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彥
內容摘要:《搜神后記》中的《白水素女》以簡潔質樸的表現形式,完整而生動地敘述了一個充滿幻想色彩的故事,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底層百姓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體現了民間童話根植于民間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白水素女》 民間童話 敘事特征
田螺姑娘型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異文眾多,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雖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的表現上有所不同,但故事的基本框架都是由晉代束皙《發蒙記》中白水素女的故事發展而來。在眾多的田螺姑娘型故事中,晉代陶潛所編撰的《搜神后記》中的《白水素女》是很值得關注的一個版本,這個版本的故事,比束皙《發蒙記》中的簡短敘述顯得更加生動具體,與梁朝任昉的《述異記》相比,結局則更能體現一定歷史時期底層勞動人民的愿望。通過對《白水素女》敘事特征的分析,我們能看出民間童話的一些共同特征和中國古代民間童話的部分特色。
一.生發于民間現實土壤的幻想
幻想性是童話的基本特征,民間童話的幻想,總是根植于一定歷史背景下的民間現實土壤,是普通勞動人民彌補現實中的缺憾和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手段,而且,傳統的民間童話通常并非專為兒童創作,而是基于一定的民間現實生活來反映成人的思想和愿望。
《白水素女》出自《搜神后記》卷五,講述了孤兒謝端的奇異遭遇。故事中的謝端是晉朝時的侯官縣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雙親,由好心的鄰居收養長大。謝端為人忠厚老實,生活勤儉,但因貧困,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偶然拾得一個三升壺大小的巨型田螺,便將其帶回家蓄于甕中。十多天后,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一連數日,他勞作歸來都發現自己家中竟然已有現成的飯飲湯火,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某日他便雞鳴時出門,天亮即返家,從籬笆外悄悄往家中窺看,發現竟然是他拾回的田螺幻化成一個少女走出甕來為他做飯。見到突然早歸的謝端,少女來不涉及逃回螺殼中藏匿,只好告知謝端實情,稱自己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來幫助他,專門為他燒火煮飯料理家務,她原本想要幫助謝端十年之內富足成家,但是由于謝端已窺見了她的原形,她就不能繼續留在他家了,她囑咐謝端繼續勤于田作漁采,并給謝端留下自己的螺殼,那個螺殼具有貯存米谷而取之不乏的神奇魔力。白水素女走后,謝端為了感激她的恩典,為其立起神座,時節祭祀。后來,他不僅真的生活逐漸富足,而且還娶了妻、入了仕。
顯然,這是一個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節設置上都充滿了幻想性的故事。這個故事里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常人體形象謝端,一個是幻想出來的超人體形象白水素女。相比凡夫俗子的謝端,虛構出來的仙女白水素女的確更加吸引讀者和聽眾,但是如果要討論故事的幻想性,卻必須要從常人體形象謝端開始談起,因為,說到底,白水素女這一人物是因謝端的需要而出現的。謝端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故事里說他父母早逝,窮苦貧困,娶妻困難,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很匱乏的孤兒。在許多民間童話中,男主人公都被設定為孤兒,在這些惹人同情的孤兒身上,集中反映出了社會底層人的普遍困境和欲求。弗洛伊德在《作家與白日夢》中說,“一個幸福的人從來不會幻想,幻想只發生在愿望得不到滿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動力是未被滿足的愿望,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愿望的滿足,都是一次對令人不能滿足的現實的校正”,以孤兒為主人公的民間童話正是如此,總是圍繞改變孤兒的缺乏狀態而展開幻想,而比較常見的幻想模式之一,就是讓孤兒遇仙。仙是一種超人體形象,在民間童話中非常多見,他們具備凡人不可能擁有的超能力,是推動故事發展和突出主題的重要角色,故事中通過幻想虛構出來的白水素女就屬于這一類形象。
仙女白水素女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幫助謝端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滿足他尚未實現或者說是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因為謝端物資缺乏、生活無依,所以白水素女為他燒茶做飯料理家務,即便是要離開,也要為他留下可貯米谷且取之不竭的大螺殼,令他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溫飽問題,還能逐漸富足并娶妻入仕。可以說,她的所作所為,都是與謝端的需求相對應的,而謝端的這些需求,也可以說是故事所發生的晉代廣大底層百姓的共同需求。至于白衣素女為何要這樣不求回報地幫助謝端,故事也做出了解釋,說是因天帝感念謝端“少喪父母,無有親屬”,身世可憐,且具備“恭謹自守,不履非法”、“躬耕力作,不舍晝夜”的各種美德,特派遣白水素女下凡來相助,這種解釋很能夠激發讀者和聽眾的共鳴,因為這種天佑好人的邏輯,能反映出廣大普通民眾的觀念和愿望。
