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超群
《芙蓉樓送辛漸》是部編本教材四年級語文下冊一篇課文,它是我國古代送別詩體系中的名篇。它兼具雙重文格,既沿用了傳統送別詩慣用的創作風格,又對送別詩的立意進行創新,對拓展學生對送別詩的閱讀認知具有重要價值。這種立意不僅僅體現在這一首詩中,王昌齡創作了一組《芙蓉樓送辛漸》,教材選的是組詩中的一首。然而,很少有人發現這首詩的獨特性,也對這組組詩缺乏足夠的重視。本文基于組詩比較閱讀教學視域,引導學生在“一片冰心”共“明月”中品味送別詩豐富的意蘊。
一、一樣的送別:解讀寫景,感悟送別詩思路
送別詩創作時,一般習慣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常常借助寫景,或交代送別的場景,或渲染送別的氛圍,或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有機地滲透于景物之中。因此,送別詩閱讀教學適宜從解讀寫景入手,引導學生感悟送別詩一般的寫作思路,進而借助這首送別詩引導學生學會解讀寫景,抓住進入送別詩的切入點。《芙蓉樓送辛漸》兩首組詩,都采用送別詩常用的寫作思路。鑒于送別詩情景交融的特點,《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在引導學生熟讀成誦與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宜于從分析寫景入手,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活動一:探送別之“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找出詩歌所寫之景,結合詩句感悟景物特點。
活動二:繪送別之“境”。結合詩句,發揮想象力,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之景。
活動三:辨送別之“意”。結合送別詩閱讀經驗,比較閱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二)寫景句子,說說景物特點,再結合兩首詩的寫景句,小結寫景句的作用。
通過活動一,學生找出詩歌所寫之景,主要有寒雨、江、楚山等,再結合詩歌表現景物特征的詞語引導學生探究景物特點,抓住“寒”字,引領學生把握送別的季節,抓住“連”字,感受雨與江連成一片的景致,抓住“孤”字感受詩人送別時的心境。借助景物引領學生獲得對送別詩的初步感受。活動二側重于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景物進行整合,既立足于詩歌本身,又給學生創造自由發揮的機會,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將詩歌送別情境再現出來,將學生帶入到“秋雨滿江”的送別之境中,體會友人已去,只剩孤聳的楚山和孤獨的詩人。最后,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比較閱讀,借助《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寫景學習經驗,自主解讀第二首詩寫景的句子。再基于比較視角,從理論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建構,讓學生感受詩人寫景的“匠意”,總結寫景的作用,讓學生學會自主解讀寫景。
二、一樣的情感:由景入情,品味送別詩情感
送別詩是有感而發的結果,景往往是情感的載體,將情感無形地滲透于其中,在送別詩中,寫景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因此,在送別詩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景”打開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由景入情,在整合景物中引領學生進入意境,觸摸景物背后涌動的情思。講《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結合分析寫景的作用,通讀全詩,組織學生開展以下教學活動:
活動一:配樂朗誦。根據詩歌寫景句子營造的意境,請調動音樂積累,給詩歌選配一首朗讀背景音樂,并說說理由。
活動二:朗讀悟情。分小組朗讀詩歌,結合詩歌具體內容說說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
活動三:比較閱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和《芙蓉樓送辛漸》(其二),概括送別詩在抒情方面的共同點。
在引導學生由景入情時,教師應講究方式方法,改變語言表達的方式,借助豐富的語言形式,引導學生借助寫景進入詩歌的情感。通過寫景,學生對送別的季節、暗淡的氛圍有了直觀的體驗,不難理解詩人此時凄涼的心情,以及友人匆匆離去而加重的孤獨心境,情景自然地做到水乳交融。學生借助配樂的形式,間接地將自己的理解傳遞出來。再借助比較閱讀,“一片冰心”和“明月心”表達的情感就顯露出來。第三個活動,引導學生基于比較閱讀學習視角,對兩首送別詩的寫作共性進行總結。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認識到借景抒情是送別詩寫作的基本方法。景和情具有共生性,寫景是為了抒情,抒情依托于寫景。
三、不一樣的立意:聚焦個性,捕捉送別詩特質
送別詩是基于共同的寫作話題,即“送別”,它表現的場景具有相通之處,抒發的情感也是人類普遍的情感。因此,送別詩的共性特征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情感借助景物和語言傳遞出來。然而,不同的詩人,即使是相同的作者,創作處境不同,詩歌傳遞出的內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還應基于詩歌自身個性,引導學生捕捉送別詩特質,讀出不一樣的感受,體會不一樣的立意。《芙蓉樓送辛漸》(其一)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經典名句,細細品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二)中的最后兩句“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的比較閱讀不可或缺。
活動一:查閱資料,說說你對“冰心”“明月心”的理解。
活動二:比較閱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一)和《芙蓉樓送辛漸》(其二),說說“冰心”與“明月心”內涵是否相同。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一片冰心在玉壺”背后的典故,詩人鮑照在《代悲白頭吟》一詩中有“清如玉壺冰”,借以表達高潔清白的品格。王昌齡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在別離時刻,除了表達送別的離愁之外,更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用一顆純潔的冰心告慰友人,一改借相思之辭抒情的方式。再來看看《芙蓉樓送辛漸》(其二),將“明月心”置于“寂寂寒江明月心”一句中,學生不難發現這首詩與其一截然不同,不是抒發情感,而是借助寫景傳情,“明月”和“心”的組合,又使“明月”的內涵變得虛虛實實,既是對明月的真實描寫,又不僅僅是對明月的再現,從而使得詩歌抒發的情感從有限走向無限。
如此的比較閱讀,既引領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送別詩的共性特質,又聚焦詩歌個性化特質。學生對“一片冰心”和“明月心”的思維邏輯有了直觀的認識,又在比較閱讀中,感受到不同詩歌盡管話題相似或相近,立意卻別有洞天。
總之,詩歌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比較是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一把鑰匙。比較閱讀能夠讓學生感悟到詩歌創作上的共性特征,又能引領學生不斷走向深入,發現并捕捉詩歌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基于《芙蓉樓送辛漸》的比較閱讀教學只是一個探索,也只是一個開始,作為教師,為師者的“冰心”與“明月心”不可或缺,理應共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慶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