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涵
內容摘要:“跨文化傳播”指的是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化的過程以及對不同群體的影響。成功的跨文化語境翻拍劇利于文化的跨國傳播,反之則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我們應探索如何合理利用跨文化翻拍劇,讓其在以后文化傳播的道路上擔任重責。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翻拍劇 得失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古已有之的傳播活動。從古至今,國家元首的互訪、外交家的游說,國家之間的經濟等都屬于跨文化傳播。”①因此,筆者認為跨文化傳播是不同種族交流后自然產生的。“在文化雙向傳播過程中,電視媒介作為傳播方式之一開始向外傳播本土優秀文化。它通過畫面、聲音、技術等方式與其它各國人民進行文化交流。作為文化在全球傳播的載體,同時也承擔了各國文化交流的責任”。②千禧年始,大陸原創劇在量上還不夠充分,翻拍劇成了負擔電視臺收視率主打。借助互聯網全球化,跨文化翻拍劇開始活躍于大眾視線。2010年迄今,隨著電視劇產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跨文化翻拍成了不同國家編劇創作劇本的重要靈感來源。而由于中日韓三國地緣相近、文化相親等原因,三國互相翻拍的劇作日益增多。各式的翻拍劇隨時代而變化,成為電視劇發展歷程中不可小覷的一分子,是特定歷史的一種產物。因此,對跨文化語境翻拍劇做一些粗淺的得失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韓國翻拍劇《花游記》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道德倫理秩序:《西游記》中的人物從唐僧到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是師父與徒弟之間的從屬關系,是尊卑強弱的等級秩序關系。改編的《花游記》雖沒有清楚刻畫師徒四人尊卑的等級秩序關系,但豬八戒害怕孫悟空的功夫,悟凈對悟空的尊重等通過劇情呈現在大眾眼前。
整部劇情雖然有很大改變,但是“強者立規矩,弱者講包容”這一關系卻得以保留和認可。作為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與中國大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對中國文化中儒家的道德倫理秩序接受是自然而然的。《西游記》的翻拍,體現這一觀念的深刻認同性。
(二)影視作品建構新的可能性:“獨創性是內容和形式的融合——獨具慧眼的主題加上匠心獨運的故事形態。內容和形式相輔相成,相互影響”。③跨文化條件下的改編要符合本國文化欣賞的習慣。首先,如果人物在劇情中的核心作用不能改變,應對人物形象加以改變。“新作品VS原作品,《西游記》在我國是一套成功的范式,而翻拍者對于它改編取得成功的要素只能是來自于文化要素的替換。若改動幅度較大,有可能讓觀眾難以接受。觀眾能夠接受的改編,只能結合本土的文化語言通過原本的故事結構來重塑屬于自己的新故事。
《花游記》的成功就在于其做到了將自己本土文化元素有機地添加在劇中。在對師徒四人基本關系并沒有大改變的前提下,打破在原產地中國的傳統塑造,賦予人物鮮明的韓國特色。讓這些被賦予了新智能角色的人物在現代社會闖關打怪,既有韓劇特有的浪漫愛情故事,也有近年流行的驚悚魔幻元素。這些文化要素在這部片子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視聽感受。人物的性格以及初衷與原作不謀而合。翻拍劇不同元素的使用做到了“自圓其說”,使翻拍劇看似不同卻又不謀而合。這樣創新的人設和人物關系,對中國觀眾來說,對經典IP的改編更易接受和喜愛。而對韓國觀眾來說更是在符合他們原有的觀影文化的基礎上引進了更加新鮮有趣的情節。
總而言之,制作方通過符合原劇思維的劇情再構建,向觀眾展示了一個本就成功的魔幻主義作品,使得經典的跨文化語境的改編或者翻拍成為可能。
(三)用國際語言講中國故事:《西游記》本身是一部很具中國色彩的神話小說,在跨文化翻拍中電影投資制作人必須在對文化差異有足夠的認知下,用自己國家的視聽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從整體看,《花游記》不再只是一部西天取經的東方魔幻文學,在加入韓國要素之后,它變成了喜劇、驚悚、魔幻的混搭版。將具有藝術色彩的電視劇情與觀眾所處的現實社會建立聯系,制造出很多笑點,如:當紅明星在劇中變成“妖怪”。這樣的設計在不顯突兀的同時也奠定了該劇喜劇色彩,符合現下韓國利用電視劇抨擊現實的趨勢。同時,它沒有使整部劇完全變味,雖然用明星代替了“妖怪”,但在東方魔幻文學《西游記》的基礎之上,保留了“妖精”、“妖怪”這些中國古典奇幻小說中的元素。因此,《花游記》在喜劇、驚悚、魔幻、文化融合這幾個要素的比例搭配上把握的很好。在內容上迎合韓國觀眾的口味,而在題材上,選用了中國觀眾熟悉的西游IP。
《花游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制作方在原先具有魔幻色彩的IP基礎上加入了新鮮的符合自己國家文化特色的元素,讓一個本就成功的魔幻主義作品以新的展現形式呈現給大眾。然而,不是每部跨文化翻拍劇的播出帶來的影響都是積極的。以《步步驚心·麗》為例,它本是一部以歷史文化作背景的影視作品,由于歷史文化的局限性,若毫無創意地照搬劇情會在歷史、語言等文化因素會產生消極影響。
(一)受眾對于文化的不確定性:“跨文化電影翻拍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出現文化誤讀現象,如何再創作使翻拍影片更具本土性,避免文化誤讀現象是翻拍電影面臨的挑戰”。④《步步驚心·麗》劇情的高度還原是翻拍中最大的文化錯誤。
首先是劇情層面。原劇是現代人在熟知清朝歷史的情況下想要改變歷史,卻因階級地位低無力抵抗而失敗。根據韓國歷史,高麗太祖的三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都登過位,此外老八被追尊為戴宗、十三被追尊為安宗,而翻拍的故事與本國歷史有較大出入。
