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茂清
識字與閱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兩大任務,在閱讀中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針對低年級孩子識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等特點,如何處理好二者間的關系?是先學習課文還是先識字?到底識字是重點,還是讀文是重點?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好動、愛玩、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針對這些特點,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覺得識字是一件容易的、輕松的、快樂的事兒,學生才喜歡識字,自然而然對識字有濃厚的興趣。
1.讓小學生互為老師
小學生都喜歡表現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孩子王、小老師,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互相給自己的同伴當小老師。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將在家里、路上、各種建筑物、廣告牌、大屏幕、單位名稱、車輛上搜集到的字,在課堂上教給其他的小朋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興趣高漲,積極參與,效果明顯。另外,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時,小組內輪流當小老師認讀、領讀生字,人人體驗成功,人人分享快樂。這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也激發了學生的興奮點,提高了識字能力。
2.把識字教學有機地融入游戲當中
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游戲情景中學習生字詞。如:識字闖關游戲、識字開火車、走迷宮、“看誰摘的果子多”游戲、打牌游戲、帶頭飾表演識字貼、翻字詞游戲、“抓特務”、互助接龍賽、競賽法、“造火車”這些游戲,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參與其中,玩中學、學中玩,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二、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識字,達到識字的高效化
(一)用加法讓學生識字
用加法讓孩子識字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已有字的基礎上加上偏旁部首的方法組成新字來識字的一種方法。或者是給原來的字加上一筆一畫變成新字識字的一種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找朋友兒歌讓學生識字。如“拍”字“百變臉”,提手旁不變,右面變成丁就變成打字,變成巴就是把,同樣的方法變成許多字:扮、找、掉、提、授……同理“拍”字,右面不變,左面的提手旁變成單人旁,就是伯,變成木字旁就是柏,變部首……“十”字“百變臉”,“十”字上面加一橫就是干,上面加一撇就是千,下面加一橫就是土……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語文百花園五》的《識字加油》的“飽、泡、炮”這幾個字時,我出示“包”字,讓學生們給“包”字變臉,結果學生們說出了很多含有“包”的字。這種識字方法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用猜字謎的形式讓學生識字
就是把生字以猜字謎的形式讓學生來識字。例如:玉字丟一點——王;一只狗四個口,猜一個字——器;坐定左右無人,猜一字——土……猜字謎游戲,學生積極性高,爭先恐后,思維活躍,認識的效果好。
(三)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識字
小學生最愛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學生記住生字。如在學習“渴”和“喝”的時候,教師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花花和姐姐還有幾個小伙伴到外面玩,正當玩得開心時,小花口干了想喝水,于是便說:“水,你在哪里?”原來小花把準備著的水瓶忘帶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給小花,小花張開嘴就喝。這時,姐姐見狀就說:“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時就張張嘴。”聽了這個故事以后,學生就牢固地記住了“渴”和“喝”了。在故事的述說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讓學生更容易地記住了生字。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是一個漫長的工作。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除此之外,耐心和教學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三者相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樂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進而提高識字能力,培養自主識字的習慣。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