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境澤
內容摘要:語文學科的美育教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或引導學生以主觀經驗對文本進行想象,而是要將知識教學與美育教育融合起來——以語文學科知識教學為基礎,從知識教學中又能發掘出帶有學生個人體驗的更多的審美因素。本文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為例,對語文學科美育教育與知識教學的融合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學科 美育教育 知識教學
從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學校美育高度重視。具體到學校教育中,美育并非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應該滲透到所有教育內容和教學課程中來??梢哉f,每一門學科都承擔著美育任務,都應該面向每一位受教育者,培育具有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高素質公民。
相比其他學科,語文學科在承擔美育任務時具有特殊性,這是由語言審美鑒賞與創造活動的復雜性決定的。在語文學科以美育人的過程中,師生面對的是各種文本,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產生審美注意,而審美注意“并不直接連結,也不很快過渡到邏輯思考、概念意義,而是更長久地停留在對象的形式結構本身,從而發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滲入活動”①??梢?,對于語文美育而言,文本正因其賦予獨特魅力的語言形式而具有經典的審美意義。這種審美意義對學生產生影響,進而促進學生的審美理解與創造能力的提高,又需要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語言形式進行理解與挖掘,進而獲得知識性和審美性的生成。
因此,語文學科的美育教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或引導學生以主觀經驗對文本進行想象,而是要將知識教學與美育教育融合起來——以語文學科知識教學為基礎,從知識教學中又能發掘出帶有學生個人體驗的更多的審美因素。接下來,本文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為例,對語文學科美育教育與知識教學的融合進行探討。
之所以選擇《湖心亭看雪》為例,是因為這篇晚明小品游記用白描的手法,淡筆繪空曠蒼茫、宛若夢境的奇景,正如古典美學“味外味”的語言實踐,便于學生感受與想象。文本雖短,但能以淺見深,適合師、生與文本展開深度對話,進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薄文厚教,如果適當引入他文,引領學生走近明代雅士的孤傲人格、不俗審美和末代文人的家國之思,又能將語文學科的美育教育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里。
一.賞析白描寫意之景,抓住往來靈氣
清代詞論家周濟有“空則靈氣往來”之句,靈氣往來能使物象體現出靈魂,藝術品有了靈魂才能擁有生命,這也可以看出,恰到好處的空可以創造出美?!逗耐た囱返闹饕虒W環節之一就是品析雪后湖景,抓住景物及人物的靈魂。
張岱以白描手法寫景,筆墨簡淡,這種語言因素的簡單化和中國畫中的水墨畫很像,看似單調的墨白二色卻能以少勝多,留給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傳遞創作者的微妙情緒。教師可備毛筆墨汁與宣紙,請學生依文發揮想象,畫出張岱眼中的西湖雪景。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畫畫和互相點評時,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1.天、云、山、水如何畫?2.張岱游西湖時是“更定”,舟中不過一點爐火,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以及長堤、湖心亭?3.我的畫到底呈現的是誰的視角?如果是張岱的視角,怎么會看到“舟一芥”“舟中人兩三?!??