在后世許多其他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中,還出現了螺女與窮苦凡夫結合的異類婚戀情節,那些故事里的螺女在具備仙性之外,還具備更多封建時代女性的基本特征,她們成為男性的配偶后,為凡夫生兒育女,這樣的講述使得這些版本的故事表現出更加突出的生殖和婚姻的觀念,更進一步地站在男性本位表達出了民間百姓的多重愿望。而《白水素女》中的仙女只對孤兒提供幫助,但并不與孤兒建立婚戀關系,在她離開之后,謝端還為其立神座、時節祭拜,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晉代人敬畏神明的態度和神人疏離的觀念。
由此可見,《白水素女》中就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展開的幻想,都源于民間現實生活,體現出了民間童話的幻想源于民間生活、符合一定歷史時期民間百姓的觀念和認識、表達民間百姓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多重需求的顯著特征。
二.隱喻性符號的運用
運用一些隱喻性符號,往往能使童話的主題得到更好的表現,并且也能提升故事的審美內涵。《白水素女》中的“螺”就是一個具有隱喻意味的特別事物。
白水素女最初是以碩大的螺形出場的。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一個農夫或一個漁夫碰到一個螺,因其格外碩大而感到驚異并撿回家,這樣貼近民間生活的敘述能使故事的發生顯得很自然,但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并不只有螺,為何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雖然在有些方面有不同的處理,但都保留和復制了由螺來變為少女的幻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充分理解“螺”在中國民間文化里的隱喻意味。螺的殼口呈卵圓形,體螺層膨大,繁殖力強,這些特殊的生物屬性使得其在中國民間文化中常常被看作是女性的象征,故事里的螺大如三升之壺,可以看作是對女性特質的夸張性的表現,因此,與此相對應的將女性或仙女喻為螺形,是符合中國古代民眾對于螺的隱喻意味的認知的。“螺”的隱喻意味給故事增添了許多特殊的審美內涵,能使故事通過簡潔的語言文字喚起聽眾或讀者豐富的聯想和認知上的共鳴。
三.敘述中的懸念與曲折
民間童話通常不重細節描寫和對人物的細致刻畫,總體風格上顯得簡樸粗疏,但是很重視故事性,常常將設置懸念和營構曲折作為增強故事性的重要手段。《白水素女》雖然故事簡短,線索單一,但情節不僅完整,而且曲折生動。一方面,故事幾度出現懸念,謝端的家中為何會出現現成的飯菜湯水呢?田螺為何會變成少女呢?白水素女為何要幫助謝瑞呢?可以說,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懸念,使得這個故事對讀者和聽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故事的情節處理得很曲折,當白水素女明示自己的身份來歷之后,這個版本的故事并沒有以男女主人公結合作為結局,而是在謝瑞偷窺到白水素女真身而觸犯了禁忌之后,出現了白水素女必須提前離開的缺略,但隨即,故事又對這種缺略予以了補救,即白水素女留下美好的預言和有魔力的螺殼,如此這般,故事才以謝瑞漸富、娶妻、入仕為最終結局,故事情節的發展充滿了起伏變化的曲折情致,表現出強烈的故事性。
四.具體明確的時空背景
許多民間童話的開頭都表現出程式化的特征,常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之類模糊化的說法來交代故事的時空背景,其目的是為了拉開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建立起童話的敘事邏輯。但在《白水素女》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卻都是比較明確的,說故事就發生在晉朝,故事的主人公謝端是侯官縣人,這種貼近現實的寫法,能給聽眾和讀者帶去特殊的審美體驗。采用這種寫法的中國古代民間童話并非只此一例,這是中國古代民間童話值得關注的一個特別之處。
參考文獻
[1]劉守華.從《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個著名故事類型的解析[J].古典文學知識,2001,(3).
[2]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M].張喚民,陳偉奇,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
[4]方衛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東晉)陶潛.搜神后記[M].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30-31.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