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雅楠



摘 要: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對我國基于遙感技術的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文獻年際變化、主要研究力量、資助基金、高頻關鍵詞以及發展脈絡等進行探討。結果表明:從文獻年際變化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從研究力量來看,北京林業大學總被引頻次最高,無論是發文量還是被引頻次,都說明高校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整體較高;從基金資助來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受到國家以及地方層面的高度關注。
關鍵詞:遙感;生態環境質量;CNKI;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 X82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4-0154-03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如何定量表達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以及發展趨勢、科學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是目前的研究熱點。遙感技術具有快速、實時并且可實現大范圍監測的特點,在生態環境領域被廣泛應用,成為評價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隨著“3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和判別,更有利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了解環境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
1 資料與方法
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分析生態環境質量的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2021年1月20日,在“主題”字段以“生態環境質量”和“遙感”為檢索詞檢索相關中文文獻,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12月31日。為提高精度、減少誤差,通過多次檢索和篩選,人工剔除不相關文獻,最后確定研究數據共593篇科研文獻,以文獻發表數量、被引頻次等指標分析國內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研究發展態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年際變化 文獻總量可以代表科學界對某一領域的關注程度,也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歷程。1996—2020年期間,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通過擬合趨勢線發現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文獻數量年度變化趨勢呈線性增長,R2為0.82,說明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從統計分組學方法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大體經歷了起步、緩慢發展、快速發展3個階段。1996—2004年總計發文量36篇,占近20多年總發文量6.07%,發展基本平穩;2005—2015年總計發文量296篇,占近20多年總發文量49.92%,發展較為緩慢;2016—2020年總計發文量261篇,占近20多年總發文量44.01%,發展較為迅速。由圖1可知,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文獻總量呈逐年增加的態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全面,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今后仍是熱點。
2.2 主要研究力量 CNKI數據庫檢索關于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研究發文量前5的機構如表1所示,位列前5的研究機構發文量總數為78篇,占總發表文獻數量的13.15%。其中,北京林業大學以20篇發文量在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中位列首位,占總發表文獻數量的3.37%,其次是成都理工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以及長安大學。此外,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林院校以及與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學科相關的各高校或研究所。從總被引頻次來看,北京林業大學總被引頻次最高。無論是發文量還是被引頻次,都說明高校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整體較高。
2.3 資助基金 由表2可知,593篇生態環境質量文獻涉及基金項目39個,其中位列前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以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資助的文獻共計120篇,占總發表論文的20.24%,說明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受到國家以及地方層面的高度關注。
2.4 高被引文獻 文獻的引用情況可以作為評價文獻質量的重要指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該領域學術發展脈絡[6]。選取CNKI數據庫中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總被引頻次前20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由表3可知,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評價指數的確定以及動態監測等方面。國內學者致力于生態環境質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和判別,更有利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了解環境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
2.5 主要關鍵詞 關鍵詞作為1篇文獻的核心與精髓,可以將文章準確、精煉地表達出來,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快速掌握科研動態。利用CNKI對我國593篇生態環境質量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檢索,獲得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出現最多的關鍵詞,主要為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環境、GIS、遙感生態指數、研究區、主成分分析、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度指數、地理信息系統等(圖2)。這些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是生態環境質量相關研究的熱點。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1996—2020年,借助遙感技術,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該領域研究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最多的機構和被引頻次最多的機構是北京林業大學;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主要以國家層面的基金資助為主;國內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評價指數的確定以及動態監測等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和判別,更有利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了解環境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Stevenson F J.Humus Chemistry [M].USA :John Wiley &Sons, 1982:195-220.
[2]肖彥春,竇森.土壤腐殖質各組分紅外光譜研究[J].分析化學,2007(11):1596-1600.
[3]徐基勝,趙炳梓,張佳寶.長期稻草還田對胡敏酸化學結構的影響——高級~(13)C NMR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7,36(01):116-123.
[4]史吉平,張夫道,林葆.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腐殖質理化性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2(02):174-180.
[5]史吉平,張夫道,林葆.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腐殖質結合形態的影響[J].土壤肥料,2002(06):8-12.
[6]安顯金,李維.基于CNKI的我國生物炭研究趨勢文獻計量學分析[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8,35(06):483-49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