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勍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表達這兩種能力分別指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所學知識進行的接受與輸出這兩個環節,而本文則針對輸出這一環節,就如何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從而增添文章靈性做出思考。畢竟隨著學習進度的推進,寫作已成為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而言頗富挑戰性的一項要求。寫作其實包含了對學生觀察生活、反思內心以及語言整合等能力的考查,好的文章必然需要靈性,也就是說需要生活氣息與藝術氣息并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合理區分、對待“真”與“假”就尤為重要。
一、素材積累需避“假”求“真”
提及寫作教學,素材的搜集與選用就是學生需要面對的第一大關卡。其實有不少人會認為,寫作素材求“真”并不難達到,畢竟不管是各類教輔資料還是網絡資源為現在的學生整理、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寫作素材,所選的示例自然也不會過分虛構,這些內容作為學生的寫作素材庫,讓學生去閱讀、背誦進而填充到寫作中難道還不夠嗎?其實從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層面看確實不夠,雖然許多寫作輔導資料對于素材的搜集相對全面,也是社會上值得學生去了解、學習的正能量的信息,但是那些被整合出來的素材在具有共性的同時也自然會欠缺一點獨屬于每位學生的個性。那些“寫作素材模板”即使是社會中真實的案例,如果無法與學生自己聽到的、看到的甚至經歷過的相融合,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算不上絕佳的“真”素材。
所以說,現在我所探討的“真”素材,其實指向的是學生從自身出發,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獲取的人與事的信息元素,至少是情感觸動,就像四年級教材中引導學生進行的以“我的樂園”為主題的寫作練習,設定的關鍵詞是“樂園”,行為主體卻是“我”,也許會有“素材模板”告訴學生怎么去寫書屋、寫游樂園或者可以被稱為“秘密基地”的地方,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沒經歷過就是沒經歷過,他們的人生閱歷還不足以支撐他們去虛構一些體驗。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寫作選材指導時,盡量避免用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大眾化的場所來為學生舉例,因為這會在無形中限定學生的選材范圍,導致最后學生作品不是寫自己看書的,就是寫如何幫父母做家務或者喂養流浪貓、流浪狗的。這些雖然也是很好的選材,但是當學生普遍去向這些內容靠攏時,文章就不可避免多了許多“假”的匠氣而缺少“真”的靈性。所謂避“假”求“真”,就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選材時鼓勵學生表達生活中的真實經歷與感受,發現學生素材中類似于“惡作劇”“日常細節”等不能被大眾素材淹沒的點,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學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實。有真實做基礎,再及時選用那些社會性素材,學生的切入點也會更“接地氣”,更符合他們的年齡與思維方式。
二、感情流淌需抑“假”向“真”
素材支撐起的是文章的顯性內容,感情卻是文章的精神內涵,與前文中闡述的選取“真”的寫作素材承接,一篇好的文章更需要創作者真情實感的填充。對于初學寫作的小學生而言,能真實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便是寫作的最終目的。
首先談真實的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其實并不只屬于成年人,少年雖然人生閱歷還不充足,但是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可以千奇百怪:觀察小螞蟻運食物也許會讓他們感動,朋友都完成的項目自己沒完成羞惱與不服氣的情緒……很巧,這些情緒如果能訴之于筆,文字的呈現會顯得更為生動有趣。因此,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時常會向學生展示真情與假意的文字展現出的差別,引導學生探究內心,抒發真實情感。
其實,選擇“抑”這一字眼來定位寫作中的情感抒發引導,還是與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固有模式有關,多年來,語文教學習慣于給學生設定一條路線,引導學生向著這個方向努力,所以,許多學生的作文常圍繞著“父母辛苦”“老師負責”“貓咪可愛”抑或是“與好朋友鬧矛盾又和好”“長大要為祖國做貢獻”這些主題來寫,這些主題不是不好,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極易使學生拿到一個命題時思維就會下意識向著這些方向努力,甚至連欲揚先抑的模式、使用的示例和最終感受都大同小異,像是“流水線”生產而來。其實,寫作的大主題確實離不開這些,但是,不同學生的切入點與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總歸有細微差別,而“差別”就極容易成為文章感情的亮點之處。所以,對于學生寫作感情的引導只靠幾句話遠遠不夠,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語調、用詞感染等方法,發現自己真實的生活,并從中選取寫作素材,識到自己在聽到一個故事、看到一件事時內心產生的真實的開心、感動、酸楚、氣憤甚至是無感等情緒。有的學生喜歡詩歌,有的喜歡故事,有的喜歡貓咪,有的喜歡兔子,再加上不同的人即使喜歡同一件事物所喜歡的點還可能不同,所以,只有當感情真了,去模式化了,文章才能有豐富多元的呈現,才有助于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藝術呈現需用“假”存“真”
在寫作教學中,我們一直引導學生選真事、抒真情,將真實的體驗融入書面表達當中,那些過于模式化的寫作傾向自然就會被逐漸淘汰。但是反過來說,寫作中就真的不需要一點“假”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真”與“假”自然是一對相反的概念,他們自身的寫作如果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會更愿意去寫真事、真情。但是寫作畢竟屬于一種藝術創作,在真實基礎上的修飾同樣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的能力。
其實,這種對“假”的運用,具體來說還確實達不到“虛構”這一階段,比如《格列佛游記》《西游記》這些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文學著作,其情節之所以能虛構得讓讀者心馳神往又發人深省,是有著創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對現實生活的極致觀察以及深厚的文學創作功底作為支撐的。而對于寫作處于起步階段的學生而言,虛構這一寫作技能顯然駕馭不住,所以,主體上的求“真”才是打開寫作思路的最佳選擇,而在素材與情感都傾向真實的基礎上,教會學生適當地運用夸張與修飾讓文章增色就尤為重要。以教材五年級“我的心愛之物”這一表達主題為例,既然是“心愛”之物,那么不管學生選擇什么物品,這個物品即使對于他人來說再普通,對于作者來說也是有著特殊意義的。所以,學生此時的描述就不應當是十分求真務實的描寫,如自己養的兔子可愛得會“發光”;自己的舊存錢罐上的小豬可以是憨態可掬;自己收到的生日賀卡承載著滿滿的同學情誼……這些其實都是在事物原本特點的基礎上加入了夸張、修飾的內容,卻使文字更獨特、生動,有生活氣息。
總之,我們鼓勵學生去感受真實的體驗與真實的感情,就是希望他們可以在其中獲得獨特的思考,然后再通過修辭技巧的學習或語言的積累讓寫作主體“發光”,也唯有讓創作者有獨特體會的寫作對象,才能帶給讀者眼前一亮的感覺,讓人感到文章充滿靈性而沒有生拼硬湊之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絳第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