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巧瑩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變電站的外觀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變電站自身帶有濃厚的工業特征,怎樣改變這種特征并與城市發展建設協調發展,是變電站建設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城市建設;變電站外觀;融合;措施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5.025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突飛猛進,對電力的需求也呈現出了上升的趨勢,電力負荷節節攀升,特別是大城市新區的建設與發展,都對電力的供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確保供電的持續性,變電站要設置在用電負荷中心的位置,這也是變電站從郊區延伸到城區的必然趨勢。但是變電站屬于鄰避設施,通常都是單獨用地,城市用地資源較為緊張,規劃點難以落實。所以,要選擇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建筑形式并進行充分的融合,最大程度的減少人民群眾的反感心理。
1、城市變電站建筑的外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城市景觀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變電站的設計不但要符合變電站自身的功能和電氣工藝等要求,還要對外形設計和周邊的城市風貌、地域特色進行充分的考慮,并與之搭配協調。有一些變電站還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建筑美而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變電站作為一種鄰避設備,其建筑風格和周邊的環境要融為一體,具有協調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人民群眾被對變電站建筑的抵觸情緒。目前,我國通用的是《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計》,這個標準采用的是模塊技術進行變電站的安裝,對它的長寬、面積和外觀材料等都有較嚴格的要求。變電站建立起來的形狀是一個盒子,外觀具有明顯的工業特征,這與城市風格和人們的審美觀點是不相符的,有很大的出入,嚴重的還會令人產生畏懼心理。所以,城市變電站的外觀設計和周圍環境的融合就變得十分的重要。我國當前有很多城市的變電站打破了傳統工業建筑風格與周圍環境進行了很好的融合,還與當地的文化相互呼應,有的還成為了城市的“名片”。例如,廣東的儒林變電站,他的位置在廣州黃埔區內,旁邊緊挨著廣州大學城。這個變電站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建筑模式,不再是工業色彩濃重的建筑,在配電裝置上外立面的外觀與大學城的建筑風格相符,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成為了回應社會的城市變電站質疑的示范展廳。再例如青島的水城變電站,這是山東省的第一座景觀式的變電站,它的外觀看起來像一座體育館;廣州的尖峰變電站,它的形狀類似于亞熱帶風情街,其中運用的技術都是國際領先的尖峰模式;重慶的石板坡變電站,依山而建,十分的壯觀,與“新城區”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這個變電站結合了重慶地域特色,充分的利用了當地的地形優勢,外立面運用假山造型進行設計,與周圍的公園融為一體。
2、與城市新區建設相融合的變電站外觀設計策略
2.1合理布置
要對變電站進行合理的布置,其中包括變電站范圍內建筑群的布局和每個建筑個體功能空間的布置。地上的變電站多數是由區內多個建筑物組成的,他們之間的位置、形態和體量也會對城市街景產生直接的影響{2}。例如,綜合樓或者是控制樓大多數的比例是合適的,尺度也與民用建筑相接近,所以,可以設置在臨近城市街道的位置上。然而,體型較大的建筑則需要向后位移一下,這樣有利于較好的處理外立面。有的變電站在設計上為了消除人們的畏懼心理,除了變電站自身的供電功能之外,還設計了開放空間,并在變電站內放入了繪畫、科普等小型的展覽館,對城市電力基礎設施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使之變成了一個小型的公共社區或是娛樂中心,這使人們在根本上消除了內心的恐懼心理,并且與日常的生活相結合,還發揮著一定的教育作用,讓人們從心理上接受變電站。
2.2立面設計
變電站的外立面兒設計不是單獨存在的,是由建筑功能衍生出來的,是比例、體量和空間的外在表現,所以空間布局是外立面設計的根本,并在約束的范圍內做出適當的調整與裝飾。這時就要對變電站自身的功能進行充分的分析,對周邊的環境和城市的地域特色運用一種最合適的方式將二者的矛盾化解,使二者相輔相成,融合為一體,進而充分體現出變電站的使用性質和較為穩定的美感{3}。例如,美國西雅圖的丹妮變電站,它是一項改造工程,占地面積較大,建成后為聯合區提供全部的電力資源。該變電站打破了傳統的建筑風格,把城市景觀與基礎的設施融合在了一起。若是站在變電站的最高處,可以看到西雅圖的整個美景。周圍還設有多層的階梯,可以把行人吸引到變電站周圍,讓人們通過景觀和圖文解釋更加的對變電站有一個充分全面的了解,可以對變電站有一個近距離的接觸。還設有一個展廳,使帶有工業色彩的變電站變成了一個文化觀光中心。
2.3綜合設計
有的變電站是設置在地下的,這種建筑通常由體量很小的出入口和通風口組成,采用的設計手法也是園林小品的方式,或者是通過對色彩、材料的選用,讓它“隱居”到建筑環境之后,成為城市背景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靜安寺地下變電站。在設計上簡單大方,主要以建筑尺度的比例為主,使其功能上增加高低錯落和虛實的對比,盡量避免對建筑造成視覺爭奪。該變電站的墻面運用了灰綠色的人造石材,墻面也是參差不齊,使建筑和城市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在大的環境當中使人們幾乎察覺不到,進而使得該變電站既保持了整體性,又與城市協調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電站的形式會呈現多樣化,現在所積累的經驗都會成為未來建筑的寶貴材料。變電站的建設要和城市周圍的地域特色和環境進行充分的融合,在保證城市環境的情況下使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并把他的功能進行延伸,讓人們對變電站形成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為我國發展“智慧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罡,周顯貴,朱濤,等.與城市新區建設相融合的變電站外觀研究[J].建筑科技,2019,3(01):5-8.
[2]曹林放,潘洪垚,張同萬.高度重視變電站建設與城市發展相協調[J].上海電力,2003,016(004):306-310.
[3]肖紅芳.新建城區中壓配電網規劃的研究[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