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兩年最熱門的話題“核心素養”,即學生在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四個維度的素養發展。基于我們所用的閩教版小學英語教材,如何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各方面素養?教師對教材資源的解讀和應用能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大挑戰,本文將談談筆者對教材資源運用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 素養觀;教材資源
【作者簡介】莊曉丹,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
一、鎖定語言信息,正確提取文本
英語學習教材中含有豐富的信息,如:標題、文本、練習、指令等,我們教師要深入教材文本,捕捉里面所蘊含的意義,提取關鍵信息,挖掘素養能力的培養目標,讓教師和教材文本、教師和學生、學生和文本,以及學生之間能有效互動,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1.聚焦單元標題,預測文本語言。單元的標題通常都是對英語整單元語言學習的提煉和概括,它能幫助讀者預測文章內容,激發閱讀興趣(陳衛兵,2016)。所以,不論是閱讀還是對話文本,單元標題大多都涉及核心語言或重點功能句。比如:第七冊Unit 6“An Unusual Day”,我們可借助這個標題,讓學生們猜測:王濤這一天發生了什么不尋常的事?結果如何?然后逐步通過圖片進入本課的學習。又如:第七冊Unit4“Buying New Clothes”我們可以通過標題,讓學生猜測:Who will buy new clothes? 并用Why ?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通過討論:How do you deal with your small clothes, shoes and old things ?幫助學生樹立循環利用、保護地球的環保觀念。
2.研讀文本內容,把握語篇結構。高年級的英語學習逐漸趨向于閱讀,在每一篇閱讀文本中都蘊含話題、功能、情境、語言詞匯以及相關的詞語學習等,基于以上這些,我們通過研讀,逐步制定我們的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然后在課堂上實施教學。以閩教版第七冊Unit 3 “Food and Health”一單元為例,筆者借助文本信息,做出如下解讀:本單元話題為健康;功能為談論食物與健康;情境為:根據提供的不同菜單進行談論; 語言結構為:...is / are good for our healthy. They are good for you. They are not good for you.;詞匯為: bring, candy, bad, teeth, keep, body, food, menu, delicious, problem等。在Part A部分提供了有關健康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懂得健康的身體來源于健康的飲食、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在Part B部分,意在讓學生從閱讀中探究不良的健康飲食,倡導綠色的飲食方式,多吃水果和蔬菜。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依據教材文本,將課堂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語言能力目標。a. 能聽懂、會認讀、會拼寫單詞:bring, candy, bad, teeth, keep, body, food, menu, delicious, problem等。
b. 能嘗試運用...is / are good for our healthy. They are good for you. They are not good for you. You need to ... You should ...等句式來談論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2)學習能力目標。通過Pair work, group work等不同的形式,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地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思維品質目標。在了解到西方國家或別的地方不同的飲食習慣時,能感受到中國飲食的傳統文化。
(4)文化品格目標。能初步注意到中、西方的飲食差異。另外,圍繞healthy這樣一條主線,筆者在單元教學過程中以文本為依托,設計watch and answer, read and judge, read and say, read and write, think and talk, 到最后甚至可以let's write,通過這六個梯度型任務練習,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漸深入探究文本,逐步形成語言支架,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運用。
我們在制定單元目標時,要把握關鍵問題,關注核心內容,使目標更具針對性。我們在統觀單元教材、整體挖掘單元教學內容時,要找出單元教學的關鍵問題,思考如何突破教學重難點,厘清關聯,重組板塊,形成主要學習框架,并在各個課時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教學策略來解決,形成單元目標的整體性,單元與單元之間系統的目標體系,以及課時與課時之間的連續性和遞進性,從而有效地達成目標, 實現英語課堂的“一課一得”。
二、解鎖非語言信息,豐富文本內涵
1.善用教材圖片,自然過渡鋪墊。課文圖片作為教材的“第二語言”,大部分的插圖是教材對話中關鍵內容的一種再現,巧妙地利用好插圖通常能夠讓整篇文章的內容一覽無余,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于全文的主旨和內涵,以及其所體現的主題思想就豁然開朗了。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插圖,發揮想象力,從而進一步預測對話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對話內容,同時圖片的穿插導入更顯直截了當,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3 “Numbers” PartB時,我通過Part C的歌曲Ten Little Baby Ducks中的圖片導入,讓學生觀察:Look! What's this?引出duck以及baby duck的學習,然后筆者簡單向學生描述:Yes. There are some ducks in the park. And today Sally and Kate are in the park. What are they doing?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語言知識回答,因為三年級的孩子剛學英語,筆者可以讓他們用中文來猜測,當學生說到他們在數鴨子時,筆者順勢讓學生猜猜How many ?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學生們都搶著說,同時也聚焦了Numbers這個主題,然后呈現課文中的圖片,逐漸地揭示答案,這樣的學習也更加具有效果。
