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春
夏日的一個午后,預約的是高二文科班的女生,預約單上簡單寫著:近日來可能精神衰弱,睡眠上較有問題。
到了約定時間,女生如約而來,秀氣文靜,但略顯不安。坐定后初步交流,了解是第一次來咨詢,于是就咨詢的相關原則做了溝通,營造安全與信任感,試緩解她的不安與緊張。慢慢地她開始能輕松交流,說自己睡不覺,總是做噩夢,白天學習精神就恍惚,在意別人看法。交談中她屢次提及噩夢,但追問都做了什么夢時,她就避開不談或言及左右。交流一度陷入僵局難以推進。于是筆者想嘗試用意象對話療法打破僵局,建議她深呼吸讓自己放松,試著想象一下那曾引起不安的夢境。她首先條件反射說:“你不是要給我催眠吧?”消除她的顧慮后,取得充分的信任后,言語引導她自我放松,引導她去看“心房”。
“請閉上眼晴,做三個深呼吸,讓自己徹底放松。如果覺得放松了,請點點頭。”
“現在感覺到放松沒?”
來訪學生點點頭。
“好,現在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段上坡路上,你可以感受一下路邊的風景,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
來訪學生點點頭。
“在這段路的盡頭,有一間房子,你看到了嗎?”
“看到了。”
“那是一間怎樣的房子?”
“一間老房子,比較舊。”
“你慢慢走近它,它有門嗎?”
“有。”
“打得開嗎?”
“可以。”
“好,你把門打開,走進這房子。”
“你進去了嗎?”
“進去了。”
“房子里面有什么?”
“里面很簡單,一張桌子,一張長凳。”
“桌上有什么嗎?”
“沒有。”
“四周再看看,還有什么嗎?”
“沒什么。”
“地上有什么嗎?”
“有一團繩子。”
“怎樣的繩子?”
“麻繩,長長的揉成一團。”
“誰把它放這里的。”
“不知道。”
“看到它你有什么感覺?”
“沒什么感覺。”
“房子里還有別的東西嗎?”
“沒有。”
“房子有窗嗎?”
“有,很小。”
“光線怎樣,房子里亮嗎?”
“比較昏暗,不夠亮。”
“那你再仔細看看,房子里還有什么?”
“角落里有一個小門。”
“好,你試著走過去,用手推一推或拉一拉,門能打開嗎?”
“可以。”
“那你把門打開,走過去,看看門后是什么?”
停頓一會兒。
“你走過去了嗎?”
“過去了。”
“看到什么?”
“一段長廊,走過后進入一房間,比剛才的小。”
“這間房里有什么?”
“跟剛才差不多。沒什么特別的。”
“具體說說有什么?”
“房間中間有一張長凳。”
“怎樣的長凳?”
“就一般家里有的長長的凳子,有點兒舊了。”
“長凳上有誰坐過嗎?”
來訪學生情緒開始波動,眼淚開始流出。遞上紙巾,讓她情緒宣泄一下,繼續追問:
“長凳上坐過誰?”
“爺爺奶奶。”
“他們現在在嗎?”
“不在,走了。”
“走了是指過世了嗎?”
“嗯。”
來訪學生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什么時候走的,走的時候你在家嗎?”
“我初三的時候,他們過世我都不知道,都沒有送上山。我爸說怕影響我中考,就沒告訴我。”
“當你知道時,什么心情?”
沒說話,一直流淚。
“跟爺爺奶奶關系很好,對吧?”
“嗯。”
“所以爺爺奶奶走,你沒能送一程,很愧疚,是嗎?”
“嗯。”
“好,現在你已來到爺爺奶奶的房子,爺爺奶奶正坐在以前常坐的凳子上,你想對他們說什么嗎?”
思考了一會兒。
“我不知道該說什么,就是很難過。”
“你走過去,看看爺爺奶奶,他們是什么表情?”
“他們也很難過。”
“如果他們對你說話,他們會說什么?”
“不要哭,不要難過。”
“爺爺奶奶一定很愛護你。”
“嗯。”
“愛護你的爺爺奶奶一定希望你快快樂樂的,他們不希望你傷心難過。他們知道你沒能送他們是有原因的,他們不會怪你,也不希望你內疚。因為你內疚難過,他們也會難過。”
“嗯。”點點頭,情緒平靜了許多。
“好,那現在,走過去,靠著爺爺奶奶在長凳上坐一會兒。”
“現在感覺怎么樣?”
“舒服了,輕松了許多,胸口沒那么堵了。”
“好,好好體驗這種輕松舒服的感覺,記住這種感覺。如果覺得可以了,你點點頭。”
過了好一會兒,來訪者點點頭。
“好,現在帶著這種感覺,從長凳上起來,跟爺爺奶奶一一擁抱,一一告別,跟他們說你想說的。你可以說出聲,也可以心里說。”
來訪學生點點頭。
“如果告別好了,覺得可以了,請你再做三個深呼吸,然后慢慢睜開眼睛。”
意象對話“看心房”是一種心理投射,通過投射出來的意象,可以反映出來一個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反映他不能表達的情緒狀況。房子就是一個象征,象征當下的心理狀態,房子的呈現的各個物象,代表的就是自我狀態的各個方面。根據這個可以讓輔導者對來訪學生的自我狀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而且,意象對話有一個自我界限,它會給來訪學生適度的安全感,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知到什么,想反饋什么,是由來訪學生自己決定,一切的“象”都是由來訪學生的“心”產生的。輔導者圍繞房子及出現意象和來訪學生溝通感受,使學生調動潛意識的能量,打開自己的心結,完形自己的情感缺失的一角。
使用意象對話可以突破常規輔導方法局限,尤其對不善于直接交流、為莫名其狀的情緒困擾的學生來說特別適合。在意象對話中,結合呼吸放松法和冥想法,幫助來訪學生放下防御心,在看自己心房的過程中,對話自己,發現問題的癥結,通過多種感官去反復覺知意象的所在,最終接受并悅納,從而調整自己的心態,發現美好,獲取心的正能量。這種方法,可以給心育工作帶來便利,提高效率;但對輔導者的能力是一種新的考量,需要輔導者不斷提升現場觀察與引導能力。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