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環境質量對人類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自“十一五”規劃開始,經濟就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其中第二產業的GDP貢獻值在全國GDP中占比不少。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的現象帶來的問題卻愈加凸顯。其中,工業“三廢”的排放治理得不到及時控制,我國環境問題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環境質量的降低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全世界每年有600多萬人(聯合國環境署統計)由于空氣污染過早死亡,所以改善環境污染狀況成為了建設綠色環保國家的首要任務。
中國政府將環境治理放在主要位置。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直是我國發展的主要戰略,并把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所以以環境保護稅、消費稅、資源稅等稅種為代表,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多稅種調節的綠色稅制體系已經被提上重要議程。本文基于上述背景,考察我國環境稅對環境污染治理的作用,以期發現二者之間的影響規律,提出優化環境稅的建議。
廣義上的環境稅除了包含環境保護稅,還有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等相關稅種。狹義上的環境稅為環境保護稅。本文選取環境保護稅、資源稅、消費稅作為本文討論的環境稅包含的范圍。
1.環境保護稅
國家發改委于2014年發布通知,規定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污染防治區域,提高其排污費的征收標準。這有助于推進減少工業“三廢”的排放與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稅則是由排污費演變而來,于2018年1月1日期正式實施。其征收范圍涵蓋大氣、水、固體廢物、噪聲四類污染物。環境保護稅的開征不僅是一項稅收政策,也是促進生態保護的生態政策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政策。
2.資源稅
2016年資源稅進行全面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則在2020年9月1日正式施行。開征資源稅一方面以“有償開采”的原則籌集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約束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避免造成環境污染。除此之外,還可以激勵企業提高其生產效率,降低原料資源的實際消耗,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
3.消費稅
從1994年我國消費稅開始征收至2019年12月國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表明著我國的消費稅制度正在一步步地完善。消費稅起初的征收目的是抑制不合理消費、增加財政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也決定了消費稅的環保作用。消費稅與環境保護的稅目包括:實木地板、成品油、電池等,從而可以引起納稅人的綠色保護意識,有助于對環境污染的減少,對環境改善起到正向作用。
對于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行為,我國采取減免稅的優惠政策照顧。在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方面,皆有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對于納稅主體具有正向激勵作用,企業在激勵作用下主動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其負外部性;稅收優惠也會對具有正外部性的企業給予補貼,有助于提倡企業節能減排,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減免從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抵扣及節能節水等部分企業所得稅,例如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所得,我國采取“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免征個人所得稅的獎金包括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在增值稅方面,對涉及農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利用、污水及垃圾污泥處理等行業相關的積極進行環境治理的企業增值稅進行減免優惠,從而有助于激勵企業積極從事污染治理及再生資源利用,從而改善環境質量。
稅收收入的增加代表稅收發揮調節作用,排放量的減少代表環境污染治理效果的改善。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環境稅的征收對于環境污染治理的作用,即對工業“三廢”的抑制作用。實證部分選取1998—201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基于上述變量構建多元回歸模型,采用OLS方法回歸。基準模型建立如下:
本文采用STATA15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Y代表工業“三廢”排放量(加權值);βεt為方程誤差項,t代表時間。HB代表環境保護稅(排污費),ZY代表資源稅,XF代表國內消費稅。在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之后,得到結果顯示,全部變量在一階差分下呈平穩狀態。并通過協整性檢驗說明,變量中存在三個協整關系,可以建立實證模型并繼續進行回歸分析。基本回歸結果如下:

注:*、**、***分別代表在10%、5%、1%水平下顯著。
被解釋變量為加權“三廢”排放總量時,資源稅、消費稅回歸系數為負,并且分別通過5%顯著性檢驗,環境保護稅(排污費)回歸系數為正,在1%水平下顯著。這說明環境保護稅(排污費)、消費稅、資源稅與加權“三廢” 排放總量存在統計上的因果關系。環境保護稅每提高1億元,加權“三廢”排放總量就上升3 909.5萬噸,說明環境保護稅(排污費)對于“三廢”的排放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是因為環保稅的稅率偏低,還未達到能減少工業“三廢”排放水平的臨界值;“費改稅”對數據造成的影響也會影響實證結果。資源稅每多征收1億元,加權“三廢”排放總量就下降299.34萬噸,說明資源稅對于“三廢”的排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國應合理提高資源稅征收水平,適當延伸征收范圍使環境污染得到更有效治理。消費稅資源稅每多征收1億元,加權“三廢”排放總量就下降48.64萬噸,說明消費稅對于“三廢”的排放起到的積極作用并不明顯,我國應不斷完善消費稅,優化稅率結構,并適度擴充稅目,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為發揮環保稅的作用,應適當提高環保稅的稅率。環保稅對于環境治理是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的,但是由于目前稅率低,造成其稅收的局限性,影響效果不明顯。因此,在合適的方面應當不斷改進適用稅率,籌集更多的環保資金,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水平。我國應適當并逐步提高環保稅定額稅率標準,使環保稅征收標準高于企業治理污染所需費用,提高企業治理污染積極性,激勵企業加快環保技術研發。
首先,應完善資源稅稅率設置,提高我國資源稅稅率。根據實證結果,資源稅的征收對環境污染治理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我國應在考慮資源的地理位置、品位、開采條件,以及可再生性、稀缺性等因素的基礎上,設置差別比例稅率。對于受損嚴重、環境危害性較大、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的資源設置高稅率,反之設置較低稅率。可擴大對同一品種不同品位以及不同品種資源的稅率差距,達到引導合理開采、保護資源的目標。這樣既可以提高生產者的開采成本,減少資源開采,又可以通過稅負轉嫁的方式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促進節約利用,有利于環境污染的治理。
其次,應擴大其征稅范圍。資源稅改革是為了協調人與資源關系,從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十分需要將一些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資源納入資源稅征稅范圍之中。我國應考慮資源的儲量、資源保護需求以及當前征管手段等因素,逐漸延伸目前征收范圍。
應調整消費稅稅率。消費稅起到調節分配,矯正負外部性,引導健康消費,促進資源、能源節約、集約消費等作用。消費稅稅率應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產品課以重稅,對低能耗、低排放產品征稅輕。我國應繼續根據目前現狀對消費稅的稅率進行調整,以期提升消費稅的環境治理效用。
應合理擴充稅目,體現綠色發展理念。消費稅綠色功能逐漸凸顯,與環境相關稅目不斷增多,但仍然存在改進空間。其中,生態破壞類、污染類以及能耗類產品征收范圍應該擴大,填補調節有害消費缺位的現狀。具體來說,在生態破壞類征收對象中,可將一次性包裝物、實木家具等納入其中;在污染類征收對象中,可考慮將含磷洗滌用品、化學農藥、肥料等納入征收范圍;在能耗類征收對象中,可將燃氣、煤炭、電力等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