其次是在歷史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如此翻拍,一可能會讓韓國觀眾對虛無縹緲的歷史產生迷惑,二使得中國《步步驚心》迷產生鄙夷。《步步驚心》在中國成功,穿越只是其劇本的一個外包裝,真正的內核是“九子奪嫡”這一段歷史。清朝這段歷史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中國版拍出了屬于這段歷史的痛點與無奈,這對不熟悉這段歷史的韓國觀眾來說是不可能體會到的。這部翻拍劇忽視了兩國文化差異,沒有融入韓國自己的歷史文化內涵,缺乏韓國觀眾的認同感。
最后是語言層面。“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主要手段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語言作為重要的藝術媒介,對其他藝術而言是不可缺失的基本言語要素;但無論是基于信息傳遞,還是著重藝術表現,視聽語言中的“說話”都與其他語言形態有所不同,它具有自身的獨特魅力”。⑤電視中的語言要素是傳遞文化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步步驚心·麗》在架于韓國歷史的場景下,卻使用了大量中國語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文字通過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然后通過不同的形象來傳達審美情感,由語言形成的藝術形象經由讀者想象產生各異的感受”。⑥這些沒有中國歷史文化的熏陶是無法形成的。有一段的劇情是女主為各位皇子制作不同樣式的茶具的場景印象深刻。高風亮節的梅花,溫文儒雅的木蘭,雍容華貴的牡丹……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典型象征意象。歷史和語言象征的隨意搬運,對于熟知這段歷史的人來說可能只是覺得劇本存在問題。而對于一些正在健全思想的青少年,就會誤以為這段歷史本該是這樣的,從而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點。例如之前沸沸揚揚,韓國說端午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等。這些觀念有時就是因為電視劇的移花接木,從而變成一個“事實”植入在青少年腦中。
(二)落后價值觀的傳輸:作為清宮劇,《步步驚心》本身就帶著封建主義思想。而翻拍后,這些當時的錯誤價值觀也會在其他國家傳輸。權力至高者的濫殺無辜,男尊女卑等。這種落后觀念的輸出可能會讓外國人覺得這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國度。《步步驚心·麗》這類歷史劇本若無法得到合理改編,所傳輸的內涵對兩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關于電視劇的藝術品味一直存在著爭議,影視劇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現象,并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成功的跨文化翻拍劇通常會在原作文化基礎上加上本國文化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編觀眾既定的價值觀念。跨文化翻拍劇的文化碰撞、理解很有必要被認真對待。那些長久以來觀眾不了解的其他國家的文化領域需要通過跨文化翻拍劇的滲透來一點點填充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跨文化翻拍劇對受眾的文化補缺作用,形成更全面的認識。
所以,我們要合理利用跨文化翻拍劇來進行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金質純.淺談翻拍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文本實踐——以吳宇森導演的《追捕》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8(03):85-88.
[2]王文娟,劉芹.從好萊塢翻拍《西游記》小議中西神話的文化差異[J].文教資料,2007(25):83-84.
[3]沈炎.論韓國版《小森林》翻拍成功的原因[J].電視指南,2018(10):32-33.
[4]楊楊瀟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新世紀后大陸翻拍電影探析[J].美與時代(下),2018(07):95-98.
[5]葉靜.國際IP本土化翻拍項目的要素分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06):22-26.[1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
[6]王麗娟.視聽語言教程.2009年4月第1版.
[7]彭吉象.藝術概論.2015年5月第4版.
[8]鄧佳英.跨文化傳播解讀[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4):66-67.
[9]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2014年9月第1版.
[10]李景強.論跨文化傳播的性質[J].新聞界,2010(06):26-27.
[11]張媛媛.中國近20年(1985-2005)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D].云南師范大學,2007.
注 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2011年4月第2版.
②金質純.淺談翻拍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文本實踐——以吳宇森導演的《追捕》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8(03):85+88.
③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2014年9月第1版.
④沈炎.論韓國版《小森林》翻拍成功的原因[J].電視指南,2018(10):32-33.
⑤王麗娟.視聽語言教程.2009年4月第1版.
⑥彭吉象.藝術概論.2015年5月第4版.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