,是上好的議論文。在她永遠不敗的道理面前,我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目復一目過著我中規中矩的人生。
只有一次,是同學孟孟過生日,邀請我去她家一起吃飯。
“等我回家問問我媽。”我這樣回答。
“啊J還得你媽同意啊?”
那時我已經初三了。和他們能夠一起約打球、約逛街、約看書的周末相比,我的周末幾乎總是宅在家里,坐在書桌前學習、看書、發呆。
“出去玩一玩?”媽媽偶爾會問我。然而那時我已經開始學會聽話外音,甚至漸漸成了一種病:他們稍微表達出一點異樣的語氣,我都要反省是不是做錯了什么事情;他們任何一句提問,我都要仔細揣摩。
所以我總是回答:“不啦,下午想看書呢。”
“嗯,我女兒就是懂事。”
就像是壓抑很久的心情突然被引爆,因為孟孟那一句話,我立刻同意了。“好,那我周六去給你過生目。”
不出意外,回家跟父母說起這件事,即使我語氣很小心,換來的仍然是他們驟然改變的臉色。
“媽媽不是不讓你出去玩,但是你得告訴爸爸媽媽。”
“那我現在告訴你們啦!”
“你要上她家,你知道她爸爸媽媽都是做什么的?怎么去,怎么回來?媽媽不放心啊。你對人家還不熟,以后不能這么隨隨便便就答應去別人家。這是你已經答應了,爸爸媽媽不能攔著你,不然好像我們讓你不守信用似的……以后不能這樣了。她家在哪?你什么時候去?我跟你一起去。”
孟孟開門看到我和我媽的那一刻,我和她顯然都很窘迫。她家里已經到了幾位同學了,我們站在門口,她迷惑地看看我,我無助地看著她,倒是我媽好像絲毫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出現有多突兀,就在旁邊站著,得體地笑著,用哄小孩兒般的語調祝她生日快樂。
我終究沒有留下來參加生日聚會,扯謊說我媽要帶我出門,撂下禮物便落荒而逃。
“你是不是覺得媽媽的關心多余?”出了門,我媽略帶嗔怒地問我。
那天很熱,熱得我忍眼淚很辛苦。
可我已經被變成很懂事的小孩兒,于是過了很久,我說:“沒有啊。”
高中和朋友聊到小孩子,我說我特別喜歡酷酷的小姑娘,如果以后我有女兒,我就送她去學架子鼓,學街舞,做又美又酷的小姑娘,肯定比我有個性。隨后又被自己這種想法嚇了一跳——我這樣信誓旦旦,有沒有想過我未來的女兒愿不愿意這樣呢?我為她勾勒的樣子,與其說是她的未來,不如說是我沒能實現的人生吧?
我常常在深夜里埋怨他們不是很好的父母。這樣看來,我或許和他們的想法也沒什么不同。我不敢養小孩兒了,我怕我沒法成為合格的父母。
高考前,爸媽一本正經地承諾我,今后我是一個大人了,應該掌控自己的生活。我真的以為等我跨過18歲就解放了。
然而就在昨天準備出門逛街的時候,我媽突然很失望很委屈地看著我說:“你這套衣服不是很符合你的風格,媽媽一直希望你是小公主。我覺得你不適合這樣的衣服。”
于是我換下寬松的半袖和短褲,穿回了裙子。
“這多好看啊!哪有小姑娘成天穿得邋里邋遢的像個男孩子?我都不好意思和你一起出門。”
高考結束了,我18歲,仍然沒有穿衣自由。他們太懂得如何將一個人的自信摧毀得遍體鱗傷,用他們的愛將我一點點塑造成他們期待的理想模樣,稍有偏差便會被趕回來。
飯局上聊到孩子的話題,他們必定會當著別人的面數落我膽小沒主見,自己不會做事。我18年的人生里,前半段一直是爸媽一把抱起我走路,不給我自己走的機會,現在又一把扔下我,問我怎么不會自己走。
可是他們卻忘了,他們并沒有教我走路的過程啊!
熱豆漿、不重樣的發卡和潔凈的校服領口,是你家庭和睦的體現,是小伙伴心底里的口水,但同時卻是你心中隱隱的痛。這痛,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你隱隱感受到,想要把它撿起認真對待,但又被媽媽的語重心長給壓下去了。只一次反抗,便證明你足夠勇敢,可何嘗不是以失敗告終呢?因為你最終無法向孟孟證明你的聚會自由。
在媽媽眼里,你永遠是小孩兒,所以她要一直管你。而將這一切熬到18歲的你,最終沒能盼到,甚至連穿衣自由都不曾實現。于是,你失望了,令你更失望的是,那么多年的順從乖巧最后被認定為膽小沒主見。
媽媽一直都在給你魚,想要斷了你的魚路時卻埋怨你不會捕魚,可是她忘了她沒有教過你怎么捕魚啊!
聽過一句話:這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的愛。
前幾天看過一篇關于做父母的六種境界的文章,和你一起分享吧。
文中說第一境界的父母舍得給孩子花錢,認為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第二境界的父母舍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
第五境界的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一切家庭教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第六境界的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好在,你已經認識到了你還不會“漁”,這已經甩下那些一直想要從父母那里獲取“魚”的孩子好幾條街了。而且,你說如果你當了媽媽,你也會擔心自己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所以說,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如果,你能和老媽堅定執著地溝通,買一些書給老媽看看,或者必要的時候搬出爸爸來,同時多多向老媽傳達你已經有獨立管理自己的能力,讓老媽放心。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你離穿衣自由、豆漿自由、聚會自由會越來越接近。你會是一個自主、自力、自強的女孩的。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