經過了討論,學生們認為,“天與云與山與水”一句中的三個“與”寫得非常得“上下一白”之妙,仿佛天地間所有風物均融為一體,寥廓蒼茫。雖然畫畫時可以不勾勒天云山水的輪廓,只呈現白色的畫面,但是感覺有一些內容遠在這畫面之外,難以言說,需要想象。而“舟一芥”“舟中人兩三?!钡奈锵笠步^非當時張岱的視角實見,反而像是增添了幾分想象或夢境的色彩。
此時的學生確實已經進入了文中或畫境,但還沒有把握到文中的靈魂。教師適時引入宗白華的一句話:“藝術境界與哲理境界,是誕生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創作者為了使作為載體的形象能夠盡可能容納自己主觀的寓意和情感,必然不滿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擬和形似,而要求在對客觀形象進行一番取舍、夸張和加工,以個性、修養和對審美趣味的追求,執有求無,盡力表達出某種內在風神。張岱為何放大天地為“一白”,縮小自己為“一粒”?他夜游西湖,為何能看見天云山水、長堤和小亭?“審美價值和科學的認知和實用價值之間拉開距離,三者產生了‘錯位,才有審美情感的自由可言”②。這種種不合理之處有著怎樣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正是品讀這段白描之筆時應該抓住的往來靈氣。
二.引入他文對照閱讀,在深度對話中提升審美能力
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在對話活動中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的過程。引入他文對照閱讀,則有利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
引入《明圣二湖》《西湖七月半》選段:
西湖……聲色俱麗,然倚門獻笑,人人得而媟褻之矣。人人得而媟褻,故人人得而艷羨;人人得而艷羨,故人人得而輕慢。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t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蒙,何遜晴光滟瀲。深情領略,是在解人。
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囂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學生對“雪夜游西湖”僅有著比較陌生化的感知,將張岱的這兩篇文章與《湖心亭看雪》對照來看,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對話,又豐富了學生對張岱的個性和審美的理解,學生鑒賞出張岱的山水之癡,其實是癡迷于一種物我兩忘的不俗的生活方式、一種清高文人追求雅致的審美情趣和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懷。從文本出發,進一步理解張岱其人,又達到了美學高度的認識,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引領學生產生美的意識與能力。
三.以表演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材料展示自身的審美積極性
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應該掌握一定知識,而且應努力設法通過學習材料展示自身的審美積極性,這就由鑒賞美進入到了創造美。亭內二人與張岱的偶遇相別,舟子的喃喃自語,個中滋味,最好以表演法引導學生體味。在表演前,教師可以先鋪墊問題讓學生思考:1.張岱見亭上兩人時,心情如何?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的“強”到底取意“竭力、勉力”還是“勉強”?3.張岱與湖中二人為何沒有互留名姓?4.張岱聽到舟子之言后,什么心情?
在準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分歧,有一些學生認為,亭上二人攜酒對飲,見到張岱就冒昧拉人,張岱不喜歡二人作風,只能勉強飲下三大白。張岱覺得自己雪夜獨游西湖的氛圍都被破壞了,所以并沒有與二人互留名姓。聽過舟子之言后,張岱心中也并不認同,所以沒有接話。另一些學生則認為,張岱與亭中二人不過是偶逢,以他如此清高孤傲的人品,若非將亭中二人引為知己,怎么可能會喝下三大白的酒,“余強飲”中的“強”肯定是興之所至,竭力而飲。而且張岱是主動“問其姓氏”,可見是想要結交的,但亭上二人不知為何,或許是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覺得盡興了就滿足了,沒必要非告訴張岱名姓。
基于兩組學生對文本理解的不同,其表演呈現出的效果也不一樣,點評的同學提出問題:第一組的表演處處都能看出張岱的被動與勉強,那么為何張岱要在很多年后回憶這次游湖時給他帶來不快的偶遇,并將之書寫下來?
這時教師適時出示《陶庵夢憶·序》《西湖夢尋·序》《自為墓志銘》選句,引導學生去體味張岱的偶遇知己之喜,興盡而散之空。張岱遇見知己固然欣喜,但他所求的其實是“獨往湖心亭”的疏狂率性和雪夜西湖上下一白的蒼茫之境,問其姓氏不得后不必勉強,興致散盡之后也不必強求,這份灑脫方才與那個天地夐遠寥廓的西湖相襯。但是張岱有“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之語。但是他又不斷地“遙思往事,憶即書之……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欲以此來“保我夢中之西湖尚得安全無恙”??梢妼τ趶堘穪碚f,往事不可能如煙,灑脫不等于全然忘懷,明明知其為夢,卻一直留戀、不斷回憶,終難醒來。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所表現出的對山水的癡情、對高雅審美的癡情,其實更是一種對家國過往眷戀不舍的癡情。
學習本文時,學生已經進入初三階段,具備了自行梳理文意的能力。但張岱這份傷國懷鄉的感慨以淡墨氤氳在白描的湖景之中和疏疏幾筆的亭上偶逢片段里,如果不引導學生通過自畫水墨畫來細讀課文、結合他文深度對話、通過表演來更好地知人論世,學生也很難發揮想象,從而把握文中濃烈的藝術意境以及張岱的審美心靈和精神世界。教師只有將美育教育與知識教學融合,方能啟發學生透過《湖心亭看雪》中純粹的雪后湖景,去品味字里行間那種曾經有過是為喜,轉眼皆過是為悲,知其為夢是為悟,流連夢境是為癡的淡淡味道。
注 釋
①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增訂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323-324
②孫紹振.美的結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49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