通過插圖來進行新課的鋪墊和導引,可以更進一步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更能夠通過圖文的有效銜接,使學生更快速地進入文本,方便于學生便捷地進入英語教材的學習當中。但英語教材中的插圖,畢竟數量有限的,部分場景也過于簡單,這時我們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教學的需要來進行相應的補充和添加,進一步優化圖片場景。例如:我們在教學數字時,可以通過希沃課件呈現富有童趣的卡通數字,這些可愛的數字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不由自主地讀出了數字。接著我們將這些數字逐個按照鐘面的格局排列,立馬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在他們專注地看著課件時,我們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對數字11和12的英文學習,同時也很自然地過渡到了詢問時間What's the time?的對話教學。課件彌補了文中枯燥的畫面,對學生進行了視覺和聽覺的刺激,幫助學生在語言和表達對象之間建立了聯系,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也可以隨時利用插圖讓同學來講述課文的內容,讓說和學融為一體,這樣能夠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減少學生對于英語的距離感,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2.巧用音頻視頻,激發情感共鳴。
(1)配套錄音。文本所配套的錄音提供標準的語音、語調、語流,以促進和培養學生豐富的語感。細細聽讀會發現,音頻隨著語音、語調、語氣的不同,可以傳達不同的文本信息,如背后所隱藏的情感以及跨文化知識等。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Unit4“Age and Phone Numbers” Part B中,王濤和楊明發現了一只狗,這里可以讓孩子細聽文中音頻,揣摩讀的情感,讀時帶點驚訝的語氣Look, a dog!以及在文末,他們為Fido找到了主人,在Sally接到電話時:Oh, it's my dog,可以讓孩子想象Sally的語氣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有喜悅的、有激動的……等等,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通過跟讀、配音、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所以,筆者認為教師要多讓學生們聽錄音,抓取課堂所需要的錄音信息,幫助學生閱讀、理解、體驗,特別是故事文本的閱讀理解。我們還可以通過錄音信息,去挖掘能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文化,豐富他們的語言認知領域,學生在操練、模仿以及語用輸出的過程中能獲得更深入的情感體驗。
(2)CD-ROM。CD-ROM中有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節、真實的人物語言、豐富的情感表達等,這些都是再現語言情境的最佳資源,給了學生很好的示范與重現。我們可以充分地在新課呈現階段,通過視頻,讓學生或整體、或片面地感知文本,甚至在低中年級,可以把視頻資源用在鞏固階段的聽音跟讀環節。而且,現在的CD-ROM有非常強大的功能,不但可以進行跟讀、重點句型反復地點讀,還可以進行角色表演或文本復述,它通過“有字幕、無字幕、消聲”等功能鍵按鈕,讓學生充分地體驗文本,進而深度參與體驗。如:Step1.聽音跟讀,認真地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Step2.去掉聲音,呈現字幕,讓學生嘗試表演課文;Sep3.同桌共讀,進行角色體驗;Step4.去掉聲音和文本,學生自主選擇角色并扮演。在這個環節中,解放了課堂上教師全程主導的局面,學生通過這循序漸進的讀的長期體驗,他們的語言、語流將越來越流暢,學科素養也會不斷提升。
三、補充文本內容,挖掘隱藏信息
教材編排的作者通常將單詞、句型、對話、短文或故事安排在不同的教學部分,但我們可以適當地處理教材,如調整、整合、補充或再構。作為英語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能在教學中重新整合教材,開展文本再構,使再構的文本達到完整性、真實性和情境性的要求(朱浦,2008)。我們可以在原有教材的語量基礎上,挖掘相關的語言知識點,或尋找一切學生的英語學習資源,進行文本再構,形成新的話題文本,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保證完整的語言知識建構。
我們只有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才能利用好他們的語言學習潛能,才能真正做到引起和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設置各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與語言學習緊密相關的教學活動,才能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文本的解讀、整合、再構是對教師本人綜合素質以及個人魅力的最大挑戰,需要教師有很強的文化素養、扎實的語言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和廣泛的興趣愛好,才能立足教材文本,促使課堂有效生成。
參考文獻:
[1]陳衛兵.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微技能[J].教學與管理,2016(10):61–63.
[2]朱浦.教學理論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張璐.制定單元整體目標,凸顯學科核心素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4):10-14.